学科分类
/ 19
37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临床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0例的抗病毒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慢性肝炎轻度预后较好,重度预后较差;重型肝炎预后不良。结论清除或持续抑制体内的HCV,以改善或减轻肝损害,阻止进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HCC,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抗病毒治疗
  • 简介:目的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ificiencyvirus,HIV)感染者中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的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学分析,评估合并感染的患病率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各医院在2006—2008年收治的门诊和住院HIV感染病例,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登记;并进行HCV抗体、肝功能和CD4细胞检测;多元回归法分析HIV合并HCV感染风险因素。结果HIV感染者978例,合并HCV的感染率为33.9%,静脉吸毒途径感染HIV占合并感染者的81.3%,30~45岁年龄组HIV合并感染率为42.6%,无业人员HIV合并感染率为61.9%,均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年龄30~45岁和无正当职业的人群HIV合并HCV感染率较高,静脉吸毒是HIV合并HC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合并感染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小鼠CXCR3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方法应用RT-PCR方法从小鼠脑组织中扩增分离CXCR3基因,经双酶切位点插入腺病毒载体pacAd5中,经氨苄青霉素抗性筛选、酶切及DNA测序方法验证目的基因。采用Lipofectamine?2000将重组腺病毒载体CXCR3/pacAd5转染HEK293AD细胞,包装、扩增后测定病毒滴度。结果RT-PCR方法获得1.1Kb目的基因CXCR3,经氨苄青霉素抗性筛选的重组克隆经酶切及DNA测序证实为目的基因。重组CXCR3/pacAd5转染HEK293AD细胞后获得包装及扩增,病毒滴度达1.8×108PFU/ml。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小鼠CXCR3的重组腺病毒载体CXCR3/pacAd5,可用于进一步研究CXCR3参与多种疾病转归的分子免疫机制。

  • 标签: 趋化因子 受体 CXCR3 腺病毒载体
  • 简介:摘要近年来,医院信息系统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其信息安全性也成为医院需要考虑的因素。本文阐述了医院信息网络的防病毒体系的维护与管理,以及针对医院网络特点提出了防范病毒的策略。

  • 标签: 医院网络 防病毒体系 维护与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抗病毒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更昔洛韦组和病毒唑组,每组各40例,分别给予更昔洛韦5~10mg/(kg.d),bid,静脉滴注,病毒唑10mg/(kg.d),bid,静脉滴注,7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变化,计算脑脊液复常时间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更昔洛韦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2.5%和95%,病毒唑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7.5%和77.5%,更昔洛韦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病毒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更昔洛韦组患儿的头痛、惊厥、抽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及脑脊液复常时间等均明显短于病毒唑组,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清除病毒效果更好,临床疗效确切,快速改善神经毒性症状与体征,患儿预后良好,不良反应小,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更昔洛韦病毒唑儿童病毒性脑炎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A、B型、副流感病毒1、2、3型6种病毒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中的感染情况;方法所有收集2011年12月-2012年3月期间就诊于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的的患儿样本根据呼吸道病毒检测结果分为以下两组RSV阳性而其他五种病毒为阴性的一组与其他五种病毒阳性,合胞病毒为阴性的一组。用统计学方法、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在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表现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合胞病毒的感染率会比其他五种病毒高,0~6个月婴幼儿易受病毒感染,病毒分布高峰期是3月。

  • 标签: 呼吸道病毒 婴幼儿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病毒性脑炎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急性期给予高热量流质饮食,昏迷时插鼻胃管,恢复期宜多摄取含蛋白质、维生素及纤维度多的食物。给予父母心理支持及指导照顾方法。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上的护理干预对于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效果,揭示小儿病毒性脑炎护理的重要性。方法将我科从2009年8月-2011年9月接收的8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0例)两组,两组在接受系统护理治疗前各项指标经统计分析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采用在治疗过程中以及治疗后采用了护理干预而对照组则没有采用系统性的护理干预。结果30d后观察两组情况作出对比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的过程中十分重要,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 标签: 小儿 病毒性脑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目安眼膏抗单纯疱疹病毒(HSV-1)作用的最佳浓度,为目安眼膏处方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兔角膜上皮划痕法造模,将模型兔随机分为7组,每组4只(8只眼)。分别为Ⅰ组~Ⅳ组含0%、3%、5%、7%蜂蜜的目安眼膏;Ⅴ组模型组;Ⅵ组3%阿昔洛韦(ACV)眼膏;Ⅶ组凝胶基质组,接种病毒后第9天,用病毒滴度法观察。结果通过观察,含5%蜂蜜组的病毒抑制指数最高,即含5%蜂蜜的目安眼膏其对HSV-1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目安眼膏抗HSV-1蜂蜜最佳浓度为5%。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江门市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两者合并感染的状况,分析其感染可能的危险因素,为该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江门市羁押场所2011年的2443名吸毒者进行HIV、HCV抗体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被调查的2443名吸毒人员中注射吸毒人员占72.2%;最近一个月共用针具率为35.9%;最近一年有商业性行为者占29.4%;该人群HIV抗体阳性率2.2%,HCV抗体阳性率为61.6%。结论该地区注射吸毒者的共用针具率和丙肝感染率较高。共用注射器吸毒是该人群艾滋病及丙肝感染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该类人群的监测和高危行为干预,控制吸毒人群中艾滋病和丙型肝炎的感染和传播。

  • 标签: 艾滋病 丙型肝炎 吸毒人群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与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方法分别对100例流感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接种者和100例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接种者进行追踪、观察。结果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接种后的红肿、疼痛、发热反应低与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结论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比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更安全。

  • 标签: 流感病毒裂解疫苗 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 安全
  • 简介:摘要目前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方法为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但其临床效果有限。随着对HCV的病毒复制机理和病毒编码的酶的晶体结构的进一步认识,HCVNS3/4A丝氨酸蛋白酶和NS5BRNA依赖的RNA聚合酶逐渐成为理想的抗HCV药物研发的靶点,成为有希望的药物疗法。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HCV) NS3丝氨酸蛋白酶 NS5B RNA 依赖的RNA聚合酶
  • 简介:摘要目的祖国医学无病毒性肝炎这一病名。但从本病的症状和转归来看、对黄疸,胁痛、积聚等的描述与本病相类似。此外如湿热病、脾胃病等,亦颇多与本病类似的描述。目的讨论针灸治疗病毒性肝炎。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治疗原则当以疏调肝胆,调治脾胃为主要原则;正邪兼顾,以清除肝炎病毒,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

  • 标签: 针灸 治疗病毒性肝炎
  • 简介:摘要病毒性脑炎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肠道病毒感染是引起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第一位的病原体。其次还有很多种病毒都会引起病毒性脑炎的发生。早期常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流涕或腹泻,皮疹等。患儿经常以发热待诊,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皮疹等就诊。只有当患者出现抽搐、昏迷、意识障碍等颅内高压的临床表现时才会引起家长足够重视。如何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系统治疗护理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对疾病的转归起决定性作用,现介绍本人对患儿感染病毒性脑炎的观察护理体会。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观察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护理。方法研究选取我院在2010年3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小儿轮状病毒60例,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将这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观察组中对患者给予特殊性的护理,在对照组组中对患者给予一般性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和临床症状,并将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在患者满意度和降低小儿肠道蠕动和缓解肠痉挛等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表明,对轮状病毒肠炎小儿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缓解小儿肠痉挛,和降低小儿肠道蠕动,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轮状病毒肠炎 小儿 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LAMP(Loop-mediatedIsothermalAmplification)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因其特异性强、等温扩增,反应灵敏、操作简单、产物易检测,此项技术已被用于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本文综述了LAMP技术的原理以及其在几种常见病毒检测项目中的应用。

  • 标签: LAMP 技术 原理 病毒检测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