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义理史学是一种以理学为研究史学指导思想,将天道、人事、大统、伦理、史学功能包举一端,具有“以理阐史,以史证理”特色的史学流派。义理史学萌芽于宋初,发展于神哲至徽宗时期,南宋乾道八年,朱熹撰《资治通鉴纲目序》,标志着义理史学理论完全形成。义理史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经御史、以理阐史、重义轻利三个方面。义理史学对后世影响极大,逐渐从“个人行为”转变为官方尊崇的学问,成为科举制度下学者们的学问准则。义理史学历史功过应该予以客观地评价:其一,宋代理学家由经入史,建立起一整套义理史学的理论体系,组成了中国史学史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其历史功绩不容忽视。其二,宋代义理史学没能揭示历史运动的真正规律。其三,义理史学在元明清三代成为阻碍历史研究发展的官方史学思想体系。

  • 标签: 义理史学 概念 基本走向 评价
  • 简介:古之学者分天下学问为文章之学、训诂之学、儒者之学,即文章、考据、义理;考据以通辞,文章以达意,义理以闻道,三者不可偏废.治经闻道是戴震一生治学生涯中所孜孜追求的,本文试通过解析戴震关于义理、考据、文章这三者之间关系的阐述,探讨戴震的治学路径,以期利于后学.

  • 标签: 文章 戴震 考据 义理 治学之道 儒者
  • 简介:二十多年之前随陈旭麓先生学史,最先用学问功夫读的便是《曾文正公全集》和《曾文正公手书日记》。之后,是以胡文忠公、左文襄公、李文忠公,以及沈文肃、彭刚直、丁文诚、曾忠襄、刘忠诚、张文襄、翁文恭,还有李越缦、王湘绮、盛愚斋、张季子等等为书名的各类辑集。正是沿着这些人留下的奏议、书信、日记、诗文,我才能够具体地进入19世纪中国的历史,进入19世纪中国士大夫的真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并由此形成自己对于这段历史的理解和判断。这个过程至今仍在继续,而我记忆最深的则始终是读曾国藩。记忆深的东西总是心血花得多的东西,在陈先生门下的那三年里我写过四篇文章,其中两篇的题目都是曾国藩。今日重阅旧文,当年师门耳提面命之教犹历历如在眼前,思绪绵连,不觉怅惘久之。当曾国藩被当作一个历史场景中的人物来追究和评说的时候,许多细节常常会过滤掉。然而细节其实更读之有味而且言之有味。同治中期在两江总督幕府里的赵烈文称曾国藩为老师,其日记中记录过一段问答。他问的是:“在师署中久,未见常馔中有鸡鹜,亦食火腿否?”曾国藩回答说:“无之。往时人送皆不受,今成风气,久不见人馈送矣。即绍酒亦每斤零沽。”彼时乡间的有田之家往往以坛藏绍酒为常事,然则“每斤零沽”便以...

  • 标签: 义理事功 之间徊 事功之间
  • 简介:往来于当今样态纷繁、光怪陆离的建筑世界中,建筑学理论和流派在百余年来同样经历着异彩纷呈.然而,建筑的本质始终导引着建筑实践以及人们对建筑的认知.20世纪80年代,吴良镛先生首次提出的"广义建筑学",就是基于纷繁的建筑学理论、流派和实践,探索向建筑本原与建筑本质的一种超越性回归,追求"一法得道,变法万千"共通融贯的建筑学新境界.这里的"广义"何为?即一方面运用系统思想,整合近现代建筑学理论并进行哲学提升;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建筑所蕴含的系统辩证思想进行创造性诠释.透过广义建筑学,可见系统辩证学与建筑学普遍的内在联系.

  • 标签: 系统辩证 建筑学 广义 内在关联 20世纪80年代 学理论
  • 简介:我家三代人在理解“中庸之道”上有一次巧合,虽算不了佳话,想想倒也有点意思。70年代初一个寒假回乡探亲,白天叙天伦之乐,且偶有亲朋来访,颇不寂寞。但一到夜间就难过了,那时先母年事已高,吃了晚饭稍谈片刻就熄灯睡觉,我也只得爬上阁楼钻进被窝。这时最想要的便是一本有趣的书,看着消闲真是一大乐事。然而舍间藏书早已被抄,到哪里去找有趣的书?正在无可奈何之际,忽见左前方角落里有一堆东西,心想也许是旧报纸,看看也好。披衣下床,竟在几张旧报纸下翻出先母手抄的两部中医医案,我对这书实在没有兴趣,但既然不可能入睡,也就只能拿它来翻翻。第一部医案篇幅较多,全书摆了事实,讲了道理,还列出病例,而大义则归结到一点,即治病必须重在温补。有一个病例给人以深刻印象,说有人身上多生脓疮,显然体有热毒.

  • 标签: “中庸” 中庸之道 “中和” 旧报纸 中医医案 传统文化概论
  • 简介:六朝佛教兴盛,在义学高僧解经传经之外,还有众多士人热衷于学习和研究佛理,即所谓学理型士人,早期的译经活动、义学高僧据点讲经、士人群体性研讨佛教义理以及个体自学佛经是学理型士人形成的重要途径。他们学问渊博,与高僧交往密切,佛学只是其知识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文人在其中占有较大比重,六朝佛教正是通过影响这一群体而影响文学创作。

  • 标签: 佛理 六朝 讲经 士人
  • 简介:1、抓住机遇一个人当你处于困境时,要想摆脱困境,就不能守常守旧,而必须求“变”。人常说:“穷则思变”,只有变,才能改变困境、改变环境、改变生存空间,也只有变才能出现转机,才能出现机遇。机遇从哪里来?是从你周围环境的发展中来,人们生存的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机遇也随之不断地出现,社会的发展是有阶

  • 标签: 抓住机遇 晋商文化 才能 经商 脱困 困境
  • 简介:按原定计划,我本打算在刚刚过去的这个8月写一篇林妙可与杨沛宜的故事。她们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两个小女孩,一个穿着红裙子站在舞台中央,一个被安排在幕后默默演唱。

  • 标签: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生活 写作 2008年
  • 简介: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是一个需要不断认识、发现、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列宁不仅第一个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而且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有了一些崭新的认识。本文就此问题谈几点认识,以求能更深入地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标签: 社会主义理论 列宁 发展生产力 国家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道路 新经济政策
  • 简介:近来上网阅读报刊、书籍,浏览新闻,发现一些古语词的解释和运用时有问题,有的还是出自学者之手,也欠考虑。因随手札记,草成小文。不当之处,请读者是正。

  • 标签: 古语词 自学者 文学 古代文学
  • 简介:历史研究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建构历史解释,而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环节是理解.历史学家面对遥远而陌生的过去世界,要对前人抱有'了解之同情',以博大的襟怀和丰富的知识来了解前人及其生活,尽力突破时空和文化的阻隔,以期对过去做出公正而贴切的解释.诚然,真正理解前人及其生活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但对历史学家来说,理解首先是一种态度和愿望,基于这种态度和愿望,研究者就会极尽可能地收集材料、调动各种知识和理论资源,以准确地了解前人,避免武断和简单化的评判.当然,'同情'不是同意,'了解'也不是认可.研究者要以中性的立场来建构解释,而不能将自己等同于过去事件的参与者或辩护人.

  • 标签: 历史解释 理解 心通意会 中性立场
  • 简介:随着热贡艺术的名扬四海,热贡逐步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在很多研究成果中,对热贡的界定和理解与其原本蕴舍的意义相去甚远,因此本文将在解读当地藏文史料的基础上,结合汉文资料对热贡作一粗浅的界定。

  • 标签: 热贡 同仁 理解
  • 简介:藏文文献数量巨大,位在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字之首而仅次于汉文文献。其内容宏富,又以佛教典籍和相关著述为最。学术界对藏文文献学和史学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且有出色成就。与此同时,深挖现存藏文史书的内在价值,探寻其著史体例、史学思想,乃至叙事传统、写作风格,也对科学、客观认识藏文史书价值,进而为深化藏族历史研究主题提供有益借鉴,本文对藏文史书叙事方式的考察,是其中的一部分。

  • 标签: 叙事传统 历史研究 藏文 史书 文学故事 义理
  • 简介:刚刚开过的讨论会,主题是“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报刊的发达,是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近代新闻史的重要内容。通过新闻史的角度,理解近代报刊和近代社会的变化,是一个很好的切口。新闻史、报刊史、出版史,具有很大的相近性。就中国大陆地区的情况来说,报刊是晚清和北洋时代出现的事物,

  • 标签: 新闻史研究 中国报刊 近代社会 中国大陆地区 近代新闻史 历史研究
  • 简介:现行小语教材,习作内容与课文内容的联系往往显得朦胧,这虽然给教者安排读写训练增加了难度,但也为彰显教者的教学智慧留下了空间。其实,读与写互为相关,居高临下地审视教材,就能把握读写联系,理清读写线索,明晰读写目标,

  • 标签: 读写训练 课文内容 习作内容 教学智慧 教材 小语
  • 简介:孔子一直很推崇《诗经》,可谓言必称《诗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打开《论语》,却发现他似乎对《诗经》十五国《风》中的《郑风》深恶痛绝。在《论语》中,孔子厌恶郑声的话有两段。

  • 标签: 郑声淫 孔子 《诗经》 《论语》 《郑风》 《风》
  • 简介:好的教育应该是对生命的教育。教育应该把人当作人去养育,而不能当作动物去驯服,更不能当作物质随意摆布。教育是培养一个个健康善良的生命,我们应该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让每一个孩子在生命的历练中,切身体验,认真体会,享受生命的过程,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正直善良的人。

  • 标签: 教育 尊重生命 身心健康 善良 孩子
  • 简介:内地伊斯兰中国化的主体主要是居于内地的四个少数民族。文化理解是现代西方解释学理论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前理解,以及反思与批判中的创造力都是其中的内容。在文化认同上,坚守信仰。在经济认同上,积极入世。文化认同上的创造力体现为,汉语言的使用与对主流文化的主动靠近。在经济认同方面的创造力体现为使经济认同与文化认同互动起来。在政治认同的创造力体现为,将信仰与国家紧密联系起来,且在政治生活中将信仰置于国家之下。

  • 标签: 中国化 文化理解 回族
  • 简介:有人曾问我,你能不能用几句话把老舍先生的特质说出来,区别于其他的大作家,比如说,区别于鲁迅,区别于郭沫若,区别于茅盾或者巴金等等。这很难。我想了好久。想出了五句话。第一句是:他是北京人。自古以来江南多才子。北京虽是北方重镇和六朝古都,有三千多年的建城...

  • 标签: 老舍先生 其人其文 中国现代文学 坐标系 满族人 百年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