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生物反馈治疗出口梗阻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一年来,我院采用生物反馈治疗出口梗阻便秘的患者35例,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肛门直肠测压情况。结果治愈率54.28%;总有效率91.43%;治疗后肛门直肠测压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生物反馈治疗出口梗阻便秘有确切疗效。

  • 标签: 生物反馈治疗 出口梗阻型便秘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2III前列腺的治疗中联用生物反馈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62例2III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3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生物反馈技术。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CPSI评分和EPS中的白细胞数,将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比对。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NIH-CPSI评分、症状程度评分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的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III前列腺炎中使用生物反馈技术可取得明显疗效,安全有效,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 标签: 前列腺炎 生物反馈 临床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生物反馈治疗器对于小儿抽动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期间治疗的68例小儿抽动症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生物反馈治疗器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选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及随访观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率,从而分析生物反馈治疗器对于小儿抽动症疾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率高于对照组,且结果比较上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治疗器可自动调节并有效控制小儿抽动症患者的脑电活动,而且治疗的持久性高。

  • 标签: 生物反馈治疗器 小儿抽动症 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探析反馈式健康教育在肿瘤化疗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南京市第一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确诊为肿瘤并进行化疗的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盲选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给予反馈式健康教育。观察两组化疗生存质量、对化疗的依从性和焦虑心理。结果化疗结束,观察组患者KPS评分改善率(57.4%)显著高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结束时,观察组患者QOL评分改善率(63.0%)显著高于对照组(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疗程末、化疗周期末观察组患者化疗依从性分别为(35.63±3.47)、(35.47±1.23)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化疗依从性(P<0.01);观察组患者护患满意度(92.6%)、化疗患者健康知识合格率(96.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反馈式健康教育在癌症患者化疗期间的护理工作中,能帮助改善患者QOL、提高患者对癌症及化疗相关知识的掌握,帮助临床更有效地进行化疗患者的护理工作,值得推广。

  • 标签: 肿瘤化疗 反馈式健康教育 生存质量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寻找较好的保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方法。方法5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使用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每次20rain.每天1次,15次为1疗程。治疗结束后3月评价其治疗效果并追踪观察6月。结果5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治愈36例(72%),有效8例(16%),无效6例(12%).有效率达88%。其中42例获6月追踪观察,无1例复发。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是治疗Ⅰ-Ⅱ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是一种有效的、治愈率较高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压力性尿失禁 生物反馈 电刺激 盆底肌训练 女性
  • 简介:近年来,临床高素质、高技术、高能力的护理工作者仍紧缺。实习护生是护理队伍的新兴力量,临床实习期间的带教培训尤为重要。我院也在不断探索实习护生的培训方法,2011年7月-2013年3月,采用直观反馈法对护生实习期间临床工作进行跟踪、反馈,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直观反馈法 幻灯片 护理 实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循环质量反馈模式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精神科收治的115例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58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实行循环质量反馈模式。对比两组对治疗的依从性、病情程度、生活质量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两组中以研究组对治疗的依从性较高,病情较轻,生活质量较好,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结论循环质量反馈模式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既可有效的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改善病情,还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工作的质量。

  • 标签: 循环质量反馈模式 精神科 依从性 病情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动疗法联合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是在常规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再给予运动疗法和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配合康复训练及运动疗法。各组分别进行康复前(开始前1天)和康复后(第30天)两次评价。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FM)评分法进行评价、并进行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ADL采用巴氏指数(Barthelindex,BI)评分法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在治疗后得到显著改善,其FM、FAC和BI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运动疗法结合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可能更加有效,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缩短病程,使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 标签: 脑梗死 运动疗法 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 下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电子生物反馈辅助治疗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8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电子生物反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各项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电子生物反馈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改善其其运动功能,从而改善其步行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电子生物反馈 脑卒中偏瘫 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针结合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本科室住院行康复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脊髓损伤后尿失禁患者30例,根据随机原则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与对照组15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用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盆底肌测定,记录表面肌电(surfaceelectromyography,SEMG)数据,利用SPSS17.0统计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盆底肌SEMG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盆底肌SEMG值除在盆底肌放松状态下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后SEMG平均值高于治疗前,尿失禁症状明显改善,40%患者排尿功能恢复正常水平。结论电针结合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后尿失禁有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电针 生物反馈 脊髓损伤 二便失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闭环反馈输注丙泊酚在无痛宫腔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及不良反应。方法60例接受无痛宫腔镜检查患者,随机分成3组单纯靶浓度控制输注(TCI)组(A组)、BIS监测TCI组(B组)、BIS闭环反馈输注丙泊酚组(C组),每组20例。观察记录三组患者丙泊酚用量、清醒时间、定向恢复时间、不良反应以及MAP、HR及BIS变化。结果与A组比较,B、C组丙泊酚总量减少,苏醒和定向恢复时间均缩短,术中体动和呼吸抑制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组丙泊酚总量减少,苏醒和定向恢复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体动和呼吸抑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间相比,T2时间点各组MAP、HR及BIS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T2时间点BIS显著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闭环反馈输注丙泊酚用于无痛宫腔镜检查可以达到更合理的麻醉深度.且能减少丙泊酚用量,保证术后麻醉快速苏醒。

  • 标签: 脑电双频指数 闭环输注 丙泊酚 宫腔镜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盆底功能分基础的盆底电生理功能和压力控尿功能、张力支持功能、生殖与性功能。各种诱因导致盆底功能障碍,首先出现盆底电生理功能的变化。因而使通过电刺激来改善和修复盆底的电生理功能成为可能,同时利用生物反馈原理嘲使患者根据反馈信号学习调节控制自己的生理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文通过PHENIXU4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利用电刺激加生物反馈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70例,结果疗效显著。

  • 标签: 盆底功能障碍 电刺激 生物反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急性中央脊髓损伤治疗方法。方法32例急性中央颈脊髓损伤患者,上肢17例,四肢15例。入院后行颅骨牵引、制动、脱水。20例行手术治疗,12例行非手术治疗。结果32例患者均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29例患者伤后3月-18月获随访,未见手术并发症发生,神经功能(ASIA法分类)均获1~2级的恢复。23例患者工作,生活可自理,颈椎MRI复查,1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空洞影像学表现。结论对无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椎管内无梗阻的急性中央脊髓损伤(水肿)宜采用非手术治疗。对脊髓的持续存在致压物或颈椎失稳的中央脊髓损伤患者应及时行手术减压,重建颈椎稳定性。对脊髓前方致压物患者采用经颈前路手术治疗,对颈椎管广泛狭窄宜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对颈胸交界处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宜采用内固定。

  • 标签: 脊髓损伤 颈椎
  • 简介:目的:比较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究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拓展临床医师对于跟骨骨折治疗的临床思路,为科学选择手术方案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参考。方法将纳入研究的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间56例跟骨新鲜骨折分为A、B两组:A组即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组(撬拨组,28例),B组即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切开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各项影像学参数、术后并发症及足部功能恢复情况(按照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而后对各项观察指标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a=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6例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Bolher角及Gissane角及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影像学参数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05);撬拨组足部功能评分及优良率稍高于切开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SandersⅡ、Ⅲ)同样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可靠的固定,而且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是治疗跟骨骨折可靠、有效、实用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跟骨骨折 微创 经皮撬拨复位 切开复位 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胚胎大脑后动脉是willis环的一种常见的变异,是指大脑后动脉的血液供应完全或绝大部分来自同侧颈内动脉。它的存不仅使颈内动脉的供血范围增大,而且使得前后循环的软脑膜支不能吻合。胚胎大脑后动脉与后循环缺血、颅内动脉瘤,偏头痛及脑白质变性等许多疾病相关,本文将对其综述。

  • 标签: willis环 胚胎 大脑后动脉
  • 简介: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目前糖尿病患病率正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呈逐年增高的流行趋势。在中国20岁以上的人群中[1],糖尿病患病率为9。7%,其中2糖尿病(T2DM)患者约在90。0%以上,而T2DM中又以肥胖者居多。肥胖是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能够促进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的发生,与T2DM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在肥胖和T2DM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病理生理的水平,肥胖与T2DM相关的核心机制及发病的共同基础是胰岛素抵抗。

  • 标签: 肥胖型2型糖尿病 针灸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训练法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病人排尿及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自2011年10月~2013年7月收治共收治外伤行脊髓损伤病人86例,其中男53例,女33例,年龄21~64岁,平均40.2±4.6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采用生物反馈训练法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病人排尿训练;对照组41例,采用传统方法留置尿管及进行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经过3~10次生物反馈训练(平均5.9次),其拔除尿管时间、拔除尿管例数自主排尿、一周后残余尿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好转.两组疗效判定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生物反馈训练法能有效提高不同节段脊髓损伤病人排尿及膀胱功能恢复,以颈髓、腰髓、胸髓恢复较好,马尾及骶尾髓损伤效果差.

  • 标签: 生物反馈训练法 脊髓损伤 膀胱功能 护理干预 排尿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