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农村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姜胜芳

姜胜芳(武汉市九峰中学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美育是关系到人的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在当今这个经济时代,审美教育愈加突显出它的重要性,而在我国普遍落后的广大农村,审美教育的缺失更是令人忧心。为了教育的公平性,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农村语文教师肩负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多法,贯彻审美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审美教育,农村,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就是美育。美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美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的重要手段。”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而且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锻炼意志,生成美德。通过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有其固有的优势和长处,这是其他任何美育形式都替代不了的。而在我们农村学校,不少学生在数理化学科上孜孜以求,考起试来如鱼得水,但对学习语文却提不起兴趣。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与他们的审美能力有很大关系。语文学习中,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与他们的审美兴趣,情感需要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农村语文教师更应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由农村客观条件决定的

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是个不争的事实,物质资源短缺,教师配备不齐,更为关键的是人文资源严重短缺。一是由于农民经济收入较低,迫使农村孩子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由此造成家庭结构的断层、家庭教育功能的丧失。在湖北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40-50%,“双留守”(指父母均在外打工)的高达30%。孩子得不到正常的家庭关怀和教育,致使他们性格扭曲,产生大量的问题行为,如厌学、网瘾、早恋、打架、酗酒、不服管教等。二是农村孩子的父母大多数文化素质差,对教育孩子的态度,或过于溺爱,或管教粗暴,使得孩子性格发育畸形,难于管理。最近几年,高层次教育的高收费以及大学生找工作难等问题对农村教育也产生负面影响,使得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很多农民家长认为,大学考不上,考上也念不起,读出来也不一定有好工作,他们对家庭教育投入的预期结果相当悲观。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农村学生文化知识薄弱,人文素养低下。所以,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的任务就完全落到学校以及农村教师的肩上,加上农村教师本身教育理念更新不够,教育教学方法还存在墨守陈规、应付考试的现象,导致农村审美教育缺失。从这一点来说,农村教师的审美教育是“任重而道远”。

(二)由当前课改精神决定的

2000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正式颁布实施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强调“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并在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中进一步指出:“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口味和审美情趣。”作为纲领性文件,正如庄文中所说“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一股富有活力的矿泉水”。

2004年年全面推进的新课改增加了选修课。文学作品数量增多,它的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关于审美“崇高对美的发现、追求与创造,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使之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能力”。性质上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极大地推动了审美教育的实施。

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贯彻审美教育势在必行。

二、农村教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进行审美渗透

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现行语文教材所选用的都是文质兼美的篇章,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课文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美的形态。可以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韦志成指出:“语文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

首先,在字理识字中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学会其中2500个左右,做到会写,并了解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指出:“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识字不但是学好语文的基本功,还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途径。

在字理识字中,通过对汉字的字理分析,不仅提高了识字效率,而且在了解汉字负载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汉字文化的熏陶,感受到汉字内蕴的博大精深,逐渐认识到汉字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如教学“象”字,依次出示侧面向左的大象图、甲骨文“象”字、篆体“象”字和楷书“象”字,并一一为学生讲解这些“象”字的象形意义演变过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发出惊叹。我知道那是学生们理解字理的同时,从心底由衷地钦佩华夏民族的聪明才智。此时,一股对祖国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从师生心底油然而生。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阅读并分析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赏析人物形象,领会其审美教育的内涵。成功的泛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进入审美的情景之中。叶圣陶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举了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为例。他说:“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看。看到的只是10个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这10个字构成的画面。”叶老在这里就生动而意蕴深刻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书要“驱谴我们的想象”。同时,他还说:“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品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有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中看出一幅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由此可见,吟读作品时诱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是激发审美情感,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如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会产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例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他们星期日出游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外貌确实不丑。但在对待于勒的态度上,则暴露了他们见利忘义、趋炎附势的丑恶灵魂,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丑恶现象。我们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深入剖析事物的内在实质,进而感知美,或在假恶丑的揭露中受到教育,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二)积极开发当地资源,开展审美实践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实施新课程的热点和亮点。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如教科书,学科知识等。从一些常规的课程资源来看,农村课程资源肯定不及城市,但农村教师可以在学习外地优秀教学体系和科学教学方法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利用当地资源,开发本土文化,分析本地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探究出具有地方特色、切合实际、有利于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这一单元时,我在清明时节期间带学生去当地一个大型公共墓地,让学生去观察前来祭扫的人们,记下有特别意义的碑文,回去写下自己的感受。很多学生都在作业中表达了逝去亲人的怀念,对生命的敬重,不但如此,此次活动还有意外的收获,学生了解到我国清明节的活动不仅是祭奠,还有很多相关活动,比如踏青、赏春、放风筝、植树等等。感受生命的同时,学生还感受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努力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审美水平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教师自身的思想修养和爱美的情趣有着密切关系。教师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首先得自己心里有。”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语言美,做到“慧于心而秀于言”,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让学生感受直接的语言美,感受内在美的濡染。要通过美育教育,自觉地把美育和智育、德育联系在一起,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当然,学校也应该营造审美的校园环境。陶行知说:“我们首要重艺术化的校容。”艺术化的校容不仅是校园设计审美化,还要有校园人际关系的审美化,因此校园力求净化、绿化、美化,师生和谐化。教师要争取学校的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愉悦的审美氛围。

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人格养素养,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在农村学校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则是农村教师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愿与所有农村教师一起以此明志,在这条漫长而不平坦的道路上留下自己光辉的背影。

参考文献

[1]张希成.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4):220.

[2]王萍.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探索[J].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2007(Z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