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核酸检测技术在我国得到逐步的推广和应用[1-4],并已成为血液筛查实验室的重要试验手段,但因其灵敏度高的特点,同时实验室也容易导致污染,笔者结合工作中实验室污染发生和处理案例,探讨核酸实验室污染的监测和处理策略供大家参考。

  • 标签: 核酸检测 实验室污染 污染监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液药液中的微粒污染、危害及预防。方法本次选取在治疗室及超净工作台上分别加药、不加药,通过16号侧口型注射液及12号侧口型注射器以不同角度穿刺胶塞抽取药液,比较两组微粒数量。结果治疗室内操作穿刺瓶塞、加药均能造成微粒数量大幅度提升(P<0.05),在超净操作台配药时微粒数量显著低于治疗室(P<0.05)。结论在净化操作台使用侧孔注射器进行溶药及加药操作,其不溶性微粒同斜面针注射器相比较明显较少,而且穿刺操作本身、输液使用的粉针剂、空气中微粒数均能对输液药液中存在的微粒数量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需在日常配液操作工作中重点关注。

  • 标签: 输液 药液 微粒 污染 预防
  • 简介:摘要割锯安瓿的砂轮用不同方法消毒,对引入安瓿药液中微粒数差异有显著性。经实验研究的结果是将砂轮浸泡在盛有75%酒精玻璃器皿中,既减少护士操作程序,又可减少对砂轮不适当的消毒方法引入安瓿药液中的微粒量。此种方法可取。棉签蘸75%酒精消毒砂轮的方法引入安瓿药液中微粒量多。此法需改进或不可取。

  • 标签: 砂轮 消毒 安瓿 药液 微粒
  • 简介:摘要我国农村的土源性寄生虫,特别是蛔虫,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蛔虫的感染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危害,会引起儿童营养不良、生长迟缓、智力发育障碍等。为了了解西藏的农村土壤蛔虫卵状况,我们对拉萨市的两个县和昌都的两个县进行了土壤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土壤,土壤污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口腔器械污染状况与消毒方法及其消毒效果。方法:将 120件使用过的口腔器械(镊子、探针、口镜、手机各 30件)分为三组进行细菌培养及 HBsAg检测,并分别采用 2%戊二醛浸泡、 0.5%碘伏涂搽、高压蒸汽灭菌法三种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对比三种消毒方法的消毒效果。结果:使用后细菌检出率最高的为口镜,检出率为( 2500cfu/件),镊子的细菌检出率最低,检出率为( 500cfu/件)。 120件检测器械中 HBsAg阳性率为 11.67%,手机的阳性率最高,其次为口镜、探针、镊子;高压蒸汽灭菌法的消毒效果最理想,而 2%戊二醛浸泡、 0.5%碘伏涂搽的消毒效果无法保证。结论:现阶段口腔器械污染状况较为严重,而实施高压蒸汽灭菌具有理想的消毒效果,灭菌更为彻底,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口腔器械 污染状况 消毒方法 消毒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配药技术对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的影响。方法收集实验相关器材,分成3组实验,对治疗环境、净化工作台不同操作中药物加入前及加入后,针头型号等对微粒、橡胶微粒情况的影响。统计统计注射液净化环境加药与不加药中微粒数,治疗室、净化工作台对微粒影响,穿刺角度、针头型号不同产生橡胶微粒的影响。结果B1组微粒情况较比B2组微粒情况显示较严重,具有一定的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C3组橡胶微粒发生率为44.17%,较比其他3组发生率显著的增高,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A2组注射液中微粒不容情况较比A1、A3组情况较严重,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输液中配药技术是降低、避免微粒发生的重要环节,加强对配药中心护理人员操作水平的提高,加强药品的管理,药品的选进应保证质量;同时穿刺针头的型号尽量选择较小的型号且以斜刺进入,减少接触面积,降低橡胶微粒。

  • 标签: 配药技术 静脉输液 微粒污染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巴东县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及其趋势以及高危食品种类,为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引起的疾病监控和预防工作以及食品安全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GB4789和《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规定方法进行检验和评价。选取2016年巴东县出售的360份6种食品样品,按常规方法分离鉴定沙门氏菌、金葡菌、O157H7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以及蜡样芽孢杆菌。结果360份样品共检出致病菌53株,检出率为14.7%,其中各菌的检出率分别为沙门氏菌为0.55%、O157H7大肠埃希菌为0.83%、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为2.5%、蜡样芽胞杆菌为7.5%、金葡菌为3.1%、大肠杆菌为0.28%。结论巴东县市售的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致病菌污染相对比较严重的食品为肉及肉制品、餐饮食品和乳制品,其中导致食品污染的主要致病菌分别为蜡样芽孢杆菌、金葡菌、单增李斯特菌。

  • 标签: 食源性致病菌 食品安全 风险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羊水污染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总结其临床意义,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31在本院分娩的18822例活产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性质羊水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情况。结果Ⅲ度羊水污染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羊水清、I度羊水污染、Ⅱ度羊水污染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27,P<0.01),其他各组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Ⅲ度羊水污染的新生儿更易发生新生儿窒息,在产程中严密监视羊水性状的变化,如发现羊水Ⅲ度污染时,应及时处理,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 标签: 羊水污染 新生儿 窒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羊水污染与新生儿窒息的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正常分娩且发生羊水污染的孕妇,年龄在21~38岁之间不等,平均孕周为38周,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于孕妇生产过程中的羊水污染度以及新生儿窒息情况进行统计,以对比分析羊水污染与新生儿窒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60例发生羊水污染的孕妇中,羊水污染程度不同发生新生儿窒息的情况也不同,其中羊水污染Ⅰ度、Ⅱ度和Ⅲ度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19%、26%和55%,而羊水污染导致新生儿窒息的总发生率约为30%。结论羊水污染与新生儿窒息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并且羊水污染程度直接影响着新生儿窒息发生的比率,临床中应予以重视。

  • 标签: 羊水污染 新生儿窒息 相关性 污染程度 发生率 分析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病理石蜡切片及HE染色,也就我们所说的病理常规制片,这个工作是病理诊断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制片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病理诊断结果,从而影响该患者的后期诊疗。方法对于医院来讲,病理诊断的准确与否又与该医疗机构的总体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息息相关。因此病理病理切片质量的坏坏是临床病理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和基础,高质量的病理切片能提高病理诊断水平,减少病理诊断中的差错的发生1。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较为繁琐,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原因引起的质量不佳,甚至造成不良后果,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后面的工作造成影响2。结果例如固定不及时导致的组织细胞溶解,取材不仔细造成的细小病灶的遗漏,脱水不彻底造成的组织蜡块发软,染液不净造成的各种背景污染等等。结论很多环节出现的问题在后续工作中都是很难再得到纠正和补救的,尤其第一步组织固定不佳导致的各种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个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这里将主要针对HE常规切片的背景及各种污染处理展开相关讨论,对各种潜在的影响加以分析和注意,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控制制片质量。

  • 标签: 石蜡切片 HE染色 背景处理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2015年凉山州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监测结果。方法2015年在凉山州各大中小型农贸市场、超市等采集食品样本,对化学污染物有害元素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结果2015年凉山州食品化学污染物监测结果表明,含铅元素较多的食物为蔬菜豆类、鸭蛋、粮食、皮蛋类,在食物中超标率达到5.5%,对食物造成较重的污染;镉含量较多的食物为蔬菜茎类、鸭蛋,总砷含量较多的食物为海带、紫菜,普遍超标。结论2015年凉山州常见食品中存在部分化学污染物有超标状况,时刻威胁着人类身体健康,有关部门需进一步加强此方面的监管力度,大力普及和宣传食品安全相关知识。

  • 标签: 凉山州 食品 安全 化学污染 监测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对无菌注射剂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污染因素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进行了讨论分析。注射剂生产中的主要污染来源为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需要采取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来消除污染,以达到注射剂无菌的质量要求。

  • 标签: 无菌注射剂 污染因素控制 无菌检查措施
  •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透析用水处理系统反渗透膜的污染与清洗方法。方法根据血液透析用水处理系统的运行原理及反渗透膜污染物的性质,结合陕西省中医医院血液透析室反渗透膜清洗的实战经验,提出了血液透析用水处理系统反渗透膜的清洗方法。结果采用先碱洗(0.1%的氢氧化钠溶液)后酸洗(2%的柠檬酸溶液),借助于水处理系统的消毒程序来完成反渗透膜清洗过程的方法,能够达到良好的清洗效果,恢复反渗透系统的性能。结论该方法可为广大血液透析行业反渗透膜的清洗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血液透析 水处理系统 反渗透膜 污染 清洗
  • 简介: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使用输氧面罩覆盖气管口降低气道分泌物对皮肤和环境污染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入住神经外科监护室治疗的102例气切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每日上午10:00更换覆盖气切口材料,第一个24小时使用输氧面罩(面罩组),第二个24小时使用双层盐水纱布(纱布组),观察患者使用不同材料覆盖气切口时颈胸部皮肤、衣物污染度及氧供情况。结果:全组资料结果显示,输氧面罩覆盖气切口,气道分泌物对患者颈胸部皮肤及周围环境污染度只有9.9%,而传统纱布覆盖气切口污染度达47.1%,输氧面罩可有效减少气道分泌物对环境的污染,防止交叉感染;使用两组材料覆盖气切口,患者血氧饱和度均维持在95%-100%。结论:输氧面罩应用于气切患者气管口的覆盖明显优于双层盐水纱布,既减少气道分泌物对患者颈胸部皮肤及周围环境的污染,叉不影响患者的气体交换,可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输氧面罩 气管切开 环境污染 供氧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一起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及病原菌,为预防类似群体性事件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结果 25份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7株和沙门氏菌 1株,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判定是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结论 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加强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提高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能力。

  • 标签: 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 食品安全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