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主要运用皮尔斯符号学原理来探讨关于身份问题的叙述理论,同时也考察叙述对自我的建构过程。自我作为符号过程实体存在于意识的三个阶段,正好对应皮尔斯的三个现象范畴:肉体、社会与精神意识。笔者认为社会意识是一种双面的意识,由自我与非自我构成,该种意识通过“我和你”的关系得到体现。这种关系是自我叙述的基本模式。是了解、爱与叙述的基础。也即是说,爱别人的行为调节人对智慧的欲望,要了解自我则必须有爱。基于这个问题,笔者试图探讨蒙田的自传性作品《随笔录》,主要关注蒙田与埃蒂安·德拉博埃蒂间的友谊。这段友谊阐明了对话性的爱是一种构建自我的方式。也就是说,这种友谊创造了一种叙述话语,叙述自我通过这一话语能够获得个人身份,而这一个人身份则是群体自我的一部分。

  • 标签: 自我意识 皮尔斯符号学 蒙田 叙述 个人 自传性作品
  • 简介:作为韩寒第一部电影作品,《后会无期》中散发着浓烈的个人气息。在《后会无期》的影像里,我们能找到许多韩寒以往文学作品的影子。而在从文字到影像的转化过程中,韩寒要实现的是自我思维的扭转,也是对自我文学思维的影像改编。

  • 标签: 《后会无期》 韩寒 文学改编 文学思维 影像思维
  • 简介:二战后,维堡市民的身份由他们对其居住空间的挪用与否定来决定。本文采用俄国形式主义者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创造的术语——双重"陌生化"来分析身份问题。陌生化构成一个表达和保留地方独特性的框架。维堡曾是芬兰的维伊普里,在1940年3月被苏联军队占领,现在成了俄国圣彼得堡的一个部分,本文认为它的同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对相关案例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试图同化一个新地区的同时又否定和重释他们的过去。这个地区(包括景观、建筑、地形、文化标志)在同化居民的同时,为他们提供了建构自我身份的基本语境。本文通过细读两个以下葬为核心主题的自我叙述来说明这一假设。只有当主体以自反性克服他们对过去的否认,恢复主体性,身份叙述才能够清晰连贯地反映维堡集体记忆的复杂性。

  • 标签: 地方身份 自我叙述 集体记忆 历史记忆 陌生化 自反性
  • 简介:凯瑟琳骨子里与希思克利夫同属野性,却最终背叛希思克利夫嫁给象征文明的埃德加,其原因既是身份归属的问题,也是内在的多元需求,另外社会的规训、经济的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凯瑟琳作出的选择既造成了自己的死亡,也直接导致了希思克利夫人性的异化与疯狂的报复。最终,希思克利夫在宣泄完心中的毒素后与凯瑟琳的灵魂相会于荒原。

  • 标签: 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 凯瑟琳 自我分裂
  • 简介:美国著名非裔作家托妮·莫里森不仅关注黑人的身份问题,还极其关注空间与身份的关系。在其多部作品中,莫里森探讨了厨房在黑人女性乃至黑人男性自我认同中起的作用。厨房对于黑人女性而言,不只是一个压迫之所,也是一个庇护和自我创造之所。厨房内的活动和交流,使厨房不再是一个私人空间,而是一个能帮助黑人女性及其后裔了解历史、给其带来归属感并增强社群意识的公共空间。

  • 标签: 莫里森 厨房空间 自我
  • 简介:文章主以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重点,并结合本文所提出的健康人格的几个素,从几方面来探讨学生通过学习目标的转变,来建构自身的健康人格。

  • 标签: 幼师生 学习目标 自我人格
  • 简介: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是在导演蒂姆·波顿的奇妙构思下,通过先进的3D技术,为观影者展示了爱丽丝的蜕变成长与自我身份识别的故事。很多评论者从“女权主义”、“女性成长”等方面对电影进行分析。通过爱丽丝在电影中的服饰话语的变化分析其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为现影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解读方向。

  • 标签: 爱丽丝梦游仙境 服饰话语 自我认同
  • 简介:《大瀑布》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近年来的优秀作品,是欧茨对男性与女性、爱情与婚姻、正义与邪恶、宗教与科学、青春与成长、人类与自然等种种问题的深刻思考。本文通过展现欧茨小说《大瀑布》中主人公们抗争命运、追寻自我的心路历程,感悟欧茨鼓舞现代人挣脱枷锁,驱散混沌,重塑、确立自我的创作目的。

  • 标签: 欧茨 大瀑布 自我重塑 自我确立
  • 简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语言技能和知识教学向语言与内容结合的方向转变。CLIL作为语言与内容融合的教学模式,提出课目知识与语言学习同步进行,实现知识学习和语言能力提高的双重目标。这一模式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通过探讨CLIL教学模式的理论内涵,提出在4Cs原则的框架内,认知互动参与对于知识内容学习、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性以及语言在交际环境中通过使用才得到提高的工具性特征。对理论内涵的分析对长期面临职业发展困境的大学英语教师的自我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标签: CLIL 大学英语教学 认知参与 语言应用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