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是我一直以来努力进行的"两性对话"工作的新实验.我希望寻找一种新的学术方式,它的语言生动可读而知识方便共享,它拥有多元对话空间容纳各种声音而便于从中感受不同思想角度.当然它的读者对象可以是学者,也可以是那些永远不想成为学者的人--如果学术也能为并不做学问的人们所享受,那会是多么诗意的一件事情!而我认为女性主义的学术知识就可以和能够做这样的尝试.

  • 标签: 《男性批判》 女性主义 个人主义 文学批评
  • 简介:什么是美女?谁定义美女?美女怎么会标在地图上?美女难道像矿石、天然气、景点那样,需要寻找、挖掘、开采?(2001年第一期)让人产生种种疑问.作者孙昌建以西湖为中心,将杭州西湖周围各类有特色的女性逐一列举,勾勒出一幅杭州美女地图,还写了"邂逅杭州美女的若干游戏规则",好比风景导游图上不要给动物喂食,不要触摸危险动物等注意事项.孙先生要提醒大家的是,杭州美女"眼界很高,小心眼颇多","除非你有金山银山,一般她们不肯离开西湖,惟一免费能欣赏的就是美色了".这张地图让人浮想联翩.怪不得文章发表后,引来一串叫好声.有人在网上写道"绝对推荐--",还有人专门跑到杭州,跟作者在西湖转了一圈,在网上表示非常失望,因为没有看到作者所推荐的那些"绝色佳丽".

  • 标签: 女性问题 《杭州美女地图》 评价标准 社会学
  • 简介:虽然奥尼尔在自己的剧作中揭露了男权世界的诸多缺陷,但主宰着这位伟大艺术家戏剧创作的依然是传统的男权观念。本文通过分析《奇异的插曲》中以男权观念为基准限定自己人生旅程的女主人公尼娜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剧中几个男性人物对尼娜命运的操纵与主宰,探讨了男性视角对奥尼尔创作该剧的制约作用,及奥尼尔在剧中所表达的对女性把握自我命运的否定态度。

  • 标签: 男性视角 奥尼尔 男权观念 命运 女主人公 剧作
  • 简介:男性对女性进行自由爱情启蒙,是五四前后爱情小说中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自由爱情启蒙的产生、失语及启蒙对象的反启蒙,展示了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婚姻文化演化、发展的轨迹。自由爱情婚姻规范的寻找和现实性缺失,对此时及以后爱情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爱情小说 启蒙 婚姻文化
  • 简介:小说《风中的桃花》以女主人公林如冰为了就业而准备考研为主线,引出了她的前男友牛元庆、同班同学高小玲及他们的硕士生导师和师兄弟们.还有准备赞助林如冰读研究生的猪场许场长等人物,涉及到情感与欲望、学术腐败与权钱交易、生存压力与人际纷争等社会问题。同时,小说还包含有作者的文化批判,尤其是批判揭露了某些知识分子人格与良知的缺失。另外,小说诗化的标题、美丽的女主人公、曲折生动的情节、简洁利落的语言.都使它不失为一部耐读的大众化小说。

  • 标签: 男性中心主义 叙事模式 小说诗化 女性 女主人公 文化批判
  • 简介:本文通过剖析《喧哗与骚动》的重要角色凯蒂的人性发展以及美国南方传统观念对人性的扭曲与抑制,揭示福克纳主观表述与客观表征的矛盾。虽然凯蒂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但是作者并没有让她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是通过几个兄弟的眼光来再现她,这种叙述手法与策略不仅很好地说明了凯蒂“影子式”人物的地位,而且也暴露了作者福克纳本人的南方意识与传统观念。

  • 标签: 《喧哗与骚动》 凯蒂形象 福克纳 人性 女性化 叙述手法
  • 简介:该文认为,巴金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小说,从总体而言,是以子辈男性青年为主体的现代启蒙叙事,现代革命叙事,巴金在这些小说中的正面女性文学形象主要集中于自始至终都以美好心愿对待男性世界的女生身上。她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受难的天使型女性,以鸣凤,瑞珏,梅为代表,主要出现在巴金前期的反封建系列小说中;另一类是新生的圣女型女性,以李静淑,张文珠,李佩珠为代表,主要出现于巴金前期的革命系列小说中。

  • 标签: 男性中心意识 巴金 20世纪40年代 革命叙事 系列小说 男性世界
  • 简介:精神衰老者有许多表征。他们老于世故、精明狡猾、务实功利,在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中都如鱼得水。他们像亚理士多德论老年性格时说的那样:爱也爱得不厉害,恨也恨得不凶,对丑的和美的事物都无动于衷,追求有益的事物比追求高尚的事物要卖劲得多。他们不是靠

  • 标签: 中的年轻 人群中的 年轻作家
  • 简介:  弗朗茨·卡夫卡,欧洲文坛的"怪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以痛苦走进世界,以绝望拥抱爱人,以惊恐触摸真实,以毁灭为自己加冕……他属于什么流派,什么"主义"?他什么都不是,他是现代世界惟一的"精神裸体者",他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的创作,他的创作完成了他自己.  ……

  • 标签: 女性视角 男性眼光 眼光阅读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父权文化同时伤害着男性和女性,包括文化生态女性主义、社会生态女性主义、自由生态女性主义、激进生态女性主义、批判生态女性主义、原住民生态女性主义、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对父权文化及传统男性气质的审视

  • 标签: 女性主义男性学 生态女性主义 男性学视角
  • 简介:<正>很多人看到S.H.E这3个人的长相之后,会有这样的疑问,就是Ella长得并不好看,为什么也能成为一个偶像组合的成员。其实这和她们背后的企划方式是分不开的。一个偶像组合在最初选定成员的时候,注重的并不是她们的长相,而是每个人身上的特点,以及这种特点所带来的受众。如果你对S.H.E稍微有点儿了解就会发现,她们3个人从穿着打扮到言行举止都有很大的差异,Selina比较娇艳,Hebe相对乖巧,Ella则是男性化。这几种特征几乎涵盖了正常人对女性的第一印象,把这样的一个组合推出来,无论是男是女,不仅不会厌烦,反而会因为自己内心深处的偏好而对其中某个人的形象产生直觉上的好感。正因为这种策划方式的成功,使得她们在发表第1张专辑之前就已经建立了一个初步的群众基础。事到如今,她们已经发表了7张唱片,如

  • 标签: S.H.E 不好看 言行举止 布鲁斯 第一印象 情感抒发
  • 简介:赛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一种话语,通过表征实践生产出有关“他者”的知识,为帝国主义权力的运作提供帮助。在一些美国文学作品中就是凭借这种“东方主义”话语,将华人男子制作成被“阉割”的、“女性化”的、甚至是专搞“同性恋”的“他者”,从而在法律、意识形态等方面合法地将华人移民排斥在美国公民的行列之外。这种现象在美国华裔女子中也严重地存在着。

  • 标签: “东方主义” 美国华裔文学 男性形象 他者 美国文学 话语
  • 简介:<正>中国银屏呼唤男子汉久矣。早在80年代初期,人们便怨艾中国银幕上的男性形象“温情”有余而刚性不足,于是在群起指责“奶油小生”的同时,便企盼出现中国的高仓健、史泰龙……甚而至于在现实社会中刮起”寻找男子汉”的热潮。外国“硬汉”刚硬、强健,却似乎离不开本国水土,任国人千呼万唤,就是走不进中国影视中来。激扬热情的呼喊,终于带着失望、疲惫、腻味而沉寂下去……

  • 标签: 男性形象 男子汉 中国当代 十七年 银屏 女性形象
  • 简介:语言作为的主题之一把作品中各个相互独立的故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相互映照的叙事整体.同时,小说借助改编、互文等手段,追溯和调拨华裔男性的语言传统,突显其语言能力,以语言勇士的形象消解主流话语对他们的文化消音,为确立华裔男性的美国文化属性打下基础.

  • 标签: 《中国佬》 华裔美国文学 文化属性 男性风格 语言传统 叙事结构
  • 简介:饱尝着家园沦丧的痛感.亲历着女性的种种磨难,使沦陷时期东北女作家的第一声歌唱便呜咽着绵长的痛楚。这一绵长的痛楚与当时作为文学主导模式的民族主义话语及男性书写所裹挟着的阳刚、浪漫、诗意相背离。正是这一背离使人们对东北沦陷时期女作家的写作存在着双重的误读:要么为民族

  • 标签: 东北沦陷区 女性作家 民族主义话语 现代文学 男性写作 性别文本
  • 简介:一直以来,由于美国主流文化传统的干预,美国华人失去了在文学场域自我再现的机会。而在种族刻板印象的作用之下,华裔男性更是屡屡被定型为阴柔的负面形象。本文借用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的互文性理论,对严歌苓的小说《魔旦》与黄哲伦的戏剧《蝴蝶君》进行比较与剖析,旨在探讨两位华人作家如何运用其迂回的方式颠覆西方对于华裔男性的成见。他们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具有讽刺意味的东方再现策略,也正是论文试图通过比较以阐明的重点所在。

  • 标签: 种族刻板印象 华裔男性 自我再现 互文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