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2 个结果
  • 简介:谢灵运是晋代淝水之战前锋都督康乐公谢玄(343~389)之孙,袭爵封康乐公,后世习惯也称他为谢康乐。骆玉明、张宗原在《南北朝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中引用刘勰《文心雕龙·明》论述:“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然后他们写下了“宋初文学的这一新趋向的主要代表是谢灵运”的结论,又说“真正对诗歌风气的演变产生重大作用的是谢灵运。”钟优民在《谢灵运论稿》(齐鲁书社,1985)一书中,

  • 标签: 宋初 都督 淝水之战 谢玄 风气 晋代
  • 简介:元嘉十年(公元433年)正月,因为谢灵运在临川的"游放不异永嘉",辜负了朝廷的信任,司徒、彭城王刘义康便派人到临川(今江西临川市),会同州从事郑望生,要将他押回京师发落。孰料他的戆性子上来了,竟率兵拒捕;不过终究不是朝廷对手,很快便被擒拿归案,

  • 标签: 谢灵运 山水诗 临川市 朝廷
  • 简介:清朝自顺治至宣统(1644—1911)历12位皇帝共296年间,增城共到任知县161名,而最为增城人民怀念的好知县,恐怕就是“山水翁”管一清。

  • 标签: 山水诗 96年 知县
  • 简介:本篇选自《峤西钞》。作者俞廷举,广西全州人,乾隆戊子(1768年)举人,官四川营山县知县。著有《一园诗文集》。本篇共30句,前六旬为第一个层次。用“比较法”与“尊主抑宾法”,说桂林山水,具有清、秀、奇、古,惬人心胸之特色,这是牵连断续之“太华山”(即西岳华山)所不能企及的,也是藏垢纳污多多的五湖四海之水所不能望其项背的。这六句,是全之总冒,为全定下了基调。椽笔挥洒,气象阔大。第7句到16句是的第二个层次,真是“状难写之景,如有目前”。说,桂林山水,天下无双、青罗碧玉,早有美喻,显得十分特殊。其山从个体去看,则每一座山峰都是突兀而冲刺天衢(即天空)的;从整体去看,则仿佛是万笏(¨,古时臣朝见君王时,手中所执用的狭长手板,有玉做成的,有象牙做成的,也有用竹片制成的)千笋。平空铺立。而且这些山峰,各自独立,前无来龙,后无去脉,彼此互不依傍,一如人间品格孤高之贤俊,更如天上悬空高挂之明月。而其水呢,“百川到底”,每一处从水面到水底都如明珠那样通明透亮,可作为人们用来映照容貌眉须之明镜。这,就对桂林山水之形神,作了多角度(从个体到整体。从仰视到俯视)、多层次(从拟物到拟人。从自然屙陛到社会属性)与富有动态感的描写,并于描写中寄寓了作者独到而高尚的审美情趣。

  • 标签: 桂林山水 山水诗 赏析 清代 “比较法” 社会属性
  • 简介:斌良既是一位画家,又是一位诗人,因而他在作山水时以画家的独特视角来描绘眼前的景物。他有自己独特的意象群,注重色彩的选择,并将“透视”“皴法”等笔法入,追求意境,使他的呈现出清新淡雅、自然秀丽的风格。

  • 标签: 斌良 山水诗 意象 透视 皴法
  • 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祁(今属山西),其父处廉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博学多艺,以乐书画俱妙独步唐代,他'诗人妙品上上',画'参于造化,绝迹天机',又'工草隶,闲音律',被后世推嘉为盛唐山水田园派最杰出的代表、中国文人画的开山祖师。他还是中国佛教史上颇具影响的高德居士,生前就享有。当代匠,又精禅理'的雅誉,身后更荣膺'佛'的美名。前人评论王维诗歌,每每以空境、禅境相标目,这自然不无道理,但如单论空禅,就未免以偏概全了。需知,空禅只是他以佛心观世时的彻悟,

  • 标签: 王维诗歌 盛唐山水田园诗 中国佛教史 诗佛 中国文人画 三重
  • 简介:中国诗歌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山水出现在晋宋时期.它的产生与人们对山水自然的看法有直接关系。而文人自然观则受到流行于思想界的道、玄、佛诸家理论影响,虽然各种自然观都流露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欣赏。但从各家义理来看,它们又不尽相同。下面对此略加比较,以探讨晋宋时期山水产生的思想渊源。

  • 标签: 山水诗 中国诗歌史 时期 文人 自然观 思想渊源
  • 简介:随着人性的觉醒、文学的自觉,六朝进入“游”的自觉时代,“游”历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和自我实现的路径,并推动文人雅士沉潜山水、游心物外。本文分析了六朝山水“游”的核心要素、“游”的动态载体、“游”的最高境界、“游”的后世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六朝“游”的自觉与山水兴起的社会背景、内在需求与情感归属。研究显示六朝山水把审美体验融入诗歌创作中,“游的自觉”体现与山水篇创造共同推动了山水的兴起和中国山水旅游文化发展。

  • 标签: “游”的自觉 山水诗 六朝 山水旅游文化
  • 简介:唐代山水人的审美心理,是魏晋以来,以艺术审美为中心地位的美学倾向的承传、扬弃和发展。一方面,他们在前代诗人审美成就的基础上,扬弃了“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谢灵运)追求形似的纯客观描写;一方面,他们又一往情深地追求主体意识的确定,“以物观物”(王维),从直觉开始进行诗歌的创作活动。因而他们所描述的物象,即使与前辈诗人相同,而其审美特征也与前人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写独卧南亭,乘凉消夏的幽居生活。首联“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从表面上看,就很象是纯客观地描写,与六朝诗歌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灼热的阳光逐渐西落,清凉的池月冉冉上升的这些景象的联缀变化中,却有着诗人一刹

  • 标签: 唐朝 诗歌 山水诗 文艺美学 错觉 审美意识
  • 简介:<正>古人云:山无奇,不足以志;无美,不足以志;无事,不足以志;无文,不足以志。山水歌与旅游有着一种意味隽永的渊源关系。辟风光形胜之地以专供游览观赏,这是人类的高级审美活动。人类也由此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即游观文化;确切地说,这种游观文化最早,更多的时候是以诗歌的文化形式表达出来的。

  • 标签: 山水诗歌 旅游资源 游观 审美活动 唐代诗人 文化形式
  • 简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东晋文人的山水自然观.自然山水被当作"道"的外在表现和体悟"道"的工具,被当作精神寄托之所在和隐逸的终极归宿,被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中国文人自然观的阶段性演进过程;而作为这种山水自然观影响下的产物,越来越多地把山水作为诗歌表现的主体,从而展示了东晋诗歌从玄言山水演变的轨迹.

  • 标签: 山水诗 中国文人 东晋诗歌 隐逸 玄言诗 自然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三峡三峡,你是长江最风流的女儿!屈原从你这里走出去,李白从你这里走出去,郭沫若从你这里走出去……走出去的,和日月一样发光,和天地一样久长!

  • 标签: 屈原 郭沫若 三峡 李白 长江 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