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有关商国号的由来与取义,迄今的研究仍有许多不明确之处;又文献中,普遍存在着殷商混用或殷商合称的情形。本文指出:商是本号、自称,殷是别号、他称。商早于殷。商起初是作为族名使用的,这一族名出现于该族凤凰图腾成立以后,时间上不晚于传说中的商族始祖契;商族名形成的地域,则应在东方,今鲁西南地区。又商从族名上升为“有天下之号”即国号,始于汤;汤定“有天下之号”为商,不仅光显了商族的功绩,而且具有神化其政权的功用。至于商之别号、他称“殷”,本起自周人之泛称东方民族为夷;周灭商以后,周称商为殷也并不含贬义。

  • 标签: 商国号 玄鸟 凤凰图腾
  • 简介:方镇帅佐主宾之结构钩连,于东晋一代政局,干系极大;对后世幕府制度,影响亦深。而东晋方镇,督区最广、权柄最重、居住最久、事功最大四项兼备,无有过于桓温者。本文主要述桓温始督徐兖参与戎机、继掌荆州都督区坐大位势、终至执秉中枢政轴,历凡三十余年,其幕下僚佐于史有征者四十多人的来龙去脉,及其与府主的亲疏分合,从而约略推见桓温用人方略和幕府构成之整体风貌。

  • 标签: 方镇 幕府制度 整体风貌 有征 州都督 府主
  • 简介:《华阳国志》记战国楚庄(足乔)伐夜郎事文中有“以且兰有椓船牂牁处,乃改其名为奘柯”之句,颜师古引之注《汉书》,释牂柯爲系船之杙,后世遂多以牂柯为庄(足乔)始所命名;清学者郑珍辨其误会,谓《管子·小匡》记齐桓公当定霸之际就曾说到牂柯、雕题等远方之国都“莫违寡人之命”,足证其得名与庄(足乔)系船并不相干。但牂柯之名究何由而来,郑氏却未作定论。从《管子》之记,知牂柯原是周初的一个少数民族国家,且春秋时期犹独立存在。然齐桓而

  • 标签: 牂柯 春秋时期 《华阳国志》 且兰 夜郎国 《管子》
  • 简介:《大康通宝大银钱》补《中国钱币》1989年第三期嵩山、闵学义《大康通宝大银钱》一文称大康通宝大银钱“或出庆州,或出庆陵”,“钱面有一处纵向人为硬器砸痕”。据笔者了解,该钱是从内蒙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苏木浩勒包力吉村一位牧民在辽庆陵故地王沟坟偶得。据...

  • 标签: 巴林右旗 内蒙古 金融研究 西陵 辽道宗 补说
  • 简介:一尹珍,字道真,东汉牂柯郡(今贵州大部份地区)人。因本郡地处边疆,没有学校,特意前往中原求学,先从经学家许慎学习五经,后从经学家应奉学习图纬,学成返回本郡,收徒教授,于是本郡始有学。尹珍可说是贵州省文化教育的奠基者。在他之前,虽有西汉武帝时的牂柯郡名士盛览(字长通)擅长辞赋,犍为郡文学卒史舍人初注《尔雅》,算是贵州文化的启蒙人物,但他们的作品既早已失传,又无任何影响遗迹见于后世文献。而尹珍呢,影响深远,遗迹众多,现能查知的,依时序区域,撮如下。

  • 标签: 尹珍 毋敛 文学卒史 牂柯 西汉武帝 贵州文化
  • 简介: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发现的中统交钞是现存最早的纸币实物。此钞纸长16.4,宽9.3厘米。正面板心长15.6,宽8.2厘米。背文墨印11.3×4.5厘米。正面上方朱印方6.4厘米,下印方7.8厘米,背面朱印盖上端,方5.8厘米,均为九叠篆文。正背两面左上角所盖之合同印宽3厘米。

  • 标签: 交钞 九叠篆 背文 朱印 墨印 八思巴文
  • 简介: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由于在各部类及每一书目下,广泛裒辑历代学者的评论,并做出自己的断语,从而使它除具有一般目录著作的功能外,还具有了史学史的意义。其具体做法是:“类序”辑录它书,展示史学的发展脉胳;书目下辑录众说,解题的同时起到史学史阐释效果;加以按语,表述自己的史学观点。

  • 标签: 史学史 史学观 书目 辑录 学者 著作
  • 简介:云南回族祈雨龙(铜)牌马毅生过去,有关云南回族诉雨使用“龙牌”,多见于文学作品中,史学界有议论,但未及详尽,龙牌究竟何物也鲜为人知。近年,在整理家父马元先生遗存时,偶得一文,载有关于大理地区存世龙牌的线索,便顺藤摸瓜,历尽艰轧不惜耗资,在偏山一隅...

  • 标签: 云南回族 《古兰经》 云南民族学院 大理地区 龙文化 回回人
  • 简介:王謇(1888-1969)的《续补藏书纪事诗》记录、品评了近现代以江浙沪为中心的一百三十余位藏书家的藏书事迹。虽然此书篇幅不大,但由于所记多为近现代藏书中心地区的藏书家,且书中保留了大量为他书所未见的第一手资料,故颇为人看重。还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即有油印本问世。

  • 标签: 王謇 《续补藏书纪事诗》 中国 文献学 历史考证
  • 简介:<正>闻一多先生自二十年代末开始潜心于我国的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其“眼光的犀利,索的眩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堪称为一代宗师。闻先生对我国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尤以《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研究的成绩最著,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然而,令人痛惜的是闻先生未得天年,大才未尽,正如郭沫若所说的那样:“一棵茁壮的向日葵刚刚才开出灿烂的黄花,便让人连根拔掉,毁了。”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件千古恨事。闻先生的《诗经》研究成果,已经公开发表的著述有《诗经新义》、《诗经通义》、《匡斋尺牍》、《〈诗·新台〉“鸿”字》等。尚未公开发表的遗稿有《风诗辨体》、《诗经词类》、《诗经声训》、《诗经通义》乙稿、《风》、《兴》、《比兴》、《风诗中的代语》、《诗经杂记》等等。闻先生关于《诗经》的

  • 标签: “薄言” 考补 闻一多 采采 《诗经》 《诗》
  • 简介:夔为殷契———兼少昊、太昊曹定云殷墟卜辞中有“夔”字,其形体作。关于此字,以往学者有过多种隶释:史学大师王国维初释为“”①,后又改释为“夔”②;陈梦家先生隶作“”或“”③;徐中舒先生释作“”④;近年又有学者释为“夏”⑤。以该字形体而论,...

  • 标签: 少昊 殷墟卜辞 太昊 殷契粹编 郭沫若 帝喾
  • 简介:清代崔述反对神农氏、炎帝为一,力主为二,并以《史记》即为二,作为主要证据。此后经顾颉刚先生高度赞许,迄今在学术界仍极具权威性。本文主要通过内证,即《史记》所反映司马迁这一方面的基本思路,结合对有关正文的具体阐释,试图证明崔述对为一'理直气壮的驳诘'(顾颉刚语),实是误解了《史记》。司马迁是不折不扣的神农氏、炎帝为一说者。

  • 标签: 崔述 五帝本纪 顾颉刚 主要证据 阪泉 关正文
  • 简介:众所周知,矩是画方的工具,即木工常用的曲尺。但是,关于古代矩的形制,以及“矩”字的产生、演变过程,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看法。本文试对这两个问题再作一些探讨,以就正于海内外方家。关于古代矩的形制,有人认为应该是“工”形。高鸿缙《中国字例》云:“《周髀算经》:‘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

  • 标签: 周髀算经 商高 赵爽 画像石 句股 西周早期
  • 简介:当由衷地感到欢畅兴奋的时候,古人常提到一个“快”字。如宋玉的“快哉此风”,如李贺的“青钱白壁买无端,丈夫快意方为欢”,如金人瑞(圣叹)在《西厢记》评点中的三十六则“不亦快哉”,“快”之一字自始至终具有一种极其丰富而又直观明了的内涵。这在明末清初的小品杂俎、书信尺牍以及小说戏曲的评点文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快”之一词不仅用来吐露某种衷怀,如“快何如之”、“大呼快快”、

  • 标签: 《西厢记》评点 明末清初 大学图书馆 小说戏曲评点 文震孟 《虬髯客传》
  • 简介:'神韵'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审美范畴,它主要固然是在优美的诗歌中体现,但也并不限于诗歌一体。我国的许多意味悠长的文学作品,都是饶有神韵的。这是为什么呢?正因为有'神'才能富于生气,有'韵'才能饶有余味,让人读了以后有蔗境回甘之乐。谈到神韵,许多人总是首先想到清初以'神韵派'驰名的王渔洋,好像'神韵'就等于'神韵派','神韵派'人物也只是王渔洋,而王渔洋的诗篇就都是以神韵见长的作品。其实这都是不全面的。'神韵',作为一个审美范畴,作为一种诗歌艺术理论,它的

  • 标签: 神韵派 王渔洋 审美范畴 诗歌艺术 之乐 客观景物
  • 简介:雇,本义为一种农桑候鸟,今假借为'出钱请人替自己做事'义。据《玄应音义》卷十五释《僧祗律》第十卷僦赁此《通俗文》云'雇载曰僦',~①可知东汉时俗语已借'雇'记音以表此义。如《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女徒雇山归家。'李贤注:'《前书音义》曰:‘《令甲》:女子犯徒遣归家,每月出钱雇人於山伐木,名曰雇山。’'又《桓谭传》:'其相伤者,加常二等,不得雇山赎罪。'又《章帝纪》:'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稟,令足还到。听过止官亭无雇舍宿。'雇为其时的俗语记音字,早於东汉时则已有记其音写作'顾'表此义的,如《汉书·平帝纪》:'天下女徒已论,归家,顾山钱月三百。'颜师古注:'如淳曰:‘以为当于山伐木,听使入钱顾功直,故谓之顾山。’应劭曰:‘旧刑鬼薪,取薪于山以给宗庙,今使女徒出钱顾薪,故曰顾山也。’'又《爰盎晁错传》:'如此,敛民财以顾其功,而民不恨者,知与

  • 标签: 说雇
  • 简介:扑朔迷离,依稀仿佛,恍恍惚惚,绰绰约约,谓之朦胧。历代文人,均重视朦胧。唐代诗人王维所描绘的'千山欲晓,雾霭微微;朦胧残月,气色昏迷'(《山水论》)的早景,就富于朦胧美。宋代郭熙:'一障乱山,几数百里,烟嶂联绵,矮林小宇,依稀相映,看之令人意兴无穷。'(《林泉高致》)明代莫是龙:'画家之妙,全在烟云变灭中。'(《画说》)明代董其昌:'若重山复嶂,……望之模糊郁葱。'(《画禅室随笔》);清代恽正叔:'求桃源如蜃楼海市,在飘缈有无之间'(《南田论画》)这些描述,都包含着朦胧的韵致。

  • 标签: 莫是龙 诗人王维 蜃楼海市 朦胧美 林泉高致 矮林
  • 简介:古籍今译工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许多今译本畅销不衰,证明了人民需要它;不少学者就今译工作各抒己见,说明这项工作在学术的殿堂里已经有了它的影子,如果不说已经占有一席之地的话。同时也说明这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

  • 标签: 古书 译文 王逸 文王 朱熹 语体文
  • 简介:<正>自司马迁提出“通古今之变”及其后世受封“史通子”以来,中国史学史上著述通史及以“通”命名史籍者就多起来了,以古代史学而言,编著通史者有梁武帝、杜佑、司马光、郑樵、马端临,等等;“通”命史者有《通史》、《史通》、《通典》、《资治通鉴》、《文献通考》、《文史通义》,等等。而在司马迁之前,《世本》、《竹书纪年》等也是通古今,只是未以“通”命名而已。近代以来,著述通史者更是继踵出现。看来,中国史学有个通古今的古老传统。故章学诚有“通史家风”之说。白寿彝先生很重视这个传统,既著文评论又身体力行。今值白先生从事学术活动六十周年及八十寿辰之际,我想试谈多年来面聆先生教言的一点心得及研究“通”的传统的肤浅体会,借以祝福先生寿高泽长,并祈教正。

  • 标签: 司马迁 司马光 资治通鉴 竹书纪年 秦汉之际 通典
  • 简介:道情是现今还在流行着的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其初是道士们布道、化缘时所唱的宣传教义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抒情、叙事的民间说唱。因用渔鼓伴奏,故一名'渔鼓';又因本为道士所唱,故又称'黄冠体'。'道情'一名的涵义,明初人朱权作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他:'道家所唱者,……寄傲宇宙之间,慨古感今,有乐道徜徉之情,故曰‘道情’。'(《太和正音谱》)这与元代燕南芝庵《唱论》中'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的说法是一致的,和道情歌词宣扬离尘绝俗思想的实际情况也是相符的。道情的体制,有单纯韵文和韵散相间的两类。

  • 标签: 黄冠体 《太和正音谱》 曲艺形式 民间说唱 明初 《武林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