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客家方言客家文化的载体,从客家方言出发,我们可以认识或解释某些客家文化现象、理解客家文化内涵。本文分别总结了从客家话的语言学特点、词语表达、熟语等角度所反映的客家文化某个方面的内蕴和特点,如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思想意识文化等。我们认为,从客家方言切入来认识客家文化这一研究方法是大有可为的,应当建立起客家方言客家文化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研究整理。

  • 标签: 客家方言 客家文化 历史 民俗 思想意识
  • 简介:客家人都爱唱山歌,常用山歌来抒发种种喜怒哀乐之情。特别是客家继承和发扬了《诗经》十五国风的优良传统,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都极足称道,可说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一种璀灿的明珠。

  • 标签: 客家文化 客家山歌 民族音乐 歌词
  • 简介:由于历史的原因,客家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宗族观念。在客家地区,有的地方按姓氏来区分口音,大量带“屋”的地名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特点,有些谚语反映了客家宗族的内聚外御思想。此外,宗族观念对客家地区的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承续也有一定的影响。

  • 标签: 客家方言 客家人 宗族观念
  • 简介:本文在细致描写永定客家方言介词“在”、“到”语义功能的基础上,分析两者的用法差异,并与普通话的“在”、“到”作比较;同时,尝试探讨介词“到”的性质和来源问题,认为永定话的介词“到”也是从表“到达”义的动词“到”虚化而来,而且虚化程度比普通话更高。

  • 标签: 客家方言“在” “到”语义功能语法化
  • 简介:客家是我国民歌之一,它根植于劳动人民之中,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的思想感情。客家的曲调在客家人聚集地特别是梅州市七县市来说,就有30多种。如:梅县的梅城、松口、雁洋、丙村、畲坑、松源山歌;兴宁市的水口、石马、罗岗、罗浮山歌;五华县的长布、水寨、华城、安流、周江山歌;大埔县的青溪、西河、高陂、银

  • 标签: 客家 山歌 比较研究 中国 外国 歌词
  • 简介: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新民话、麻介话、(亻厓)话,是我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习惯上又把使用客家话的人称为客家人。客家人是古代中原地区南迁的移民。据史籍记载,西晋永嘉之乱以后,由于胡人入侵,战争频仍,灾荒连年,中原地区的人民迫于生计,大规模地向南方迁移,成为占籍南方的移民。现在的客家人主要居住在东南沿海一带,客家话也以广东梅县为中心,通行于客家人居住的区域,如广东东、北部,广西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然而在远隔东南数千公里之遥的四川却也有客家人,客家话也在四川的一些地区通行。四川的客家人通常被称作“土广东”,客家话称作“土广东话”,以示“真广东”相区别,大概表示是土著广东人的意思。这部分土广东人就是东南客家人移民的后裔,虽然离开本土已经几百年,但是他们大多仍然保持着祖辈的文化传统,有着独特的方言体系,西南官话(普通话的西南方言)迥然有异,形成了一个个特殊的文化群体。

  • 标签: 客家话 四川 客家方言 西南官话 中原地区 移民
  • 简介:“过摸”、“过摸鬼”、“死过摸”、“过摸绝代”等,是典型的客家特色词汇,也是使用频度极高的骂语、俗语,不仅流行于梅州地区,且许多客家地区都有这种说法;“A过A绝”亦是客家方言特有的叠词形式,用于形容至深至极的程度和表达特殊感情语气,此法构成的叠词非常多,许多学者对该类叠词作过汇总,但未对其来源进行探究。由于人们对这类骂语及这种叠词的来源认识不清,故写法也存在一定差异,往往采用同音字代替,如写成:孤摸鬼、哥摸鬼、A哥A绝等等。笔者结合客家民俗研究。对其来源进行探究,阐述其意义,并试图揭示它们之间的渊源和本来面目。

  • 标签: 客家地区 方言俗语 叠词 特色词汇 使用频度 梅州地区
  • 简介:方言对梅州客家方言的影响突出反映在对粤方言词汇的借用上。其借用的根本原因是语言接触,其中表达的需要、语言态度的转变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关键因素。

  • 标签: 梅州客家方言 粤方言 语言接触 借用
  • 简介:客家是汉族客家民系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艺术珍品。它既保留了客家祖居地——中原的文化神韵,又有华南文化的异彩,是客家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客家话代表地区粤东梅州则成为中外闻名的“山歌之乡”。

  • 标签: 客家山歌 叶春生 先生 劳动人民 艺术珍品 客家民系
  • 简介:客家文化的海外传播是加强海外客家华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渠道。客家客家文化的代表,保护好海外客家资源,运用山歌在海外客家族群中的情感纽带作用,对推进海外客家华侨华人的统战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立足新加坡,对新加坡客家的文化资源和发展困境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围绕海外统战工作的目标,进一步探索了客家在新加坡统战工作中的运用保护策略,以期在实现海外统战发展的同时,客家也能够得到良性的传承保护。

  • 标签: 客家山歌 海外统战 新加坡 海外传播
  • 简介:熟语是某一特定地域的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悉、流传于口头,然而又拥有固定语词结构和所指意义的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具有短小精悍、含蓄凝练、生动有趣、表现力强等特点。在“民以食为天”的大文化背景下,

  • 标签: 饮食文化 客家方言 熟语 所指意义 文化背景 歇后语
  • 简介:客家人是汉民族的支系,是不以地域划分的族群称谓,客家客家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海内外客家人共同的文化图腾。东莞市凤岗镇是客家人聚住的小镇,也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2007年以来,凤岗镇十分重视客家传承发展,把客家传承发展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结合,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地方客侨文化品牌建设相结合。通过“三结合”,打牢基础、推广宣传、树立品牌,凤岗客家受到省内及海外关注,特别是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客侨文化节和“两岸四地”客家邀请赛,成为国内、港澳台及海外客家文化交流的平台,成为海内外客侨的联谊纽带,并产生深远影响,鉴于凤岗镇对客家发展和对侨务工作的贡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侨联先后被评定凤岗镇为“中国客家之乡”、“中国华侨国际交流基地”。

  • 标签: 客家山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群众文化活动 客侨文化品牌
  • 简介:本文讨论的主题中国东南部语言多样性有关,语言是影响该区域社会组织的重要变量。语言的差异可以用来区分社会群体,通过研究广东讲客家话的群体广西讲白话的群体之间的互动,可以说明这一点。

  • 标签: 社会组织 客家方言 文化变量 东南 中国 语言多样性
  • 简介:南雄市全安镇位于“南雄盆地”的盆壁盆底的交接处。所谓“南雄盆地”是指南雄四周群山怀抱,中为丘陵的地形。所以全安镇西部、北部为丘陵地带,多山;东部雄州镇(南雄市区)毗邻,南部古市镇毗邻,地势平坦。全安镇作为南雄市的大镇,不仅是南雄市的水稻粮食产区,还是南雄市区蔬菜生产基地之一。由于林地资源丰富,出产大量的毛竹、木材、松香,全安镇为南雄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南雄市 命名特征 客家方言 地名 蔬菜生产基地 粮食产区
  • 简介:本报告以曾经流行于古梅城攀桂坊的下市话为调查对象,从校正目前大众的错误认识为出发点,就下市话的别称、性质、作用、反切规则、价值等分别作了阐释,并说明了《客话本字》《叶音字类》并不是记载下市话的文献资料。基于调查研究所得的结果,本报告还提出了保护和传承下市话的措施以供参考。

  • 标签: 下市话 反切语 反切 保密 保护和传承
  • 简介:广布于海内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家人,被称为世界东方的“犹太人”,他们是中国汉民族中的七大民系之一。四川是中国大陆客家分布最多的五大省分,现有客家人约250万。成都的东郊和东北郊,是四川客家的最大腹心聚居区,俗称“东山区”。浓缩了四川客家文化精华的古镇洛带,则是这个腹心区中的腹心,并由此被专家们誉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

  • 标签: 客家人 古镇 汉民族 犹太人 客家文化 东北
  • 简介:通过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可知,粤东客家地区是台湾客家人的主要原乡。明末清初以降,大量广东客家人相继迁移台湾,这是客家移民史上的重要内容,也是台湾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大陆客家人有规模的渡台最早可追溯到明郑时期,在随后的300年时间里,受大陆原乡生齿日繁、人多地少、生活窘迫的影响,以及清政府大力招来大陆居民开垦台湾政策的驱动,粤东地区客家人持续地大规模迁往台湾,他们成为现在台湾客家人的祖先,在台湾被称为“来台祖”或“唐山祖”。随着客家人大规模迁台定居,客家文化也随之进入台湾。

  • 标签: 台湾历史 客家文化 粤东地区 传承 大陆居民 客家人
  • 简介: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民间的交往渊远流长。那关于客家人与日本的交往是何时开始呢?有人认为早在秦朝就有徐福带童男童女东渡日本,那些童男童女中据说就有客家人。但这种说法没有坚实的历史依据。中国客家人与日本之间的交流有史可考是在清代。追溯历史,我们知道,晚清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及参赞黄遵宪皆广东梅州客家人。其时,两位先贤尽管大任在身,公务之余仍不忘与日本友人联络情谊。虽然语言不同,但有汉字作为共通的道具,加之双方汉学修养深厚,交流可谓畅通无阻。当中,黄遵宪大河内辉声的笔谈故事后来更成为了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 标签: 东渡日本 客家人 文化交流史 中日两国 驻日公使 黄遵宪
  • 简介:什么是民间艺术?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较早而确切地提出了“民间艺术”的概念和涵义,并指出民间艺术不仅是指民间美术,其中还包涵了民间文学、音乐、神话等。民族学家岑家梧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论述中国民俗艺术时将民间艺术粗分为六大类别,即工艺,绘画,建筑,雕塑,舞乐,歌谣。民俗学家张紫晨先生在论述民俗民间艺术时则指出,民间艺术是民俗活动的直接需要,“它来源于民俗,是民俗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和形式大多受民俗活动或民俗心理的制约。

  • 标签: 民间艺术 民俗学家 传承 客家 民俗活动 3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