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乡村一直是现代以来文学书写缱绻不已的重要场域,但如何切近乡村生活的内核也成为文学乡村的命门。鲁迅的文化启蒙、沈从文的牧歌情怀、赵树理的问题意识,奠定了乡土文学的基本范型,也成为文学亲近乡村的重要魔障。从文化、情感、政治历史等视角观照乡村仍是外在式的乡村书写,乡村自身的主体性一直处于不同程度的遮蔽中。

  • 标签: 乡村书写 民族化 路向 文学书写 文化启蒙 乡村生活
  • 简介: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因代表作品《愤怒的葡萄》而一举成名。小说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破产的农民乔德一家,历经千辛万苦,去加州逃荒,最终找不到栖身之所却又家破人亡的悲惨故事。《愤怒的葡萄》自问世以来,之所以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引发巨大的轰动,就是因为作品中处处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作家通过对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本文重点探究作品中的关于人性的主题

  • 标签: 人性 《愤怒的葡萄》 希望 主题
  • 简介: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中后期美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崇高的小说作家之一,小说《红字》就是他的代表作。霍桑生活于美国经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不仅对当时新生的合众国充满了期望,而且对于当时社会存在的不公平原因产生了质疑。浪漫主义强调大自然对人性发展的核心作用,主张回归自然、回归中世纪和个性主义。因此,《红字》的主题可以归为浪漫主义,将实现自我价值做为拼搏的目标。本文着重探讨《红字》的浪漫主义主题的特征。

  • 标签: 《红字》 浪漫主义 清教主义 自我救赎 回归自然
  • 简介:著名美国作家唐·德里罗小说《坠落的人》由于描画现实细致入微以及所涉事件意义重大已经被誉为“‘9·11’小说的定义之作”。本文探讨了小说中所呈现的人与家园、人与记忆之间关系的主题,以及它在生态批评维度,尤其是在人类精神生态维度带给我们的启示。

  • 标签: 唐·德里罗 坠落的人 记忆 精神生态
  • 简介:2014年11月1日,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旗下上美艺术馆举办的'楚楚上美——全国文人书画展'在南昌791艺术街区上美艺术馆正式启幕。展览汇集了全国近40名作家的书画作品,其中包括莫言、余秋雨、贾平凹、陈忠实等文坛大家。展览融入了独特的文学元素,展现了现代文人书画的文人风骨和翰墨情怀。活动当日,上美艺术馆艺术沙龙还举办了'作家的另一支笔——现代文人书画的文学气韵'主题对话,围绕现代文人书画的文化接续和传承、文人书画中的文学特质等话题,共同探讨文入画的历史内涵、艺术地位及其流变。通过探讨和群言的方式,赋予文人画以全新意义,使得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和抒情性得以更好地诠释。现将对话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 标签: 一支笔 现代文 陈忠实 余秋雨 莫言 文艺出版社
  • 简介:20世纪50、60年代东北沦陷区文学进入研究者视野,80年代重新评价东北沦陷区文学,新世纪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取得丰富收获,但在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东北沦陷区话剧研究尚存在许多缺失。到目前为止,有关东北沦陷区话剧研究的成果有张玉茂主编《东北现代文学史论》和冯为群、李春燕著的《东北沦陷时期文学新论》在个别章节提及,秦悦的硕士论文《沉寂的缪斯——伪满洲国戏剧研究》,还有逢增玉、孙晓萍的论文《殖民语境与东北沦陷时期话剧倾向与形态的复杂性》等,但上述文献或由于选取资料的主观性或先入为主的写作观念,作者更多重视反抗性剧作,对中立或顺从剧作少有提及,简化了异态时空下东北话剧的复杂倾向。

  • 标签: 东北沦陷区 话剧研究 东北沦陷时期 沦陷区文学 流变 文学研究
  • 简介:许诺亚不过是他人生中被勃拉姆斯带来的一小段插曲,这插曲新鲜,美好,令人迷惑,可插曲永远不是主题曲。“来喝酒吧,老地方见。”“咋?许诺亚又没给你好脸色啦?”“滚!出来!”“到底是滚还是出来?”“……,,“滚出来!”以上信息,来源于我和柯比的微信。而微信发生的更深层原因,是我的表姐许诺亚。

  • 标签: 勃拉姆斯 主题曲 插曲
  • 简介:我们一切的综合艺术手段,都是为了主题思想的完美呈现。历史进入21世纪,新的元素纷至沓来,给人一种目不暇接之感。杂技晚会的艺术包装应该围绕主题人物的形象,现场所表达的场景和情节而服务。

  • 标签: 题目 脚本 选项合理 综合艺术处理
  • 简介:美学艺术作为电影艺术中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可以深化电影主题,烘托影片氛围,让观众产生视觉共鸣,如果能够把美术艺术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形成比动作和语言还要强烈的感染力。而要想在限定的较短时间里、有限的场景中来形象细致地刻画一个人的内心活动,那就需要能够让观众看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视觉载体,而美术色彩艺术就恰好可以充当这一载体。本文通过对电影《集结号》中美学艺术的使用效果的研究,对电影的美术特色进行了完美解读,从而对美学艺术对电影主题的深化作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

  • 标签: 《集结号》 美学艺术 电影主题 视觉共鸣 造型语言
  • 简介:人的一生不管经历什么但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活着,作者余华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对自己一生苦难的讲述,这个老人经历了落魄、战争、饥荒、丧子、丧女等人生苦难的一生经历。在命运无情地挥霍着他的生命的时候,他仍然选择隐忍地活着,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管是他的逆来顺受和智仁勇都是当代中国人的象征,坚强的中国人是任何困难都打不垮的。

  • 标签: 《活着》 中国传统文化 福贵 活着 主题思想 在细雨中呼喊
  • 简介:本文从小说出版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创作过程出发,围绕《漂浮的歌剧》的主题展开讨论.笔者以为,国内外学术界一致认同的虚无主义虽然是小说的重要主题,但这并非表达了作者的虚无和消极的人生观,因为作者本着对社会和历史负责任的态度深入地探讨了世界的根源问题、人的生存终极意义问题,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 标签: 《漂浮的歌剧》 虚无主义 存在的本质
  • 简介:这酋《十四行:王冠》借鉴“商籁体”形式,以西方神话故事为原型,抒发了诗人对伟大而痛苦的“诗歌桂冠”的深刻理解及其生命隐衷。海子相信“时间的重量”,坚信秋天会有收获,哪怕死后也一定能戴上命中属于自己的诗歌桂冠。在其朦胧迷离的幻觉中,仿佛看到一顶王冠弥漫在自己的“屋顶”上方——它是痛苦爱清的结晶,是“石头”开出的“花朵”,散发着苦香的气息。该诗最大的特点在于中西合璧、古今相融。在借镜西方文化时,诗人融入了自我体验及本土元素,这种艺术探索是难能可贵的。

  • 标签: 海子 王冠 爱情 痛苦 诗歌
  • 简介:一、西方文论中的象征及其理论基础象征一词来自于希腊语,其原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1]。这就从词源上解释了象征手法中的本体和象征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的联系。古老社会的巫术、图腾崇拜等都是象征的体现,客观事物和现象不仅仅是其本身,还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作为一种普遍应用的文学手法,象征在西方文论中更是被赋予越来越高的意义。波德莱尔认为客观世界背后还隐藏着更真实的另一世界,即超验的审美世界,提出应该把现实世界视为一部象形文字的字典,“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不时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语音/行人经过该处,穿过象征的森林/森林露出亲切的眼光对人注视,[2]。由此可见,万事万物相互契合应和,互为象征;自然与人的心灵相互感应契合,和谐统一。恰是基于这种理论,象征手法逐渐发展并成熟,形成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技巧,从而实现事物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跳转和升华。

  • 标签: 象征手法 莫言小说 应用 敌人 儿子 客观世界
  • 简介:明治维新开启的日本近代化解放了近代日本人的思想和观念,日本人的个人主义精神得以弘扬。特别是以日本近代主流作家群体为代表的许多深受西方个人主义精神启发而觉醒了的明治时代的先行者,推动了日本近代化发展的进程。纵观日本近代文学思潮史,不难发现:如果前一个文学流派不能持续推动个体和社会的斗争,不能有效解决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那么后一个文学流派主导的文学思潮便会马上兴起。日本近代主流作家群体总是能够根据社会变革的阶段特征和发展要求,不断借鉴和学习西方文学的思想和理念,

  • 标签: 个人主义精神 夏目漱石 《心》 日本近代化 文学思潮史 恋爱
  • 简介:狄兰·托马斯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意象独特,用词别具一格。本论文主要从原型批评入手,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各种意象,浅论诗人所要表达的时间主题

  • 标签: 原型 时间 客观 重生
  • 简介:一、引言电影《中国合伙人》讲述三位大学好友办英语学校创业的故事。在当前“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下,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年轻人都怀揣着“美国梦”。影片中的人物演绎着“中国梦”与“美国梦”较量的故事。电影中成东青、孟晓骏、王阳三位好友历经磨难,团结合作,一起面对困难与挫折,他们成为80年代中国模式合伙人的成功实例。导演通过这些事情作为电影素材激励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奋斗,团结合作,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 标签: 中国梦 合伙人 美国梦 电影 20世纪80年代 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