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历来就有“画本一律”之说,这当然是讲的关系之密切。讲到的关系,我们自然会想起有“山林诗人,田园画家”之称的王维(字摩诘)。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过:“味摩诘之,诗中有;观摩洁之,画中有”。

  • 标签: 苏东坡 “诗画本一律” 王维 山林诗 田园 文豪
  • 简介:画史上称作“元四家”之一的吴镇,字仲圭,别号梅花道人,梅道人;亦自号梅花和尚,梅沙弥,沙弥老人。元嘉兴魏塘人。生于公元1280年,元至元(前)十七年,岁在庚辰,七月十六日。死于公元1354年,元至正十四年岁在甲午,九月十五日。享年七十五岁。他、书、皆精。《元书》、邑志及《元诗选·梅花庵稿》中都说吴镇每山水竹石辄题诗其上,时人号为“三绝”。《元史类编》说他“工辞翰,尤善山水竹石”,他的面“当时称为二妙”。他书学怀素、杨凝式,飘逸有致。他的,和他同时代的夏文彦在《图绘宝鉴》中谓他“善山水,师巨然。遇兴挥毫,非酬应世法也者。故其笔端豪迈,墨汁淋漓无一点市朝气”。《画史汇传》又说他“墨竹效文同”他的山水和竹子“俱臻妙品”。《墨缘汇

  • 标签: 吴镇 梅花道人 梅道人 竹石 画史 图绘宝鉴
  • 简介:是怎样的关系呢?依我看,是同源的,是姐妹的关系。因为它们所表现的都是客观事物形象、体态的变化,以及美丽的色彩、韵致、情味等,都是经过作者的思维,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而完成的。它们的区别只是:是用文字来表现,而绘画是用笔墨和颜色来表现罢了。

  • 标签: 诗画 相得益彰 客观事物 艺术手法
  • 简介:的关系历来为学者所关注,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存在着共同一致的美学原则。“诗中有”是对互渗融通的美学规律的概括,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下对其进行考察,将有益于理解和把握其中蕴涵的艺术精神。诗情与画意的完美融合,诗人与读者的互动接受,营造出气韵生动的审美意境。本文从的关系入手,以古典诗词创作为文本分析对象,阐述“诗中有”的美学意蕴。

  • 标签: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艺术意境
  • 简介:近年来舞台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演形式,有人给它起了名字,叫“音”。它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诗歌、画面的艺术样式。最早出现在电视节目中,被舞台艺术吸收后又融进了舞蹈。成为多种艺术互相交融、和谐统一的新的表演形式。由于它在舞台体现上的兼容性、生动性和灵活性而深受广大观众的青睐。

  • 标签: 艺术魅力 诗画 表演形式 舞台艺术 艺术样式 电视节目
  • 简介:都说艺术要有真情,要有感而发,但是,有情有感未必就成了艺术。欣赏画家邓治平的作品,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他情动所致非,而且诗情画意浑然天成。的确,这体现了一个真艺术家的才气。然而,仔细品读邓治平的作品,又不难体味到他那浓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底蕴,完全是靠他的学养来支撑的。邓治平自己说,他研习艺术有一个“反刍”的习惯,

  • 标签: 诗画 诗情画意 文化底蕴 艺术家 作品 真情
  • 简介:李白作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拥有巨大影响。他留于后世的九百余篇诗章是我国艺术中的瑰宝。这些诗章不仅生动地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生活风貌,而且相当广泛地涉及到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很多艺术领域。单是李白的论,就有二十首之多。如果把与绘画多少有些联系的

  • 标签: 李白论 绘画作品 盛唐时代 诗与画 重要地位 中国绘画
  • 简介:  文人画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特定的绘画名称,最早源自宋代苏轼提出的"士人"概念,而其真正创始人当推唐代王维.但王维作为文人创始人的地位,并不是在唐代形成的,而是由宋代苏轼倡导起来的.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中有;观摩诘之,画中有."诗中有画境,画中有诗意,王维画中那种"空灵"与"超脱"的般的境界,正是"士人"所追求的极致境界,也是后世文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 标签: 画中有诗文人画
  • 简介:莱辛和郑板桥是中西方艺术史上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他们的观在动静分离与动静结合、美丑不同与美丑并存、美中重真与真中存意等方面存在着不同,这样的不同是在中西方观的背景下形成的。

  • 标签: 莱辛 诗画异质 郑板桥 诗画一律
  • 简介:自古以来,中国的、书、、印是不分家的。在这四种艺术形式中,尤以结合最为紧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或据诗意作画,或据画意作诗,都是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层出不鲜。到了现当代更是佳作频出。但不要以为大都是花前月下、小桥流水,或是文人墨客间的闲情逸致。,照样可以诠释宏大的主题。譬如主题性画展或摄影展等。因此,,画中有,诗中有,互相辅佐,又互相游离;从而相得益彰,又各显千秋,有着一定的重大意义。

  • 标签: 诗歌 中国画 摄影作品 视觉艺术
  • 简介:<正>由景德镇市演艺有限公司策划、创编,并倾力打造的大型音舞《魅力瓷都》在2013年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隆重推出,作为瓷博会的重头戏之一的专场文艺晚会连演三场,反响强烈,受到与会的中外来宾和景德镇市民的热烈欢迎和交口称赞。音舞《魅力瓷都》由《古镇情怀》、《昌江碧翠》、《窑火千年》、《瓷路芳菲》四个篇章和序幕"皇帝赐名"、尾声"相聚瓷都"组成。是在经过二十多年创作积累而形成的瓷系列歌舞(瓷歌、瓷乐、瓷舞),在原歌舞《瓷都风情》的基础上,通过音

  • 标签: 瓷都 中外来宾 赐名 文艺晚会 在原 第一炮
  • 简介:中国绘画史上,较早出现且与当代语境中的"文人"一词含义较为接近的,是晚明董其昌《禅室随笔》中提出的"文人之"。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更是为"文人之"张目,后人因此多将董氏视为文人理论的真正建立者。董其昌等人没有沿用北宋苏轼、米芾以及元代赵孟等人的"士夫"或"士人"概念,转而提出"文人之"这一新称谓,既非无意为之,亦非凭空臆造,而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 标签: 明代文人 中国绘画史 南北宗 士夫画 绘画观念 禅室
  • 简介:象外之象,出自司空图《与极浦书》中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本是对诗歌意境的审美。中国美学重视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弦外之响,境外之意等艺术作品的整体功能,为此中国美学发展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结构论。而象外之象不仅可说是中国诗学中重要的美学观点,它同样适用于绘画艺术的审美:在这里,文学创作过程中与绘画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如此类似。

  • 标签: 象外之象 诗画 中国美学 艺术作品 诗歌意境 言外之意
  • 简介:  总论  "诗中有,画中有"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美学概念,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足语言和时间艺术,是造型和空间艺术.二者各具特点和短长."画一体,画一律"人们大多是从形象意义上谈论的.古希腊西蒙尼底斯最早提出"是静默的,待是语言的".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的联系,提倡结合,取长补短.所谓之景,以凑成,吟难吟之,以补足,……

  • 标签: 中国画 国画诗 画中有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