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9 个结果
  • 简介:<正>贝尔恩德·阿洛伊斯·齐曼(BerndAloisZimmermann)1918年3月20日生于德国科隆。年轻时曾从雅纳赫(P·Jarnach)和勒玛赫尔(H·Lemacher)学习作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参加达姆斯塔特国际新音乐假期讲习班,创作上得益于福特纳(W·Fortner)和十二音音乐倡导者莱博维茨(R·Leibowitz)。1950~1952年,在科隆大学音乐学系任教。1958年后,在科隆大学执作曲教席,并主持电影、广播音乐的专业讨论课。作为德国先锋派作曲家,他先是受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后经不断努力,才确立起自己

  • 标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 士兵 斯特拉文斯基 歌剧创作 电子音乐 讨论课
  • 简介:一九九О年冬天临近的时候在北京,《戏剧》杂志社演剧研究工作室在电影学院表演系小剧场上演了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姆莱特》。这是一场实验性演出。是一场冷峻,有力,震撼心灵的演出,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带有一定的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默的色彩。

  • 标签: 《哈姆莱特》 荒诞派戏剧 莎士比亚 《戏剧》 黑色幽默 小剧场
  • 简介:洛阳地脉,牡丹最宜,洛阳画者,皆作牡丹。

  • 标签: 随笔 洛阳 牡丹
  • 简介:<正>什么是“微分音”?凡音程小于半音的统称“微分音”(Microtone)。一个全音分为两个音的称为半音(1/2音),一个八度共有12个音;一个全音分为四个音的称为四分音(1/4音),一个八度共有24个音;一个全音分为六个音的称为六分音(1/6音),一个八度共有36个音;一

  • 标签: 四分音 微分 全音 作品 创作 作曲家
  • 简介:一年前当我们坐在一间斗室里遐想未来的演出计划时,《姆莱特》自然而然是我们最热衷的话题,也是最能激起我们创作欲望的剧目,因为正像登山运动员梦想有朝一日能攀登喜马拉雅山那样,大多数献身话剧事业的人都希望有一天能试一试莎士比亚的这部名著。当时我们的大脑被狂热的欲望煽得发胀,而两腿就像踏入一块被浓雾笼罩的空间,不知下一步该如何走。

  • 标签: 《哈姆莱特》 创作欲望 喜马拉雅山 登山运动员 演出计划 莎士比亚
  • 简介:阿拉姆·伊里奇·恰图良(1903年6月6日生于苏联格鲁吉亚共和国首都梯比里斯附近的科卓利;1978年5月1日逝世于莫斯科,葬在苏联亚美尼亚共和国首都埃里温公墓)是苏联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他曾获得苏联人民艺术家(1954)、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73)、苏联亚美尼亚科学院院士(1963)、艺术学博士(1965)等称号。他于1943年加入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第五届最高苏维埃代表和苏联亚美尼亚第二届最高苏维埃代表。恰图良曾在梯比里斯商业学校学习过。梯比里斯市具有特殊的艺术环境——这里是东方和西方音乐

  • 标签: 哈恰图良 苏联人民艺术家 阿拉姆 钢琴创作 音乐传统 苏维埃共和国
  • 简介:沈尹作为一个划时代的书家是当之无愧的。他的书学思想是对清初中叶以来阮元、包世臣等人碑学理论的最大改变,是对古代帖学的重新认识和发展。他严谨的法度和创作实践.开一代书学新风气.对当代书坛有重要的影响。

  • 标签: 沈尹默 书学思想 碑学理论 古代帖学
  • 简介:学钢琴的孩子多数都弹过《农钢琴练指法》(以下均简称为《农》),通过该教材的学习.能在提高各手指独立性的同时,使手腕自然放松,手指更加灵活有力,让左右手及十个手指得到完全均衡的发展,但在教琴几年中,每每教到《农》这本书时,总觉得如何使学生对它产生兴趣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因为对于这样一本单纯是技术性的教材,

  • 标签: 教材 学生 兴趣 右手 学习 实践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称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之一,强调戏剧创作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别林斯基称莎士比亚为“戏剧诗人之王”,而称《姆莱特》是“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可见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达到了何等惊人的程度。

  • 标签: 《哈姆莱特》 构思艺术 莎士比亚化 戏剧创作 内容与形式 别林斯基
  • 简介:沈尹(1883年生于浙江吴兴),原名君,号秋明等。他早年留学日本,1913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19年,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曾担任《新青年》杂志主编之一,倡导白话诗文,亦精善旧体诗。历任北京大学、中法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解放后深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器重,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其书法初从欧阳询入,继学汉魏碑派书风,后又习唐楷和宋代书法,对褚遂良用功尤勤,再追晋人风骨终以“二王”为宗,他的书法作品用笔精到,清通圆润,劲健中蕴含秀逸之韵。著有《秋明室杂诗》、《书法论丛》、《沈尹默书法集》等多种。沈尹对近现代的重要贡献在两个方面,一是书法教育,二是中兴帖学。中国书法至清代碑学中兴,百余年间的书坛,一直是北碑的一统天下。特别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对北碑的倡导,打破了几千年来书法领域中帖学一统天下的格局,对“二王”传统帖学构成了强大的冲击,形成了近现代书坛碑派书法昌盛的主流态势。沈尹生活的时代,正是北碑书法走向鼎盛的近现代,尤其是在上海,沈曾植、康有为、吴昌硕等书坛大家的崛起,构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碑派大本营。这...

  • 标签: 中兴帖 学沈尹默 帖学
  • 简介:三件由基思·林创作的纪念碑式的雕塑被安置在德国的杜塞多夫。这是作者所创作过的最大的最能体现创作者雄心的作品。那只《浪特瓦的红狗》从泥土中探出身来作狂吠状。一对老夫妇从熟稔的小路上散步过来,眼前突然出现林这件作品,妇人吃惊地抓住丈夫的手臂叫道:“看哪!”过了片刻,她终于说道:“它不是很美吗?”林解释他的作品说:“它体现了动物园里的动物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浪特瓦本人的精神。这条狗正竭力从地下钻出来对新大楼吠叫表示抗议。这是一尊想象的纪念碑,抗议那种盲目的发展。”就这样,林在欧洲的雕塑从一开始就揭示了为社会

  • 标签: 悲剧作品 纪念碑 德国 雕塑作品 汉斯·迈耶 开始就
  • 简介:天使的面孔、魔鬼的身材、清澈的眸子、古铜色的光泽肌肤,外加优雅的气质和迷人的笑容,简直就是“浅黑色的艺术品”。布鲁斯南(《择日再死》)说:“她拥有最美丽的脸庞,让你只想投身其中;她拥有最美丽的身体,让你忍不不住想要拥抱。”而约翰·特拉沃尔塔(《剑鱼行动》)则说:“她的大赋跟她的魅力并存;是一个完全真实的人,你会忍不住想要支持她。”

  • 标签: 奥斯卡 丛林热 黑人女性 有色人种 女主角 心理引导
  • 简介:英国《留声机》杂志今年第2月号上刊登了一幅别致的照片:指挥家尼古拉斯·农库特同三百位嘉宾一道在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庆祝他的70岁生日(见p114页)。这张照片提醒我们,连一向被看作是指挥家中新生一代的农库特也已到了我们中国人传统上所说的古稀之年,这不禁令人慨叹时光荏冉、岁月无情。不过照片上的农库特大师并无丝毫龙钟之态,他被几位当今最著名的女歌唱家簇拥着,一幅妙趣盎然的欢乐场面。照片下面的配图文字以这样的话结束:“他的眼光是不是盯住了卡门?”

  • 标签: 哈农 指挥家 大师 歌唱家 照片 音乐
  • 简介:<正>一、引言一九五二年,在西安发掘出了大量古谱抄本,我们称它为西安鼓乐谱。这批古谱,不仅抄本日久,而且谱式古老,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遗产中一宗活着的瑰宝。在探计鼓乐谱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它的谱式中,保留着不少古代俗字谱谱式的传统,这对我们研究古代乐谱以及存见的其他古谱,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鼓乐谱式传统中,有一个为当前学术界

  • 标签: 西安鼓乐谱 读谱法 古代乐谱 谱式 古谱 我国古代
  • 简介:虽然初版于1970年,但全书逻辑缜密,真知灼见,俯拾即是,其对现阶段中国音乐教育的实际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对书中提出的为什么需要音乐教育的哲学、音乐审美体验、识谱及音乐脱盲等观点,结合实际,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 标签: 音乐教育 哲学 审美体验 识谱 音乐脱盲
  • 简介:沈尹档案沈尹(1883-1971),浙江吴兴人。原名君,字中,号秋明,瓠瓜。曾留学日本,任《新青年》编委,北京大学、中法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晚年主持上海新书法篆刻研究会,致力书法教育,有《沈尹丛稿》、《沈尹默书法集》行世。□

  • 标签: 书法家批评 批评沈尹默 现代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