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1 个结果
  • 作者: 周村区萌水中学胡业庆
  • 学科: 自然科学总论 > 科学技术哲学
  • 创建时间:2008-11-21
  • 出处:《西部科教论坛》 2008年第11期
  • 机构: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而正是这三中心,使语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愈来愈狭小的空间,极大的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结果必定是“效率低下”,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语文教育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的质问,我们认为,语文教学是该好好审视一下自我了。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谢春香
  • 学科: 自然科学总论 > 科学技术哲学
  • 创建时间:2009-03-13
  • 出处:《西部科教论坛》 2009年第3期
  • 机构:长期以来,人们看重的只是语文课在文化学习中的基础地位,对语文课中的美育问题却不怎么关心。人们往往把美育看做是实施德育、智育的一种手段,而很少注意美育的独立价值。即使在教学中美育贯彻得比较好的教师,也往往缺乏理沦的自觉。许多教师讲课时生动有趣,其目的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字、词、句、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并未更多地考虑到文章的美和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一提起美育,人们想到的往往只是音乐、美术等艺术类科目。其实,相比之下,在关育方面,语文教学有着更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由语文教学与美育的特殊关系所决定的。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张玉华
  • 学科: 自然科学总论 > 科学技术哲学
  • 创建时间:2009-03-13
  • 出处:《西部科教论坛》 2009年第3期
  • 机构:语文教学以其丰富的情感为载体,内蕴了丰厚的人文性。中华民族的汉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首悠远的诗,一幅优美的画,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见,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便是语言实践与情感的完美统一。因而,情感渗透应贯穿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会情感。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姜清云
  • 学科: 自然科学总论 > 科学技术哲学
  • 创建时间:2009-05-15
  • 出处:《西部科教论坛》 2009年第5期
  • 机构:人们总是追求美,但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局面:讲台上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审美出现偏差,甚至良莠不分,把怪诞当时髦,把粗野当豪放,将玩世不恭和放荡不羁视为潇洒和有风度,我们认为这是教育中偏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陈旧,给学生的审美教育不足造成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语言教育的开展始于小学阶段,并贯穿了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在学生的每个学习阶段都占据着较大的比重,这也是我国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对象。通过开展语文教,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汉语言文学则是当代大学生教育学习的必修课,从属于语文教体系的一部分。笔者就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实现对接提出了自身的看法。

  • 标签: 语言文学教育 语文教育 对接
  • 简介:传统的语文教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使语文教学处于被动的位置,因而语文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本文从道德情操、人生规划、人文关怀这三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 标签: 初中语文 教育改革 道德情操 人生规划 人文关怀
  • 作者: 郝亚平
  • 学科: 自然科学总论 > 系统科学
  • 创建时间:2009-02-12
  • 出处:《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09年第2期
  • 机构:中专语文教材中,激励性教育的内容很多。语文教学活动中,激励性教育能从各个方面进行。教学中的激励性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紧扣教材,又不受教材束缚,根据学生的个别情况,从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诸方面实施健康向上的富有激情、富有奋斗意义的鼓励性教育。诸如可以从行为规范、同学交往、尊师守纪、关心班级等日常学习生活方面进行,也可以学习目的、奋斗目标、社会公德,如何做人等起点较高的方面进行。语文教师如能用好教材中的激励性素材,适度对学生进行激性教育,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本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进行了简要探讨。

  • 标签: 小学语文 感恩教育 感恩行动
  • 作者: 万明强
  • 学科: 自然科学总论 > 系统科学
  • 创建时间:2009-02-12
  • 出处:《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09年第2期
  • 机构: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可能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高中语文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要进一步培养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趣味和美感效应,提高广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创造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小学语文教学是创造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只有遵循儿童创造心理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创造教育取得更大的成效。

  • 标签: 语文教学 创造教育 发展
  • 作者: 贾润兰
  • 学科: 自然科学总论 > 系统科学
  • 创建时间:2008-11-21
  • 出处:《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08年第11期
  • 机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这段话明确指出了中学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文道统一”是指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二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鲁中华
  • 学科: 自然科学总论 > 科学技术哲学
  • 创建时间:2008-11-21
  • 出处:《西部科教论坛》 2008年第11期
  • 机构:内容提要情感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为载体、感情交流为手段、情绪感染为目的的一种开放式教育方式。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感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教育界所推崇。作为承担着重要育人任务的语文教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已成为每个语文教师迫切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以期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美育是关系到人的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在当今这个经济时代,审美教育愈加突显出它的重要性,而在我国普遍落后的广大农村,审美教育的缺失更是令人忧心。为了教育的公平性,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农村语文教师肩负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多法,贯彻审美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 标签: 审美教育,农村,语文教学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刚勇
  • 学科: 自然科学总论 > 科学技术哲学
  • 创建时间:2009-03-13
  • 出处:《西部科教论坛》 2009年第3期
  • 机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初中语文课的素质化教育仍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目前,广大语文课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把语文课学习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课堂之内。因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语文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这对语文课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使该学科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全面实施素质化教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习语言,又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本文主要是论述了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标签: 初中 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培养
  • 作者: 袁纯清
  • 学科: 自然科学总论 > 科学技术哲学
  • 创建时间:2008-11-21
  • 出处:《西部科教论坛》 2008年第11期
  • 机构:内容提要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能力,已成为全社会教育思潮的主流。语文是中职生学习各类专业课、文化课的基础,也是他们将来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要以德育为先,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专业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为出发点,阐述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如何开展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工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王朝中
  • 学科: 自然科学总论 > 科学技术哲学
  • 创建时间:2009-05-15
  • 出处:《西部科教论坛》 2009年第5期
  • 机构:洪镇涛先生指出:“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误在何处呢?“简单地说,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了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洪先生还指出:“戊戌变法前后,我国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语文学科开始注意运用分析;而解放以后,引进了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语文教育就以分析教材为主了”。这种以分析教材为主的作法,实质上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洪先生的这一理论对我们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失误,无疑是全局性的指控。语文教学是不是客观存在着这个误区呢?我们只要认真分析一下自己的教学就会了解,语文教学中一般存在以下几种倾向。一、以对语文材料的详尽分析,取代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领悟,这种倾向表现在教师大讲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大讲汉语知识,文化知识等上,该让学生感受的不给学生感受的机会,该让学生领悟的老师包办代替,就以小语三册最简单的课文。“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天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排成个人字,一会排成个一字。啊!秋天到了。“为例教此课文只要能让学生感受领悟秋天的特征:“秋天到树叶黄,叶子落下,大雁南飞,天高蓝等”而教学往往详细分析“大雁为什么要往南飞,文章分几段来写,甚至分析树叶为什么要落下”,这不就是教师的分析取代了学生的感悟吗?二、过分注重思想内容的理解,冲淡了对语言材料的学习。许多教师认为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理解清楚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所以他们把力都使在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上,因而牵强附会地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这种致力发掘的结果,正好冲淡了学生对语言的学习,起了喧宾夺主的不好效果。教材中思想性强的文章多,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单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倘若一味注重思想内容的分析,也就丢掉了学习这项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象十二册《三人行》等类似的文章思想性强学生只要稍加阅读就会领悟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一致的品质,如果教师大讲特讲红军战士的这些品质,深怕学生不能理解这“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快地向南飞”,从而尽力去为之铺垫,不就忽视了对课文内容及写法的学习这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