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9 个结果
  • 简介:西方学者提出过"含蓄诗学"的概念,中国学者在研究美学、文学思想时也涉及到了"含蓄诗学".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将"含蓄诗学"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进行专门讨论.笔者认为,它关系到诗学研究范围和诗学创新等问题,不容忽视.

  • 标签: 诗学研究 含蓄 文学思想 美学 西方学者 关系
  • 简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应该说,春江水暖播种人先知,早春时节播种人最先下田试水。那么,播种的耕夫是谁?吕进先生——我这里说的是,吕进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新诗诗学的一位播种人,而他的诗学播种所创造和凭借的,就是中国新诗研究所这座诗和诗学的摇篮。

  • 标签: 诗学 中国新诗研究所 《惠崇春江晚景》 改革开放 播种 先知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8-07
  • 简介:而以美善统一的观念为思想基础的屈原诗学精神,屈原作品中多次出现的,屈原继承《诗·雅》贵族怨刺诗的文学传统而进行其诗歌创作、形成其诗学精神

  • 标签: 屈原诗学
  • 简介:本文着重阐述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诗人在其创作的楚辞作品中所建立的楚骚诗学,它的内涵特点,它与先秦两汉诗学的关系,以及它在中国诗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从而认识屈原宋玉对中国诗学发展的贡献。

  • 标签: 屈原 宋玉 楚辞 艺术风格 “缘情”说
  • 简介:"朦胧"诗人的创作实践与其理论表述是非常契合的,其理论与创作实践建构起了一种独特的心理诗学观念."朦胧"诗派的心理诗学观认为,诗歌是心灵的舞蹈,是创作主体对其心灵及客观世界的审美观照、审美把握和艺术表现,在由文本、创作主体意念和客观世界所构成的审美张力结构中,强烈地突出创作主体意念在文本审美张力场中的作用.这既是"朦胧"诗派的主观心理诗学观的最重要特征,也是朦胧诗人区别于其他诗人的主要标志."朦胧"诗的主观心理诗学观念既与中外诗学传统有着紧密的历史继承性,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诗学传统,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 标签: 诗学观念 创作主体 审美张力 诗派 创作实践 独特
  • 简介:比较文学中的'比较诗学',涉及到从'词语'、'文化'到历史'语境'和翻译转释等许多方面.有关论争近来不断增多.本文仅就所谓中西之间的'中介者'等提法,阐发作者的观点,以期引起更为深入的研讨.

  • 标签: 比较诗学 比较文学 论争 作者 语境 文化
  • 简介:<正>Ⅰ、元意识Ⅰ.1.1.自我意识对作为独立精神实体的自我意识我们务必进行两种澄清:(一)澄清自我与自在的界限,即把自我从自在中离析出来;(二)澄清自我与他人的界限,即把个体从类型中抽身。在哲学史上,笛卡尔是进行这种澄清的第一人,他的“我思故我在”作为哲学的第一原理在真正意义上促进了人的觉醒和独立。在此之前的哲学家虽然也谈到人以及人的思想或灵魂,但他们在谈论的时候有一个重大的忽视,就是将谈论者本体排除在谈论之外;笛卡尔的突出贡献在予他将自我意识纳入本体论的思考与建构之中,他通过对一切未经检验的知识体系的怀疑和对人的知识活动或认识能力的怀疑而建立起他的自我意识的观念。尽管笛卡尔怀疑一切,可对自我意识他却毫不怀疑,所以,对自我意识的充分肯定成为对一切充分否定的前提,这种怀疑的直接后果必然导致心与物的对峙与分裂,这是我们建立现象学诗学所要竭力抵制的。实质上,笛卡尔的怀疑是一种反省或反思,他的自我意识就是反省意识,为了达到对一切的反省就必须寻求这种

  • 标签: 自我意识 反省意识 无意识 心与物 弗洛伊德 理性
  • 简介:<正>在现今这个丰富而又贫乏的年代里,随着影像文化的迅速崛起和文化工业的急剧扩大,与商品化、消费性、住重感官享受的时代趋势格格不入的诗歌,也许只能在“诗离我们远去”和“我们离诗远去”的咏叹中悲而不壮地置身于社会的边缘。就想想近在眼前背影依在的朦胧诗时代吧,与整个社会因为共同的灾难和危机的突

  • 标签: 诗学理论 理论与批评 海子 诗潮 海德格尔 后朦胧诗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2
  • 简介:第二是现实社会文化问题的正面研究,不论我们是研究现代的文学问题还是古代的文学问题,对于文学的文化研究来说

  • 标签: 文化诗学 新理性 理性精神
  • 简介:船山对诗歌的创作心理规律有精深独到的见解,曾借用了佛学的“现量”这一术语,表达诗创作的心理机制或心理特征。本文不同意有的论者将船山诗学中的“现量”释为“审美感知”的诠释,而认为“现量”的美学内涵应是“审美直觉”。在船山诗学中,“现量”(审美直觉)更多地被表述为“心目”、“以心目相取”或“即景会心”。船山的“现量说”是对前代诗学关于诗创作艺术心理研究成果的兼综与超越,达到了中国古代诗学创作心理研究的最高水平。

  • 标签: 王夫之 船山诗学 现量说 美学内涵 审美直觉
  • 简介:死亡无论是作为一种具体存在的个性生命消亡的现象,还是作为人类心灵与精神上难以释怀的彼岸情结;它不仅成为文化传达的丰富内涵,也是人类审美观照的永恒主题之一,因此它既存在于人的现实生活中,也植根于人类文化心灵之中。本文试从中国当代文学的语境里探讨女性话语中死亡诗学的审美表达,从而以女性视野的特定角度审视当代死亡文化的一面。

  • 标签: 死亡诗 女性话语 诗学 女性视野 为文 中国当代文学
  • 简介:作为盛行一个世纪的“一代之文学”,东晋玄言诗在当时却是好评如潮。在那个“看杀卫玠”的特殊年代下,清谈的取舍决定着鉴赏的方向,本来是富于审美性的文学批评,却奇怪地依附于思理的清畅与高远;批评者皆为风流名士,批评的用语笼罩在玄学清谈的语境中;批评的取舍是重“理”轻“文”,批评的方式主要是人格赏誉和志趣品藻,批评的结果则是诗性精神的缺失。

  • 标签: 名士批评 人格品藻 诗性缺失 东晋 诗学批评 玄言诗
  • 简介:<正>《诗学》第一次被全面介绍到中国是1925年,《小说月报》上刊发了傅东华的中译本。七十多年来虽然有不少的美学史都在介绍《诗学》,但是具体针对《诗学》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这表明,我们与《诗学》的对话还没有更全面、更深入地展开。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诗学》 悲剧主角 理解问题 悲剧艺术 悲剧情节
  • 简介:方东树的诗学观点主要集中体现在其《昭昧詹言》一书中,此书可视为桐城诗学之大成。本文意在梳理方东树的诗学渊源,主要从三个方面:家学、父执辈的影响及师承,通过对方东树诗学渊源的把握和了解,以便能够更好地辨明桐城诗学的渊源和走向。

  • 标签: 家学 父执 师承 以文论诗
  • 简介:<正>一但丁亡命维洛那时,庇护人是年轻的斯加拉大亲王(CanGrandedellaScala),出于感激之情,但丁向斯加拉献上了《神曲》中他尚未写完的《天堂》篇,附以一信,为天堂篇作解。这便是今日所见的《致斯加拉大亲王书》。信件是用拉丁文写成,日期估计是在1319年。唯此信究竟是否出自但丁手笔,后世有所争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致斯加拉大亲王》所以阐述的诗为寓言说,确实是但丁本人的思想。《致斯加拉大亲王书》第7节中,有一节文字后世多为人援引:

  • 标签: 字面义 亚里士多德 奥古斯丁 圣经 寓言说 《神曲》
  • 简介:中国诗学,源远流长。到了诗歌进入黄金时代的盛唐,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套多层次的重“兴”论,基本上揭开了运用“神思”、创造“神品”的奥秘。9世纪初,日僧空海(法号遍照金刚,追封弘法大师)根据他留学中国所搜集到的资料,“勘彼同异”,“削其重复”,编纂成著名的《文镜秘府论》。该书除介绍中国诗的声韵、体势、对仗等理论外,还把灵感冲动(“江山满怀,合而生兴”的“兴”)、表现方法(“托喻谓之兴”的“兴”)、

  • 标签: 中国诗学 遍照金刚 弘法大师 同异 文镜 兴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