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正彩片:《纳尼亚传奇Ⅰ:狮子、女巫和魔衣柜》上映日期:2006年3月8日内容简介:一片白雪茫茫的树林里,一个撑着雨伞、上半身是人而下半身却长着羊蹄的男人走了过来……这里就是神奇的纳尼亚王国——一个曾经充满了精灵、会说话的动物、小矮人和巨人的魔法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类"才是神话里的生物。

  • 标签: 传奇 内容简介 魔法 日期 世界 王国
  • 简介:<正>今秋8月末,我应中国民间国际交流促进会和肯尼亚非政府组织协调委员会的邀请,专程前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参加"首届中非民间论坛",终于踏上非洲大地,得以实现我的非洲梦。我的非洲梦从孩提时代的广播电视所播放

  • 标签: 孩提时代 东非高原 国际交流 广播电视 柏油马路 一丛丛
  • 简介:非洲的肯尼亚正面临着10年来最为严重的旱灾。经常在3月和4月出现的“长降雨”今年并没有光顾肯尼亚,一些地区的旱情已经持续了近3年。为了获得水和食物,肯尼亚人不得不跋涉数百千米。

  • 标签: 非洲 肯尼亚 旱灾 水源
  • 简介:夏日,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罗马尼亚。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旅行,置身于不同的国度、种族和文化之中,我兴致盎然地关注一路的所见所闻,每天以日记的形式将它们记录和保存下来。这里曾是米沃什所说的“另一个欧洲”,八九巨变之后又试图进入欧美主流,它作为一个小国的尴尬与艰难转型中呈现的活力并存,而它对文明的向往,自身传统与文化的魅力,是我最感兴趣的。特别是与一批作家、诗人的相识、交流,心与心的沟通可谓“超过语言的边界”,令人想起陶渊明的诗句:“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我的尼康相机“消灭”了十五个胶卷,我带回了葡萄酒、巧克力、圣像画和诗人们赠送的诗集,带回了美好而珍贵的记忆。

  • 标签: 罗马尼亚日记
  • 简介:<正>在伸出海湾蓝色海水中的小岬角上,今天可以见到一座煤矿的地面建筑的残迹。红砖上抹了白石灰的一座座高大的烟囱,耸立在一个个凋败的机器棚顶上,棚里给铁锈侵蚀的机器一动也不动地坐落在柱石上。活塞早已不在汽缸中来回抽动了,巨大飞轮象是陷在遭到岁月剥蚀的矿山废料堆中似的停止了转动。在那更高处,井架俯临浩渺无垠的大海,它那

  • 标签: 柱石 矿工 地面建筑 矿井 大飞轮 巷道
  • 简介:扬的妻子在和邻居聊天儿:“我现在可找到了一个好办法,切葱头时再不会淌眼泪了。”“什么办法?”“留给‘亲爱的’去切呀!”

  • 标签: 玛丽亚 佩斯
  • 简介:伊犁的哈米提老板开始讲起了他的故事:话说晨礼毕后,所有的穆民都参加了县长母亲的七乃孜尔……大贾玛清真寺的穆民们紧跟着清真寺伊玛目兼哈提甫买吉德·卡日阿吉木的轮椅车,你挤我推地在大马路上涌来。由于男人们都去了清真寺,在家里作完礼拜的妇女们则洒扫庭院。她们远远

  • 标签: 孔子 清真寺 民众 自行车 马路 庭院
  • 简介:2000年11月,伊利埃斯库总统的社会民主党在大选中再次获胜。4年来.罗政局基本稳定,社民党执政地位稳固,开始将整肃经济和反腐败列入政府主要议程。2002年3月.国家检察院设立专职反贪局,查处行贿受贿、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冼黑钱、贩卖毒品、偷税漏税等犯罪行为。2003年11月组建国家监察署,着力整合政府内负有监察监管职能的机构,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监控和各种腐败现象的打击力度,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家行政监察体系。

  • 标签: 罗马尼亚 代表团 2000年11月 2003年11月 2002年3月 见闻
  • 简介:基于毕生的古希腊情结,弗吉尼亚·伍尔夫在随笔中纵论古希腊文学,以主客合一的审美感悟和由感及悟的整体观照,揭示古希腊文学独特的情感性、诗意性、整体性和直观性。其批评方式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所树立的分析性和概念化范式,有益于激发我们对文学批评的形式和本质的重新思考。

  • 标签: 弗吉尼亚·伍尔夫 古希腊文学 《论不懂希腊》
  • 简介:薇拉·凯瑟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以颂扬内布拉斯加草原和美国西南部拓荒移民小说著称于世。长久以来,薇拉·凯瑟的拓荒作品受到评论界高度重视,评论家们从神学主义、浪漫主义、女性主义等多角度解读过该类作品。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薇拉·凯瑟的经典拓荒小说《我的安东尼亚》,试图探究其具有前瞻性的生态思想。

  • 标签: 《我的安东尼亚》 女性主义解读 生态思想 女性主义视角 |
  • 简介:<正>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图书馆、武汉话剧院、武昌区文化馆、汉口铁路俱乐部联合举办外国文学名著讲座,介绍罗马尼亚喜剧大师奥莱尔·巴琅格的喜剧《公正舆论》。报告人以“批判的艺术力量,罕见的艺术手法”为题,分析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报告认为:喜剧作者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了人民群众希望从生活中清除的邪恶现象。作者正确分析了产生这些丑恶现象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原因。

  • 标签: 武昌区 现代喜剧 文化馆 学术 生活中 公正舆论
  • 简介:这一刻,我必须走出家门。必须逃离。只有这样,我才能活过来。雨还在下,已经下了两天两夜,一场暴雨。秋天的暴雨比夏天来得更猛烈。管不了那么多,我必须走出去,走到河边,沿着那条曲折的河流,一直朝前走,一直朝前走。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很多年以来,沿着曲折的河

  • 标签: 弗吉尼亚·伍尔夫 河流 漂流 灯塔 生命 住宅小区
  • 简介:《妇女的职业》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为数不多的演讲稿之一,作者主要介绍了自己两段从业经历。"特殊"经历道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写作的精髓,也充分展现了她的"意识流"意识。

  • 标签: 《妇女的职业》“意识流” 意识
  • 简介:弗吉尼亚·伍尔夫生于1882年的英国上流社会家庭,是一位超越时代的女权主义者。伍尔夫天资聪颖、生性敏感,作为女性作家,通过对时代与社会的深入观察与缜密思考。她把作品视为手段和武器,在《奥兰多:一部传记》中再现现实生活中女性所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对传统的男性霸权文化进行猛烈抨击。她在作品中隐喻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在作品中寄寓似乎遥不可及的社会理想——男女两性平等、和谐地走向双赢的未来。

  • 标签: 弗吉尼亚 伍尔夫 双性同体 和谐 上流社会 女性作家
  • 简介:<正>在非洲大陆的东海岸,有一个美丽的国家——肯尼亚。你或许知道,在这个美丽的国家里,有着世界上罕见的野生动物园、风光旖旎的维多利亚湖和黄金般的海滩,可是,您是否知道,在这片遥远的异国土地上,还活跃着一群苏州的建筑工程技术人员。

  • 标签: 肯尼亚 走向世界 技术组 建筑工程 总公司 施工项目
  • 作者: 蒋罗婷
  • 学科: 文学 > 中国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1-11
  • 出处:《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1期
  • 机构:文学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作家的生活经历,作家们借用作品中的人物与场景来展示自己的人生阅历。但是,并非所有历经丰富的人都能成为一名作家。同样,生活简单而充实的人也可能创造出惊世骇俗的巨作。这其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它随着人的经历成长,最终塑造了一个人的内涵与深度。如果我们将文学作品比作一个人,那么生活经历则是其外在躯体,思想构成了他的灵魂,他们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这里,我选择了弗吉尼亚·沃尔夫以及夏洛蒂·勃朗特这两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来阐释生活经历与思想深度对其文学作品的影响。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