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是康熙末年歙县盐商余锡与二弟余锺为盐业资产纠纷而写下的稿本,叙述了余氏盐店康熙年间经营盐业的活动经过,并记下了与安徽省几任巡抚以及湖广总督徐国相的关系,详细列出几十年的商业账目.本文根据的相关记载,从余氏盐店与当时地方官府及徽州商帮的关系入手,研究康熙年间徽州盐商的资本来源、兴衰原因等几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 标签: 康熙 徽州盐商 总督 巡抚 兵乱 账本
  • 简介:组织环境与组织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是近年来组织社会中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试以奥美公司为个案,通过对空自组建后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发展历程的考察,力图说明组织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特别是组织如何通过结构调整来适应新的环境,从而论证了组织社会学中的权变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权变理论的质疑。

  • 标签: 环境变迁 组织变革 奥美公司 权变理论
  • 简介:临界空间的概念源自维克多·特纳提出的临界状态,在当代都市社会的研究中则进一步延伸,意指文化与商业交汇的过渡地带。在本文脉络里,大理古城随着时空阶段的改变,逐渐开启了临界空间。洋人街的兴起带来了异国情调,人民路的崛起则带入了艺文风气。艺术家的到来为大理注入了创意及文化气氛,但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商业及市场化力量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当中,外来新住民的迁移进驻是关键性的影响因素,也驱使地景空间发生改变。

  • 标签: 大理 新住民 临界空间
  • 简介:传统上,库克之死被归咎于夏威夷人的“野蛮”,然而该观点却不能解释相关的另一现象:为什么在死后相当长的时间中,库克仍被岛民当做神灵祭拜?从18世纪的夏威夷社会文化本身去解读这一问题,会带给我们更具说服力的解释。在库克与夏威夷人接触的时候,“土著”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还相对平等,夏威夷文化并且还起到更主体化的作用,库克为首的殖民者是被纳人到夏威夷本地文化中理解的。库克的死,可以启发我们去进一步探究异质文化初次碰撞的方式和模式问题

  • 标签: 库克之死 罗诺库克 玛卡希基 异质文化接触
  • 简介:法语中存在一部分位移动词,其后可直接加动词不定式,中间无须任何介词。本文将其命名为"准连动式",那么此结构具有哪些句法语义特征呢?本文主要探讨该结构中各个动词、地点状语及其它成分的特征,以及所受的限制,并将其与VP1+pour+VP2结构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发现准连动式用于表达目的,但受到诸多句法语义限制,且并非是通过省略介词pour得来的结构。

  • 标签: 准连动式 位移动词 目的
  • 简介:明清时期,徽商不仅致力于徽州本土的文教事业,还纷纷在侨寓之地创办书院,以为相从旅邸的子孙、就学成名计,而汉口紫阳书院则是其中的典型,汉口紫阳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商业经济发展和徽商"贾而好儒"的产物.从汉口紫阳书院的创建、功能及经费的经营中可以窥探明清商人书院与传统书院的不同特点.

  • 标签: 徽商 汉口 紫阳书院
  • 简介:近代中国的教会大学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有效地参与、推进了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与社会文化转型。研究各教会大学的同质与差别,既可深化以内部视角研究中国教会大学的多元面向,更能推动以在地性的视角考察教会大学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能动关系。有鉴于此,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Institute)与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于2017年9月27、

  • 标签: 教会大学 圣约翰大学 私立大学 个案研究
  • 简介:石片包括了各种类型台面的石片,石片台面的分类可以视为石片分类的一种。旧石器时代考古术语需要斟酌和规范。科学研究必须实事求是。

  • 标签: 石片台面 基础知识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
  • 简介:上海“小三线”在皖南后方基地兴建了不少军工企业,东至化工区是其中独特而重要的一部分。由于东至位于皖南的最西面,相对来说距离上海最远,加上化工原料和产品的特殊性,生产运输、物质生活都更加困难,但成绩不容抹杀,特别是其产品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是共和国史书里值得记录的一笔。东至化工区建成稍晚,三线建设衰落后即移交给地方政府,存在时间较短。在此过程中,“小三线”企业与当地社会产生了一定互动关系,并对城镇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在东至留下了深刻的时代印记。

  • 标签: 上海“小三线” 皖南 东至化工区 时代影响
  • 简介:以往有关民间信仰与社会整合关系的研究均得出了“民间信仰能促进社会整合”的理论观点,但立论基础比较薄弱,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在以往理论基础上构建出一个有关民间信仰与社会整合的理论框架。“社会整合”区分情感整合与行动整合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再分别被操作化为两个具体指标进行测量:信仰认同感、道德共享感与仪式组织度、人际交往度。在这个理论框架指导下开展对仙人庙的个案研究,最后研究表明,仙人庙对于村落社区具有非常有限的社会整合功能。

  • 标签: 仙人庙 民间信仰 社会整合 情感整合 行动整合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乡村开始发生以“去乡土性”为特征的社会变化,尤其是农村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导致农村人口持续地向城市流失,造成“空心村”的大量出现,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传统价值伦理的变化。一方面,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挟裹着市场化的力量,加速了村落社会“去乡土陛的”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面对不断销蚀的乡土性,很多知识精英和乡村保护的实践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村落社会里抢救和复兴传统的农耕文化。

  • 标签: 社会变迁 客家村落 20世纪80年代 个案 村镇 梅县
  • 简介:美国传教士李佳白早期在山东传教,维新时期创办针对上层社会传教的机构"尚贤堂".从晚清至民国初年,李佳白通过尚贤堂联络中外人士、举办文化活动、宣传和平主张和实行各教联合,曾受到广泛关注.尚贤堂的创立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反映了20世纪初,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在华传教士活动的新变化、新特点以及传教士的活动逐渐淡出中国历史舞台的过程.对这个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清末民初 传教士 李佳白 尚贤堂
  • 简介:伊沛霞《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一书的出版与1970年代以来美国汉学社会史研究兴起的风气密切相关,作者一方面发展了日本学者士族个案研究的传统,另一方面化用西方社会学理论,并较为充分地利用了考古报告、墓志等出土资料,试图通过家族的个案研究,突破王朝史的框架,展现秦汉至隋唐中国社会的变迁。尽管该书在理论预设、史料运用等方面尚有商榷的余地,但在当时无疑是一部“预流”之作,并在中、日两国学界都引起了反响。本文借助对该书的讨论,回顾了三十余年来中文世界士族研究的演进脉络,分析得失,进而展望士族研究重新出发的前景与可能。

  • 标签: 伊沛霞 贵族 博陵崔氏 学术史
  • 简介:本文从回族传统文化角度,指出伊斯兰教的信仰理论、重商理念、经堂教育思想和纳古社会的宗教一宗族观念,为纳古镇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造就了纳古镇经商贸易传统,建构了纳古强大的商业贸易网络。

  • 标签: 回族 传统文化 工业化 纳古镇
  • 简介:晚清以降,钟山书院异动、变迁不断,进入了波折起伏的变革阶段。钟山书院一度在门东开辟新址,不久又回迁至城内原址,其各项制度的运作实态,如经费、考课、祭祀、藏书、刻书等,均有异于清中期之处。随着内外形势突变,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更加深化,钟山书院的学术流变也在不断推进。19世纪末20世纪初,书院改革进入高潮,钟山书院最终被改为江南高等学堂。晚清钟山书院的变革历程不仅说明了其影响力,还反映出传统书院转型的复杂与艰难程度。

  • 标签: 晚清 钟山书院 变革 书院史 个案
  • 简介:仁川华商租界作为晚清中朝关系的过渡性产物,在1884年中朝签订《仁川口华商地界章程》后迅即建立。华界由清商务委员总理市政,华商商董负责界内商务等事宜。华界巡捕由英方领导,中英合办,管辖华界及公共租界,遇有犯事之徒将其转送该国领事办理。清商务委员负责华商诉讼,若华商与日美等国商民冲突,由两国领事互行照会查办,华界韩民犯事,朝方应将情节叙明,转照中方查核送交。华界土地实行“国租”,中方控制地契发放权及存备金管理权。

  • 标签: 1007-1873(2012)01-0026-10
  • 简介:藏学界通常将藏传佛教(尤其是15世纪兴起的格鲁派)看作超越地方主义的宗教象征,然而根植于藏区传统的地方主义如何“被超越”,横亘于广阔地域的宗教共同体如何形成?学术界一直缺乏地域视角下深入剖析与个案探讨.本文关注格鲁派四大寺的地域性僧团组织-康村(Khamstshan),以哲蚌寺桑洛康村为例,通过宗教仪式、康村起源和僧源制度的考察,探讨康村在地域整合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康村是格鲁派宗教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性枢纽.本文还将桑洛康村置于寺院外部的地缘政治网络之中,阐释政教合一体制下宗教共同体的政治色彩与功能.

  • 标签: 藏传佛教 共同体 地域社会 康村
  • 简介:作者在系统地回顾了王莽大布的研究历程的基础上,重新爬梳了有关材料,认为“大布黄千”的正确读法应南“大黄布千”。

  • 标签: 王莽 大布黄千 大黄布千 布货十品
  • 简介:田野调查是每一位人类学者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合作性田野调查重点在于调查者之间如何开展调查活动,对调查点的选择、调查者个人技能和调查计划都有特别的要求。开展合作性田野调查时,要明确合作性调查的目标、确立合作调查者的角色、明确合作调查者的任务、协调合作调查者的矛盾以及合作展示田野调查成果,形成互动式的自然合作文化,才能提高合作性调查的效率和质量。

  • 标签: 合作性田野调查 调查者文化 人为合作文化 自然合作文化
  • 简介:乡土建筑是乡土文化资源之一,它不仅承载着民众浓浓的乡愁与思绪,同时也是乡村精神灵魂所在。乡村振兴需革故鼎新,美丽乡村建设要推进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然新农村建设与乡土建筑保护并不是一对矛盾体。只有正确认识、理解新农村建设内涵与乡土建筑价值,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守住美丽乡村新风貌的灵魂、人文内涵和底蕴。

  • 标签: 美丽乡村 乡土建筑 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