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6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兴起,艺术家表达艺术的方式由精英主义转向更为通俗化的语言形式,艺术也从殿堂内神圣的艺术品,转移到大众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公共艺术开始逐渐融入到城市的空间,成为公众步入艺术的通道以及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公共艺术得以迅速发展。一、国际上公共艺术运作的几种模式1.美国模式作为当代公共艺术的起源地,美国公共艺术发展成熟,1959年,费城首个批准了1%的建筑经费用于艺术的条例,随后,巴尔的摩、旧金山、西雅图、芝加哥、洛杉矶、达拉斯等城市以及夏成夷、华盛顿等州也先后为百分比艺术计划立法,公共艺术政策在美国广泛推广。

  • 标签: 公共艺术 运作模 城市 后现代主义文化 美国模式 1959年
  • 简介:在新的机制下.电影产业迎来了大发展,县级(含部分市、地级)以上城市电影产业发展快,在这些城市发展的影院已趋于饱和。而县城数字影院发展滞后,成为城市电影业发展的“短板“、在全国2833个县(区)中,其中就有832个国家级贫困县,这些县大多数经济基础差、城区块头小、资源匮乏、

  • 标签: 数字影院 市场运作 政府推动 县城 国家级贫困县 城市电影
  • 简介:近年来,中国内地电影不断攀上新的票房高峰。在商业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对市场价值的判断对于电影发展来说自然极为重要,但以此作为衡量一部影片价值高低单一性判断的弊端也日渐显现。时下,中国内地电影在市场挣扎中日显成效,艺术水准的提升也应引起格外重视。究竟该如何寻找电影文化大国的影像生存之道?在人心获取和市场予夺、价值判断和利益判断、产业生存和文化生存的困惑中,究竟什么才是长远的和现实的多元平衡之道?

  • 标签: 中国电影 艺术文化价值 市场存在 多元平衡
  • 简介:1955年至1955年,在明星级别系统定位之下,制片、发行、放映三个环节连接得更为有序,电影产业机制良性运转。

  • 标签: 产业机制 系统定位 运转 电影 星级
  • 简介:“十七年”电影时期,以工农兵电影美学为基础,以革命叙事类型为主导的电影体制对新中国电影明星形象提出了巨大的政治询唤。由此产生了别具一格的造星机制,在这一机制当中,来自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社会主义新人,老上海电影明星们,都在努力弥合自身形象与角色之间的重构关系。政治规训与身体塑形是定性明星角色类型和表演尺度的先决条件。“22大明星”的评选标准和大众电影“百花奖”的设置是这一造星机制的具体体现。

  • 标签: “十七年”电影 造星机制 政治规训 身体塑形
  • 简介:近十几年来,国产家庭伦理剧提供了新的人物谱系——第三者,人物繁多且几经变迁。本文认为第三者形象经历了真爱型、物质型、独立型三种形态。形象的变迁总是关联着话语机制的调整,笔者认为第三者形象之所以能够绕过道德禁区,基于创作者对第三者身体、身份的改写与重构,以及对现实生活物质压力的强化表达以及道德迫不得已的隐匿,而话语机制的转换又折射出从集体走向个人、从圣洁遁入世俗的价值迁衍。

  • 标签: 第三者 形象变迁 话语机制 价值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