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使用白蚁诱杀盒(含)防治香榧树白蚁后,检测在香榧中的残留量。方法利用气相色谱法对香榧样品中的残留量进行检测。结果及其3种代谢物在香榧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66.5%~115.8%之间,相对标准差介于2.2%~15.6%之间,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而香榧样品中残留量检出浓度低于0.001mg/kg。结论使用诱杀盒防治白蚁后,香榧果实无毒、无氟残留,符合环保要求。

  • 标签: 香榧 氟虫腈 残留量 气相色谱法
  • 简介:摘要近年来,中毒在临床中逐渐增多,但病死率居高不下。中毒机制及临床诊治的相关研究有限,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为总结中毒的临床特点,以便指导临床治疗,本文报道了急性中毒病例2例并文献复习21例,归纳中毒的临床特点。中毒后大多出现消化道症状、大汗、高热、意识改变等表现,且迟发性加重常见,可累及中枢神经等多个器官系统,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 标签: 中毒 虫螨腈 杀虫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甲维中毒的毒理学机制和影像学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急性甲维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收治的1例甲维中毒患者因就诊不及时,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甲维中毒可导致严重神经系统损伤,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并积极治疗。

  • 标签: 中毒 甲维虫螨腈 影像学
  • 简介:摘要是农业广泛应用的一种中度危险杀虫剂,急性中毒患者死亡率较高,尚无有效治疗手段。本文对2例复配中毒病例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出汗、逐渐昏迷、肌酸激酶及肌红蛋白升高,有迟发中毒表现,虽经综合治疗但最终2名患者均死亡。提示毒性强,致死率高。对于急性中毒患者除常规对症治疗外,应早期积极行血液净化治疗。

  • 标签: 杀虫药 虫螨腈 甲维·虫螨腈 虱脲·虫螨腈 中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依据血药浓度评估血液净化技术对急性中毒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救治提供经验。方法2022年本院收治2例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急性中毒患者,动态监测血液中及其高毒性代谢产物溴代吡咯浓度,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病例1摄入13 h后给予首次血液灌流,灌流l h时溴代吡咯浓度下降率为28.82%,灌流2 h时回升并超过灌流前水平。完成3次血液灌流后,血液中、溴代吡咯浓度仍超过首次灌流前浓度,分别达到248 ng/mL和1 307 ng/mL。摄入130 h后血浓度呈下降趋势,溴代吡咯浓度在130h达峰值3 164 ng/mL,178 h下降至2 707 ng/mL。病例2在摄入150 h后血液中、溴代吡咯浓度分别达到392 ng/mL和7 733 ng/mL,进行四次血液灌流,首次血液灌流后血液中浓度下降率37.75%,溴代吡咯浓度下降率为38.02%。给予持续性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 CVVHDF)治疗85 h,溴代吡咯浓度维持在4 234~6 410 ng/mL。预后:病例1随访至12 d后失访,未查证到死亡信息;病例2死亡,生存期为247 h。结论血液灌流仅可部分清除溴代吡咯,CVVHDF清除溴代吡咯能力差。和溴代吡咯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大,摄入后快速进入各组织,易在脂肪等组织蓄积,其后缓慢释放回血液,在血液中停留时间较长,的峰值浓度出现早于溴代吡咯。临床医生应重视早期消化道清除毒物。

  • 标签: 虫螨腈 溴代吡咯腈 血药浓度:血液净化 血液灌流 持续性血液透析滤过 表观分布容积 蛋白结合率 脂溶性
  • 简介:摘要对2019年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急性甲维·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出现高热、盗汗,逐渐出现意识不清,治疗5 d后死亡。甲维·毒性强,致死率高。对于急性中毒患者除常规对症治疗外,应早期积极行血液净化治疗。

  • 标签: 杀虫药 甲维·虫螨腈 阿维菌素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虫螨腈 中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为了探讨胺对白蚁的防治效果;方法:试验采用击倒法、传毒法、群体法和模拟法;结果:0.05%以上浓度的胺对台湾乳白蚁的击倒速度、传毒能力强,处理的木材具有较强的抗蛀能力,0.05%,0.1%,0.5%胺施药15d后全部死亡;结论:胺对台湾乳白蚁有很好的杀灭效果,值得研究与推广应用.

  • 标签: 氟虫胺 台湾乳白蚁 药效 击倒法 传毒法 群体法
  • 简介:摘要为提高临床对中毒的重视,探讨中毒的诊断救治策略。本文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接诊中毒患者4例和文献复习病例4例,总结国内含成分农药中毒病例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接诊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分析。8例中毒患者中死亡7例,呼吸道和消化道途径暴露均呈高致死性;发热、多汗、肌酶升高和进行性加重的中枢神经损害是其突出的临床特点;暴露初始症状多不严重,部分患者尤其暴露剂量低者,经或不经临床诊治存在一个相对稳定阶段,一旦出现大汗、明显发热、意识障碍则病情迅速恶化,呼吸循环衰竭并可导致死亡。随着产能和市场投放增加,人群暴露机会增多,迫切需要加强中毒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应当重视中毒初始稳定阶段的观察治疗,同为氧化磷酸化解偶联毒剂(五氯酚钠)中毒的救治方法有借鉴意义。

  • 标签: 杀虫药 中毒 虫螨腈 甲维·虫螨腈 五氯酚钠
  • 简介:目的:研究用于有害生物防制的新药胺的合成以及胺制剂1%康星杀蟑胶饵的药效;方法:实验室,模拟现场及现场等试验;结果:不同试验表明胺及1%康星杀蟑胶饵对德国小蠊和白蚁的药效测定均达到国标A级;结论:胺原药及制剂对蟑螂和白蚁杀灭效果显著,具有科学、安全、方便、省时、省力和省钱等特点,值得研究和推广应用.

  • 标签: 氟虫胺 合成 胶饵 研制 应用 蟑螂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丙烯码头一年来的监测、分析.发现当靠船卸货时,码头作业现场空气中的丙烯平均浓度(17,8PPM)远远高于国家劳动卫生标准(2,0PPM)。且二者相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作业现场.气温对浓度无明显影响.而风力则对其有决定性影响,当风力在4级以上时.码头空气中的丙烯浓度(以下简称浓度)低于国家标准,据此结果.提出预防防护和改进措施,

  • 标签: 秦皇岛市 码头 作业现场 丙烯腈 浓度监测 气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吸入乙急性中毒病例急救诊疗经过,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断与治疗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0名乙气体急性职业中毒病例的诊疗经过,总结临床治疗经验。结果经各专科全力抢救与配合,所有中毒患者病情迅速改善,均痊愈出院。结论乙中毒治疗早期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是关键,同时不可忽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与企业监管。

  • 标签: 乙腈类 职业中毒 急诊 硫代硫酸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包合并胆道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2017年收治的肝包合并胆道包9例临床资料。结果9例全部采取手术治疗,本组病人全部治愈。结论肝包囊肿破入胆道合并胆道包的诊断在当今影像学设备的支持下不太困难,及时手术治疗及手术要点的掌握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肝棘球蚴病 胆道棘球蚴病 手术
  • 简介:了解是与钙共同作用于强壮骨骼和牙齿的矿物质。溶于饮用水的氟化物是氟化钠,它与天然的氟化钙并不相同。能中和嘴里由糖类形成的酸,而且可以有助于防止蛀牙。在以聚四氟乙烯的器具中进行烹饪会增强食物中氟化物的含量,而在铝制器皿中烹饪会减弓弓。

  • 标签: 氟化钠 聚四氟乙烯 氟化物 氟化钙 矿物质 饮用水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丁和异丁的气相色谱测定法。方法于2020年3月,以硅胶管采集工作场所空气中的丁和异丁,用甲醇解吸,经毛细管色谱柱分离,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分析气相色谱法测定丁和异丁的特点。结果丁和异丁的检出限均为0.33 μg/ml。丁的线性范围为1.60~1 600.00 μg/ml,回归方程为y=2.295x-3.480,r=0.999 98,最低检出浓度为0.22 mg/m3(空气体积以1.50 L计算),批内精密度为2.43%~4.12%,批间精密度为1.72%~3.70%,解吸效率为93.26%~98.41%;异丁的线性范围为1.52~1 520.00 μg/ml,回归方程为y=2.208x-0.102,r=0.999 98,最低检出浓度为0.22 mg/m3(空气体积以1.50 L计算),批内精密度为2.52%~3.22%,批间精密度为1.20%~3.82%,解吸效率为96.85%~102.50%。样品在室温下至少可以保存10 d。结论该测定方法精密度好、灵敏度高、操作简单,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丁和异丁的同时测定。

  • 标签: 工作场所 空气 丁腈 异丁腈 色谱法,气相 溶剂解吸
  • 简介: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了所选监测点井水中的含量,测得该地区的38口井的井水含量都超过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1.0mg/L,井水含量在1.0mg/L-2.0mg/L,占10.5%,含量在2.0mg/L-4.0mg/L,占23.7%;含量大于4.0mg/L,占65.8%。在内蒙的104个8-12岁的儿童中,尿含量在1.08mg/L-22.99mg/L,尿的平均含量为6.88mg/L,在天津的105个8-12岁的儿童中,尿含量在1.08mg/L-22.99mg/L,尿的平均含量为6.88mg/L,儿童尿处于较高水平。

  • 标签: 尿氟 测定 地氟病 井水 饮用水
  • 简介:摘要黃曲条跳甲是目前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其为害特点,目前常用的喷雾法防治效果不佳,且容易导致杀虫剂残留超标。为了筛选对黄曲条跳甲有效的药剂和防治方法,本研究以芥菜为供试蔬菜,通过土壤处理试验,评价了2%噻胺·氯氰菊酯颗粒剂对黄曲条跳甲的田间防效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噻胺·氯氰菊酯颗粒剂对黄曲条跳甲具有较强的防治效果。在供试剂量为2kg/667m2时,处理后14、21、28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67%、72.00%、70.64%,优于对照药剂1%联苯菊酯·噻胺颗粒剂。同时,该药剂对芥菜还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与空白处理相比,2kg/667m2的处理剂量下对芥菜的增产率为58.80%,在采收期芥菜残留分析结果显示,芥菜、土壤中噻胺与氯氰菊酯残留量均小于0.5mg/kg,满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6)中对这2种杀虫剂的残留量的要求。由此可见,施用2%噻胺·氯氰菊酯颗粒剂采用根施法防治黄曲条跳甲的方法是安全有效的;而且,本研究中的根施法为一次性施药,与常规喷雾方法比较,大大降低了药剂用量和施药人力成本。

  • 标签: 噻虫胺 氟氯氰菊酯 黄曲条跳甲 根施法 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