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8世纪,西方对中国的评价达到了异乎寻常的高度,伏尔泰曾把中国的政治制度誉为“人类精神所能够设想出的最良好的政府”,中国的社会秩序、工艺品陶瓷和丝绸等都被视为高度文明的产物。然而到了19世纪,西方对中国的评价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认为“中国人在文明和野蛮之间占据中间的位置”,“假如我们一定要承认中国人是一个文明的民族,那么它也只能是粗略加工过、而且仍然是一个野蛮的文明”,中华民族被描述成“一个了无兴趣、不自然和不文明的‘猪眼民族’,对他们,你尽可以嘲笑;他们还是‘打伞民族’,

  • 标签: “国民性” 中华民族 假想 中国人 18世纪 人类精神
  • 简介:鲁迅对高尔基的接受经历了一个变动发展的过程,但最终在国民话语极其内蕴的人道主义思想方面寻绎到了精神上的契合点。鲁迅与高尔基的国民话语在批判意识和悲剧性方面存在某些差异:鲁迅侧重社会批判,高尔基侧重人性批判;鲁迅国民话语的悲剧性强于高尔基。同时,受平民意识与底层意识之影响,二者国民话语又流露出诸多共同质素,具体表现在世俗性、反抗性和人民性三个方面。通过鲁迅与高尔基国民话语的论析,不仅可以清晰二者人道主义思想的基本特质,而且还可以洞见其人道主义精神的历史价值与当下意义。

  • 标签: 鲁迅 高尔基 国民性话语 人道主义
  • 简介:哈金在美国用英语写作了许多具有异国情调的中国题材小说,这些小说展示了“文革”期间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在揭露普通民众身上潜藏的国民劣根性上用力甚大.塑造并深刻剖析了背负着“精神奴役的创伤”的众多人物:而且在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风俗人情中表现这些民族根性,在海外华文/华文小说中具有特异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

  • 标签: 哈金 “文革”小说 国民性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22
  • 简介:而把科学文化纳入到中国社会改造的历史建构中去,年轻的鲁迅以他当时历史条件下堪称一流的科学及科技史研究,鲁迅还从地域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

  • 标签:
  • 简介:文章指出,在五四的时代条件下,陈独秀对中国国民的认识“集中到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及其改造的思索。他对于国民劣根性的反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今日中国民众‘视公共之安危,不关己身之喜戚,是谓无爱国心’;他们愚昧、迂腐,‘既不知彼,复不知此,是谓无自觉心’。”陈独秀究其原因有三:“一

  • 标签: 中国国民性 新文化运动时期 国民劣根性 国家观念 今日中国 封建专制主义
  • 简介:摘要鲁迅与大江健三郎同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两人在文学创作上跨越时间,跨越民族,有不少共通之处。本文主要从国民批判角度探讨了两人创作上的共通之处。

  • 标签: 故乡情结 死亡意识
  • 简介:1920年代,一大批作家将目光转向了民众,主要是农民身上,由此开辟了一个更为新鲜和广阔的视域。乡土小说作为一股持久的创作潮流,不仅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清新的泥土气息,也拓展了新文学的题材,泥土气息一直蔓延着整个现代文坛。长期以来,受启蒙主义的影响,一般认为1920年代乡土小说的价值在于批判乡村社会的落后愚昧以及反人性的原始习俗,和鲁迅一样改造国民是这些小说的重要主题。但是也有论者对乡土小说的国民批判在美学上的“分离”现象提出质疑,即这些作家在讲述“别人”的时候,是否掩盖了另一种形式的傲慢。

  • 标签: 国民性批判 乡土小说 个人主义 民族寓言 重读 改造国民性
  • 简介:山田老人,山田老人又给我做了使用这台洗衣机全过程的操作示范,  老人用日语表达

  • 标签: 全民性勤勉
  • 简介:在菲利普·罗斯1997年出版的《美国牧歌》中,“美国亚当”和“美国田园主义”的民族神话是贯穿小说文本内外的重要纽带。通过聚焦一位犹太裔“美国亚当”在20世纪60年代遭遇的家庭悲剧,小说讲述了亚当“纯真”的丧失和成熟,田园理想的破灭与坚守,以及美国田园主义情怀对现实的反思和改良意义。同时,小说以哀婉的笔调,冷静地审视了美国“大熔炉”概念中的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同化及族裔性消弭的倾向,并反思了60年代新左派的主要立场和实现途径,这也为理解20世纪末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策略和新保守主义政治思想提供了一种思路。

  • 标签: 菲利普·罗斯 《美国牧歌》 美国亚当 美国田园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 新保守主义
  • 简介:  既然世界上没有重样的人,也就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不仅每个人各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有人甚至具备双重或多重性格.就是表面上长得差不多的双胞胎,性格也往往迥然不同.这是因为性格来自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生活经历,由复杂的心理构成,是一个人心理因素最本质的东西.也正由于人类性格的太多样和太复杂,人们出于研究、交往和表述的需要,常把各种人的性格合并同类项,加以典型化和类型化.……

  • 标签: 癌性
  • 简介:走过许多城市,不同的面孔显示出它们各异的性格。桂林、青岛、苏州、杭州都是古典美女,水水的肌肤吹弹可破,袅娜的身姿摇曳生情,书香门第、小家碧玉,哪儿哪儿都精致、细腻得无可挑剔。桂林更像她的特产马蹄,脆生生的,咬一口香甜入脾,清新素雅无比。青岛受了海外风的影响,骨子里透着一些洋派,举手投足西洋味道漫不经心流露。苏州好像有一些害羞和扭捏,属于小巷里长大的姑娘。

  • 标签: 无可挑剔 鼓浪屿 青翠欲滴 出手阔绰 胸怀宽广 自主成长
  • 简介:许多时候,我都会产生一种错觉:茅台镇是因为茅台酒而得名的。事实当然并不如此,茅台镇群山环抱,万木竞秀,赤水奔腾,是川黔水路交通的咽喉要道,自古就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说法。虽然弄清了这一点小常识,但我还是宁愿相信我的错觉,理由是,

  • 标签: 茅台酒 性格 水路交通 茅台镇 错觉 川盐
  • 简介:  我们在写小小说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所塑造的人物不丰满,立不起来.结构也合理,故事也不错,语言也过关,为什么这个人物像剪纸,而不像雕塑呢?这样的苦恼困惑着许多人.……

  • 标签: 决定命运 性格决定
  • 简介:一般认为老舍是解放后才自觉向政治和人民靠拢,创作了《龙须沟》等戏剧后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笔者认为老舍获得这一称号并非因某一部戏剧,而是作家长期为人民创作的结果。实际上,正是抗战才使老舍从一个留学归来的精英小说家转变成一个充满人民性的戏剧家。文学史上的老舍有两个形象:一个是现代文学史上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从英国留学回来与政治保持着一定距离的幽默写家;另一个是当代文学史上的戏剧家,解放后创作《龙须沟》、《茶馆》的老舍,是紧跟时代政治的人民艺术家。这两种看法形成了鲜明反差,我们不禁要问老舍的创作和文艺思想在这两个时代之间是如何过渡和转变的?老舍出身平民,他早期的《二马》、《离婚》等小说很自然地描写了一些市民生活,但在这些小说中老舍多以“五四”知识分子启蒙的眼光对传统进行批判,像《猫城记》更表现出一种精英知识分子对当时中国社会失望的情绪,此后老舍陷入反思和迷茫。

  • 标签: 抗战戏剧 当代文学史 人民艺术家 现代文 创作思想 定距离
  • 简介:《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尤金·奥尼尔晚年佳作之一,一经面世便受到国内外众多文人学者的追捧研究,纵观学术界各种奥尼尔的研究专著,少有人关注其隐含的民族母性的丧失与追求主题。母性是温暖、是温柔、是关爱、是融化;本文试图从该剧分析其隐含的母性主题,通过对其母性主题的探究来揭示剧中人物及奥尼尔本人所探寻的精神归宿问题。

  • 标签: 奥尼尔 民族母性 丧失与追求 漫长的旅程
  • 简介:"红色文学经典"的称誉,表现了人们对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产生的优秀革命文学作品的热爱与崇尚。"红色文学经典"是在岁月长河淘洗中产生的文学精华,是传诵在人民口中、珍藏在人民心中的文学丰碑。今天重新研读这些作品,我们无不深深感受到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强烈的人民性

  • 标签: 文学经典 民性 延安文艺座谈会 文学作品 革命 感受
  • 简介:史公在《太史公自序》就说明作此篇的立意:“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作《魏公子列传》。”《魏公子列传》中塑造了品德高尚,一心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魏公子形象。本文试从仁而下士、虚心纳谏和反躬自省这三个方面对魏公子形象做简要分析。

  • 标签: 仁而下士 虚心纳谏 反躬自省
  • 简介:我在大街上闲逛的时候,突然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闯入眼帘——那不是李小明是谁?李小明是个极瘦小的男生,性格内向且更倾向懦弱的一面。虽是老师们手心里的一块金(人家成绩永远是年级第一,你信吗?),却是同学们眼中的钉(此人似乎有一定程度的自闭症,会读书不会交际,与同学们普遍疏远)。曾经有一度我跟李小明同桌,这个李小明硬是从学期头到学期末从未与我说过一句话,“四只眼睛”永远只抱着奥数习题不放,却从不见他屁股离开椅子超过一分钟,像个没有意识的人偶一样。有一回,班上的“小霸王”姚超在教室里追逐打闹,撞倒了李小明一桌的东西,李小明吭也不吭一声,就因为无辜地瞟了姚超一眼,结果就让姚超给踩在脚底下……老实说,我了解李小明太深

  • 标签: 性格改变
  • 简介:<正>当一些作家和评论家在议论小说是否可以不塑造典型、不刻划性格甚至不描写形象时,另一些作家在默默地工作着,在社会主义的小说园地里,培植、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形象与性格的奇葩。有各种各样的小说。小说体裁本身在发展着,变化着。小说体裁的多样化,是小说创作繁荣的一个表征。同时,小说的技法不断吸收着古代的、现代的各种流派的创作经验,表现出新的姿态。这都是可喜的现象。但是,不管小说在体裁技法上怎样更新、变化,我们从古今优秀小说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出,这些小说大家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把他们的创造性的思维集中在形象与性格的描绘上。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固然如此,外国现代派作品也大抵如此。如果以为学习古代或现代文学技法,

  • 标签: 艾芜小说 性格 体裁 作家 保甲长 农村女青年
  • 简介:镜头中滑过的风,有时是硬朗的、刺骨的,它撩起了五色的风马,从草原和戈壁上掠过,带走的是藏地的祈祷。有时又是温润的、和煦的,它沿着洋面徐徐吹来,吹起了海面的涟漪,也吹来了海滨的希望。摄影的魅力在于通过镜头把地域的性格用画面表现出来。一幅优秀的作品,应该是有性格的。只有充分表现出镜头

  • 标签: 镜头 性格 画面表现 草原 戈壁 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