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4 个结果
  • 简介:清朝末年,慈禧专权,朝政腐败,外邦纷纷入侵。这年,朝中国宝九龙杯突然被盗,满朝惊慌。这九龙杯,乃稀世珍宝,雕镌精细,造型优美,斟满酒,杯中立刻显出九条银龙,酒晃龙游,宛若碧海龙宫。慈禧视为掌上明珠,命专人看管。这下国宝失盗,可如何是好?这天,天津海河古楼饭庄来了两个日本人,要了满桌山珍佳肴,用一个小巧玲珑、熠熠生辉的酒杯喝酒。两人边喝边欣赏,不时哈哈狂笑。这两个人便是偷盗九龙杯的日本“剑客”,一个绰号叫“草上飞”,一个人称“溜檐猫”。他们欺负中国没有能人,盗宝后,并不急急回国,竟公开在古楼包了一间客房,扬言逗留七天,有来讨宝者比武看艺。若能胜他俩,奉还宝杯,否则便携杯回国。这件羞辱中国人的事不胫而走,首先激怒了天津大侠“穿地十八甲”,他怒冲冲地前去讨宝,结果艺不作脸,羞愧而回。十八甲跺足叹息道:“山中无老虎,野猪才敢来,要是沧州飞云龙还活着,谅你们也不敢来中国逞狂。”七天转眼就到了,两个日本剑客接连战败了许多前来讨宝的人,心中好不得意。归国前,又备酒宴相庆。酒席间,两人欣赏着九龙杯,连连嘲笑道:“堂堂中国亿万之邦,果真东亚病...

  • 标签: 壁誓夺 誓夺国宝 飞檐壁
  • 简介:中华民族被誉为龙的传人,中国人崇龙、敬龙、爱龙、喜龙、绘龙、雕龙,龙的形象和龙的胜迹到处可见,其中尤以龙最为壮观。其以建筑空间艺术、石雕艺术和晶莹的琉璃瓦装饰装修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龙的造型优美生动,色彩鲜明,栩栩如生,跃跃欲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艺术享受。故宫九龙 在故宫宁寿宫的南端,是一座用彩色琉璃砖瓦烧制成的照壁,由于其上塑雕着九条巨龙,俗称九龙,它始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建成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九龙面宽294米,高26米,面共用270个烧成的琉璃塑块拼接而成。面分成蛟龙、海水、流云、礁石四个层次。九条龙正中的那条龙是黄龙。黄色在五行中属土,居中央之位,是至尊之色。黄龙左右各有四条蓝、白、紫、黄相间的行龙,张口引颈追逐宝珠。九条龙以中间黄龙为中心,除此黄龙为正面外,其余的行龙都是侧面,上下跳跃翻腾,姿态各异,无一雷同,匀称地布置于面上。突起的礁石形如峭壁,将九条龙区划为五组,九条巨龙既有中心又有区划,相互呼应联系,不仅体现了九五之尊,又使画面在变化中增强了统一、和谐与完整。九龙其他部位也是按照九五之数设计建造的。如九龙的歇山顶五条脊,正脊雕饰着九条龙,各攒斗...

  • 标签: 神州龙壁 龙壁知多少
  • 简介: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保管所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龙的维修工程中,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为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走出了一条新路.本文介绍了五龙的历史沿革、维修方案和做法以及在维修过程中,文物部门与使用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密切配合.

  • 标签: 五龙壁 文物保护 古建筑 维修方案
  • 简介:1500件辛亥革命首义和民国初期文物,由江苏无锡人沈良富、沈汉生父子两代人秘藏了七八十年。近年破公开展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 标签: 革命文物 民国初期 辛亥革命
  • 简介:水考舒峤水首见于《史记·封禅书》,诸家皆将其释为荆溪水,即今蓝田县荆峪沟。唯程大昌《雍录》将其置于霸河之东,新丰和霸陵县之北(四库本卷六、卷七),此地既无相应之水道,又无文献资料可证,实乃大误。又有以之当氵产水者(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封禅书》水...

  • 标签: 白鹿原 《水经·渭水注》 明清时期 命名规律 《水经注》 文献资料
  • 简介:华,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理事,湖北省中语会副理事。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工作。曾参与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参与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鄂教版)的编写工作,任副主编。公开发表教科研论文及出版蕃述近300万字。

  • 标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语文特级教师 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 副理事长 科学研究院
  • 简介:<正>镇江谏砖瓦厂在生产取土时,发现一座汉墓。该墓位于谏砖瓦厂东南侧的陈家大山,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3.5米,宽2米、深5米,方向是北偏西30°。葬具腐朽,仅存一截棺板,上有黑褐色漆皮,人骨已腐朽无存。随葬器物有铜镜、灶、陶案、钵、碗、鼎以及瓿、壶、瓮等陶器共十七件,另发现铜钱三枚。随葬器物:

  • 标签: 谏壁 砖瓦厂 汉墓 镇江 釉陶 随葬器物
  • 简介:第220窟甬道南壁龛内绘制药师说法图、释迦牟尼说法图和弥勒说法图,其中明显突出药师说法图的地位。龛上方是一组说法图,表现的是三世诸佛。甬道南绘制的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药师佛、三世佛等尊像与敦煌文献B.8719V《药师道场(文)》中启请和礼忏的重要佛圣相同,据此判断,第220窟甬道南的绘画作品与药师礼忏活动有密切关系。在敦煌石窟,像第220窟甬道南这样表现药师道场启请和礼忏佛像的壁画题材极为少见,值得重视。

  • 标签: 莫高窟 第220窟 甬道南壁 药师道场
  • 简介:汉画像中的玉与丧葬观念陈江风1990年11月,中国汉画学会在四川中部风景秀丽的乐山召开学术讨论会。会议期间考察了麻浩、白崖、柿子湾等著名汉代崖墓。在柿子湾考察时,代表们对其中一组崖墓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一个并排凿有三个墓道的崖墓,三个墓门外是一个...

  • 标签: 汉画像 丧葬观 玉壁 玉璧 灵石崇拜 天门
  • 简介:<正>1978年8月石家庄市北郊发掘一座西汉古墓,在墓主人头部左侧发现一枚铜印。阴文篆刻“?且”二字(见《考古》1980年第1期)。对这两个字的考证,我们曾信访过故宫博物院罗福颐同志,他释为“耳”,但耳这个人名在历史上没有见过,我就联想到“耳”是否就是秦汉之际一直在河北一带活动的张耳呢,是否当时假“”为“张”呢?带着这个问题查找了不少古今文献资料。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内“”与“张”二字都有,只是解释很简单,只说“,久远也”,“张,施弓弦也。”既未谈到可以借用,也没有作为姓氏解。在另一些说文和字典之类的书籍中,未见“”可以假借为“张”之说。在《中国名人大辞典》中,姓“”的人名从古至今仅录五人,即沮(春秋楚人)、(片羊)(春秋魏人)、息(战

  • 标签: 秦汉之际 说文解字 故宫博物院 考古 墓主 许慎
  • 简介:  古老的阿拉比国坐落在大漠深处,多年的风沙肆虐,使昔日富有灵性的城堡变得满目疮痍.一天,国王将四个王子召集到了一起,对他们说:"我打算将国都迁往据说美丽而富饶的卡伦."……

  • 标签: 脚路长
  • 简介:芦寺庙会已有200多年历史了。庙会中心内容是神会和灯会。神会是“三茅菩萨神”和“观音菩萨神”出驾活动。灯会在正月十六,本地和四周的灯都赶到芦寺朝拜,然后尽兴玩舞。芦寺规模宏大,闻名遐迩,前来赶庙会的人除本县四乡八镇外,东有扬州、江都、仪征的,西有安徽滁州、芜湖、来安的,南有镇江、当涂、句容的,最盛时多达上10万人。

  • 标签: 庙会 寺庙 观音菩萨 扬州 镇江 活动
  • 简介:<正>新津观音寺位于县城十五华里的九莲山,面临水,背依群山,风景秀美。据文献及庙内碑刻记载,观音寺始建于南宋孝宗中期或光宗初年。但原寺在元朝末年毁于战火。明代中叶重建,规模宏伟,殿宇增至十二重;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又几度重修,咸丰年间又遭破坏;同治、光绪年间,再经重修,以后由于天灾人祸,目前只存两殿——观音殿与毗卢殿。所幸这两殿皆系该寺精英,殿中明代壁画和雕塑保存均较完好。

  • 标签: 观音像 明代壁画 新津 雕塑 光绪年间 供养人
  • 简介:胡适是1946年7月29日到北平出北京大学的,到他1948年12月15日离开北平为止,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当时作为《世界日报》教育版的编辑兼记者,与他有过多次交往。如今,随着40多年时光的流逝,不少事情已从记忆之海里被淘汰,但有些却难以忘怀,即使片言只语也记得清清楚楚。胡适于1962年2月24日因心脏病猝发逝世,被安葬于台北南港旧庄墓园,享年72岁。在他的墓碑上有这样的话:“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

  • 标签: 胡适 北大 成舍我 北平 逸事 北京大学
  • 简介:方向明同志逝世一年多了,我们共同生活了53年的漫长岁月,斯人逝矣,留给我的却是默默的神伤和不尽的思念。

  • 标签: 方向明 共产党员 革命家 文教工作
  • 简介:之先生热情好友,朋友也极多。早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之先生在其一篇回忆文章里就颇为自豪地谈起他朋友之多,他说:“在这时.住在北平的写文章的朋友,差不多都已熟识,这是: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郑振铎、李健吾、闻一多、吴组缃、林庚、周作人、朱光潜、杨振声、沈从文、冰心、萧乾、徐霞村、梁实秋、郭绍虞、冯废名、曹禺、曹葆华、巴金、靳以、俞平伯、冯至……远方的也有着通讯,例如鲁迅、叶圣陶、老舍、臧克家、林语堂、赵景深、杜衡……”随着之先生文学批评事业的发展,他的朋友可以说遍及文学和学术界。

  • 标签: 李长之 宗白华 回忆文章 文学批评 清华大学 朋友
  • 简介:今年4月,我参加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举办的吴组缃先生诞辰百年纪念会,会上发的材料中有《新文学史料》2008年第1期,载《吴组缃日记摘抄》(1942--1946),1942年8月7日记有:访李之,“相见极欢,谈迩年来经过及心绪思想见解。之著作甚多”等语。吴组缃、林庚、李之、季羡林,四位先生在当年被称作“清华四杰”。读到这份材料,我心里又一次涌动起对李之老师的忆念。

  • 标签: 李长之 老师 《新文学史料》 吴组缃 北京大学 纪念会
  • 简介:旧时农村的户籍管理,实行的是保甲制度。这种制度创建于宋代,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方告终结。一般说来,每个自然村为一甲,若干甲为一保,再往上就是乡公所了。乡设乡长,保设保长,每甲有一个甲。40年代,也就是我童年、少年时期,我们村最后一任甲,大名张成善,小名叫翰,人们戏称他“翰林院”。他我两辈儿,所以呼之为成善爷。他当时50岁上下,瘦骨嶙峋,细高个头儿,长着两条细长的腿,还有一双如猿模样的长臂,大摇大摆地走路。夏天,拖着一双没了后根儿的破旧布鞋,一身裤褂脏兮兮的,老是敞开着襟怀。冬天,深蓝色棉袍胡乱系一下腰带,松松垮垮,坦露着赤红色胸脯,火车头棉帽的两只耳巴一高一低地向上张扬着。他睡觉与一般人不同,从不呼呼深睡,闭眼眯乎一会儿就算睡了,据说夜里也是这样,所以平时总见他白天打盹儿。在众人闲聊场合,他背靠墙根儿或树根儿,席地而坐,右腿翘在左腿上缠绕一圈儿,嘴上叼了烟卷儿,时不时地打盹儿。他有很大的烟瘾,嘴上总是叼着烟卷儿,耳朵上还往往夹有一支。别人抽烟把烟卷儿叼于嘴角,而他却叼在口唇正中,深深地用力抽气,咕噜一下咽进肚里,长长的烟灰也不掸去。有时一边抽烟一边打盹儿,口水将纸烟浸湿半截;有时烟火烧到了嘴唇,睁眼把烟蒂...

  • 标签: 甲长 长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