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借助符号学的推动,“身体”以其社会建构的身体观与诸多领域相关涉而成为现代哲学研究的关键词,反之,“符号”也因其对身体的建构而后来居上,成为社会批判、权力诊断、文化分析的基本要素.然而,“身体”在借“符号”而“显”的同时又构成了“隐”的困境,即符号建构中的身体是一个沉默的、无声息的身体;在符号学的话语实践上,这一困境表现为话语决定论中的“能动性难题”.女性主义者巴特勒试图以其“操演”理论在话语符号系统内部解决福柯、拉康等社会建构论者理论中的能动性难题,但其最终所提供的策略——“作为被排除之物的身体的破坏性回归”,又构成了其身体建构论立场的反对项,这一悖谬或许促使我们超越西方的文化、哲学语境中重新思考身体的肉体性.

  • 标签: 身体 符号 能动性问题
  • 简介:20世纪初,西方思想史上的语言学转向使研究对象由言语转向语言,不仅实现了现代语言学由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的革命性转型,而且也使人文学科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呈现出内转趋势。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催生了西方思想史上图像转向的生成,并使当代文化的重心从语言转向了图像。揭示语言学转向到图像转向的转型生成逻辑,可以明确和反思当下诗学话语转型的机制和情境。

  • 标签: 语言学转向 图像转向 文论转型 反思
  • 简介:一、身体问题的凸显和现代传播理论的乖戾身体作为人类根本性物质存在和同一性的基础,长期以来不是受到诋毁,就是在身与心、灵与肉的对立中被忽视。身体是个恼人的问题,甚至是危险的禁区。身体被哲学忽视,被道德鄙弃,被伦理规约,被律法囚禁。然而,从19世纪中叶开始,身体身体欲望成为社会文化的合理存在。重视身体,为身体祛魅,成为各种理论话语的历史任务。

  • 标签: 身体欲望 现代传播 迷思 传播理论 伦理规约 19世纪
  • 简介:格里高尔·萨姆萨(GregorSamsa)的变形使他成为无用的寄生虫,身体的形变被社会和家庭增添了经济上的债和道德的罪等诸多隐喻;但变形也是身体的主动出击,是身体先于精神的觉醒,变身动物体现了身体对实用性思想的反抗,身体的消亡是对规训意志的冷嘲热讽。

  • 标签: 《变形记》 卡夫卡 隐喻 身体 动物生成
  • 简介:除去少许例外,社会性别和身体是与符号学完全无关的概念,却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关注对象。正如我在别的文章中指出的,皮尔斯的“习惯”的概念极其有效地在符号学和精神分析学说理论间架起桥梁,此处将主要探讨“习惯”和社会性别之间的关系。

  • 标签: 社会性别 身体 精神分析学 关注对象 符号学 皮尔斯
  • 简介:叙述学自诞生以来先后经历经典叙述学和后经典叙述学两个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叙述学研究正经历着巨大变革,这一变革的背景是发生于各领域的叙述转向,即叙述已经成为文学、历史学、法律、医疗、教育、电子游戏等多种学科领域的普遍对象,以文学叙述为对象的叙述学研究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也为叙述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般叙述研究范式的提出应和了这种挑战,使我们看到叙述学发展的广阔视域。交流叙述学正是在一般叙述的研究框架内,以叙述普遍存在的交流性为研究对象,关注叙述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关系、交流机制,使我们重新审视以往割裂式研究带来的理论缺陷。

  • 标签: 叙述转向 一般叙述 交流叙述学
  • 简介:社会空间或多或少是象征性的和无形的,故而需要通过手势、姿态和语言来处理,然而它又或多或少是物理性的,因此能见于身体的距离。可接受的身体距离差距很大,它的远近和人际关系中所谓的亲密度及平等度密切相关。

  • 标签: 身体 社会空间 人际关系 象征性 亲密度 距离
  • 简介:《雪野宁静》是美国当代著名诗人罗伯特·勃莱的开山之作,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出版后经历了一个从广受质疑与贬斥到倍受欢迎与赞颂的接受过程,有批评家认为,"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诗歌是由以艾略特、庞德、威廉斯等为代表的现代派独领风骚,而《雪野宁静》出版后所遭遇的不平凡经历,迥异于现代主义的诗歌风格,其独特的艺术气质给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一段美国诗歌历史的窗口,美国诗歌正是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某种根本性的转向

  • 标签: 《雪野宁静》 罗伯特·勃莱 现代主义诗歌 转向
  • 简介:欧盟的外部治理以欧盟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运用欧盟的软实力,通过推广价值观与规范来影响和塑造周边国家,包括扩大与睦邻两种方式。目前欧盟外部治理的重点由扩大政策转向睦邻政策。欧洲睦邻政策的设计得到了欧盟扩大经验的诸多启示,但是睦邻政策没有入盟的终极诱惑,欧盟不能在周边国家推行像对入盟候选国那样积极和消极条件性并存的治理模式,睦邻政策因而不能取得像扩大政策那样显著的效果。

  • 标签: 欧盟 外部治理 扩大政策 睦邻政策
  • 简介:解构理论到底是如何生成的?至今学界仍争论不断。文章以现代西方四大哲学思潮(现象学、分析哲学、形式主义和批判理论)的冲突与融汇为思想史背景,紧密地追踪了德里达在这四大哲学思潮中穿梭往来的思想轨迹,最终揭示了解构理论的生成秘密。这一秘密即解构所遭遇的两次逆转——第一次逆转是在现象学批判中所实现的从“纯粹逻辑的语法”到“纯粹语法的逻辑”的转换,第二次逆转是在介入批判理论的过程中经由批判理论的批判所导致和实现的解构理论的自我否定与自我肯定。上述分析不仅在一般理论的意义上揭示了思想史所具有的交互去蔽、差异错置的发生学机制,而且为回应、批判当代全球资本主义的“终结论”的意识形态开辟了一种新的可能。

  • 标签: 现象学还原 文字学转向 批判理论 解构 生成
  • 简介:颜色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对象和范畴。人们常将颜色转到对其他事物的认知与表达上。同样,颜色也被用于修饰人体。人体被哪些色彩词修饰、传递何种情感或产生什么样的修辞意义,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各自有其约定俗成的一面,是由不同的社会文化心理和不同的认知所决定。本文着重考察了日汉语色彩表达在脸、眼、心、头发、眉毛、四肢等人体关联词语方面的运用及其寓意。

  • 标签: 身体器官 色彩 寓意 文化
  • 简介:听课是教师最易接受、最常见、最直接有效的研究活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手段之一。有效的观课议课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还可以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使自己的教学活动得到改进。本文主要从听课前、听课中和听课后这三个方面探究如何优化听课模式。

  • 标签: 观课议课 听课前 听课中 听课后
  • 简介: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研究和发展的社会文化转向改变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将语言教师教育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并将其视为一项社会实践,教师与教师教育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共同合作,教师认知得以发展。本文在分析国外语言教师教育的社会文化转向产生的背景基础上,着重从教师是二语教师教育的学习者、语言是一项社会实践及教学是对话中介这三个视角来评价这一转向的内涵。

  • 标签: 第二语言教师 教师教育 社会文化转向
  • 简介:语言的模糊性是指语言语义的不精确性、灵活性及其言语的能指与所指的不固定性,是语言的一种固有的特性。在某种意义上,模糊概念要比明晰的概念更具有表现力,因为它的概括范围更广、实用性更强。探讨身体语言的模糊性是全面剖析语言模糊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有广义语言中模糊性的若干特点,同时因为其自身的特点而有许多不同于有声语言的个性特征。小说《围城》是一个成功运用身体语言模糊性的精彩范例。

  • 标签: 身体语言 有声语言 模糊性 《围城》
  • 简介:本文的考察对象是奥地利现代主义作家胡戈·封·霍夫曼斯塔尔的哑剧剧本《陌生女孩》(1911)。该剧由霍夫曼斯塔尔为维也纳女舞蹈家格蕾特·维森塔尔量身定做,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是作者首部被搬上荧幕的作品。女舞蹈家维森塔尔也参与了该剧的构思和创作,因此该作品是在“文学”与“舞蹈”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相互启迪下生成的。本文从1900年前后影响甚广的语言怀疑论和作家对新型表达方式的渴望展开论述,着重介绍霍夫曼斯塔尔关于“纯净姿势”(reineGebarde)的美学思考,并通过对剧本《陌生女孩》的具体分析,阐释霍夫曼斯塔尔构思的“纯净姿势”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此外,本文还着重剖析了剧中男主角的独特感知模式,他的观看目光表现为主观愿望和想象的外在投射,凸显出该剧与电影艺术的内在联系。

  • 标签: 胡戈·封·霍夫曼斯塔尔 格蕾特·维森塔尔 哑剧 语言批判 舞蹈
  • 简介: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运用ESP教学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从而实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EOP转向,这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所需的重要目标。本文借鉴EOP相关研究成果,基于微信平台来构建大学英语EOP教学环境,试图将这一教学模式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推动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 标签: 转型背景 微信平台 EOP转向
  • 简介:本文所要考察的是“语言学转向”后中国当代小说叙述语言变异。考察对象以20世纪80~90年代同类理论研究和小说文本语言特征为主——这一时间跨度是“语言学转向”背景下小说叙述语言变异从理论研究到文本实验的成果集中显示期。本文认为:观念层面的小说语言变异是根本性的。小说语言观念变异落实为小说叙述语言变异,具体表现为小说叙述风格变异(冷叙述)、

  • 标签: “语言学转向” 语言变异 小说叙述 中国当代 文本实验 时间跨度
  • 简介:单字及其两字组常常会有转义用法.文章通过对大语料库中穷尽收集的两字组实例的考察发现,在两字组中,动物义场单字及字组的引申主要取"像X一样"方式,而身体义场的则主要取"与X关系相同"方式.这一差异与身体义场单字独具[隶属]特征有关,此外也涉及[感知力]、[外部]等语义特征.认知上的隐喻规律可以解释和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两义场单字及其两字组的转义.

  • 标签: 词法 两字结构 义场 语义特征 隐喻 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