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学语篇除其不同于普通语篇的一些特性外。它与普通语篇的一个共同点就在于其沟通性,交流性。优秀的文学作品,即使个性化特点很强,它总是要带给人以美的享受,把作家的经验传达给读者,引起心灵的共鸣,心弦的共振。这就是交流,就是沟通。然而,在沟通过程中,却存在一个“语言悖论”问题。语言的诞生为人们表达思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自由地表达思想。

  • 标签: 普通语 文学语篇 语言 传达 程度 交流
  • 简介:罗西·兰迪《语言相对的意识形态》一文可能是对萨丕尔-沃尔夫观点最为无情的一次批判。也许正因如此,该文应当算是诸多反语言相对的学说中,最不知名的一个,因而也极少被讨论。罗西·兰迪指出,正是语言相对的理想主义机器资产阶级基础,导致该领域的理论家在进行理论构建时,其意识形态发生了扭曲。而这种扭曲,在这些学者思考语言与思想之关系时,会变得更为明显。罗西·兰迪借助其符号学理论对此进行了解释,他阐明为何通过美国印第安人语言进行研究,可提出语言相对这一理论或假说。他指出一系列由语言相对所引起的困惑和混淆,并倡导用另一种方法去解释语言相对所引发的问题,即一种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方法,这种方法需要顾及说话者之间的亲疏状况,他们通过社会模式和项目对物质和语言的开发情况,以及他们获得解放的可能性。

  • 标签: 罗西·兰迪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符号学 美国印第安人 语言相对论
  • 简介:<正>语言的论证性(motivation)也叫作语言的配意性或有缘性,国内一般叫作词的内部形式,理据或词源结构。对于它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探讨一种语言词汇系统的共时特征及历时演变规律,而且有助于进行不同语言词汇系统的对比,为语言研究和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词汇教学)服务。一按照索绪尔的观点,论证性是跟语言的任意性(arbitraire)相对立的概念,指语言符号的可分析性。索绪尔指出:“只有一部分符号是绝对任意的;别的符号中却有一种现象可以使我们看到任意性虽不能取消,却有程度的差别:符号可能是相对地可以论证的。”他以法语的Vingt(二十)和dix-neuf(十九)、德语的Laub(全部树叶)和法语的

  • 标签: 可论证性 汉语词 语法语言 朝鲜语 索绪尔 语素
  • 简介:认识语境,关键是要弄清楚语境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对这个问题,语言学界一直缺乏专佑门明确的论述.本文分析说明了弗斯(J.R.Firth)、系统功能语法、社会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和现代修辞学在这个问题上所持的观点,进而从语境学的角度提出:语境是相对于特定言语表达和理解的具体环节而言的.

  • 标签: 语境 语境化 语境学 话语 言语行为 言语环节
  • 简介:任何语符从无绝对义值,只有相对义值,尤其是就对偶词而言.每双对偶词都是一对多义集结,实际上也是一个词语族.其具体意义只有在其搭配和语境中才能得到揭示,才能明晰.本文讨论了常用对偶词的语义内涵及外延,作出了较为细致的语义分析,旨在通过这些具体分析,揭示对偶词的具体意义及其隐含意义和某些隐蔽文化内容.希望能有助于语言教与学.

  • 标签: 对偶词 相对义值 多义集结
  • 简介:语法是人在语言运用中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它具有很强的"规定性".然而,语法范畴的"规定性"在语言的现实面前却受到了强大的挑战,语法范畴的相对性、模糊性和矛盾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造成语法范畴相对性、模糊性和矛盾性的主要原因包括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非对应性.语言的渐变和心理因素等.

  • 标签: 语法范畴 相对性 模糊性 矛盾性 心理因素 英语
  • 简介:本文采用大量的例证分析比较了俄语中形容词定语及相应的名词间接格定语在意义上的细微差别。从中发现两种对应结构中有些构成同义结构,可以互换使用;有些意义部分相同,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也有许多对应结构意义不同,不能互换使用;还有一些不存在对应结构。

  • 标签: 俄语 形容词定语 名词间接格定语
  • 简介:汉语疑问词与"都"的相对位置可分为四类:句式①NP+都+谓词+WH;句式②WH+NP+都+谓词;句式③都+WH(+NP)+谓词;句式④NP+WH+都+谓词。我们从形式学派角度把疑问词分析为变量,把"都"分析成全称量化词,逐一分析了这四类句式中"都"的关联(associate)项和约束(bind)对象。在蒋静忠、潘海华(2013)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了"都"的三分结构与"都"重读与否的关系,总结了"都"的关联次序和约束规则。当"都"重读时,左向关联并约束距它最近的复数性非疑问成分。当"都"非重读时,优先关联疑问词,左向关联的疑问词要求其量化形式为个体,并约束该疑问词;右向关联的疑问词要求可表复数,并约束该疑问词引出的变量。另外,"都"总是关联距其最近的移位关联项。

  • 标签: 疑问词 “都” 位置 关联 约束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哲学范围内的语言学转向无疑将极端相对主义的种子埋藏进了人类的思维模式之中。如今,相对主义与建构主义几乎已经成为了后现代对待真理与知识的正统观念,"凡事依情况而定"俨然已经成为了其在面对任何疑问时所作出的普遍回应。然而,在这一"等值信条"的平等、民主、思辨的表象之下,实则暗藏着后现代自己也未曾意识到的对于绝对真理的恐惧:现代人用相对主义打破了绝对真理的垄断性权威,却在后现代时期通过对一切确定、

  • 标签: 后现代社会 相对主义 文化诊断
  • 简介:戌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作《戊毅力》,鼓舞改革者士气,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作为散文后世亦称经典。有论者以为此文“论证周密”,此说似有可推敲之处。且看原文: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 标签: 毅力 “说” “论” 梁启超 改革者 推敲
  • 简介:我的案头有一本加拿大传教士季理斐(DonaldMacGillivray)1898年初版、1911年第三次修订的《英华成语合璧字集》。这是一部百年前在上海出版的汉英词典。我查阅了关于“脸面”的词条,收录的有:脸面face;丢脸toloseface,tolosereputation,tobedisgraced;丢脸的disreputable;顾脸面tohaveregardtoface等。

  • 标签: “面子” 汉英词典 传教士 加拿大 脸面 成语
  • 简介:<正>没有哪一个辞格象“隐喻”(metaphor)这样受到如此广泛的注意。隐喻,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辞格,今天远不只是修辞学以及诗学的研究对象了。隐喻的研究已经超越了语文学的传统界限,哲学家(语言哲学家),逻辑学家,心理学家,符号学家,称名学家等等都对隐喻发生了兴趣。特别是本世纪后半,认知科学的形成和兴起,又进一步推动了隐喻研究的深入。对隐喻的多角度的深入的研究无疑大大深化了修辞学对这一辞格(或修辞方法)的理解。

  • 标签: 诗歌 隐喻研究 语言哲学 修辞学 奥尔特加 隐喻性思维
  • 简介:言说类动词较易发展为话题标记,言说类话题标记在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本文重点考察言说类话题标记“2”。能够引入各类话题的“2”已是一个成熟的专用话题标记。在语篇中,“2”具有“分”的话题标记功能,标引从不同方面对语篇话题进行说明的话题。“2”一般不用于标引语篇话题,仅用于标引句内话题。“2”的“分”功能与其所在语篇的“对比”特征密切相关。通过分析言说类话题标记“2”的特点、其所在语篇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够窥探此类话题标记的些许规律性特征。

  • 标签: “论2” 言说类话题标记 话题标记功能 语篇特征
  • 简介:媒介在大众传播学领域意义含混。在符号中,媒介是符号的可感知部分,是符号的物质载体。符号即媒介,符号化即媒介化。一切艺术存在于符号媒介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艺术即媒介。符号媒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文本研究的基础,更是人文学科基础之基础。

  • 标签: 媒介 大众传播 符号学 媒介化
  • 简介:体用引申是词义由表示一种实体到表示这种实体的性质、状态或功能的引申,即由名词向形容词或动词引申。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但哲学上的体用关系是一种逻辑上的联系,汉语词义中的体用关系受到社会运用的制约,最终由社会的约俗所决定。文章分析了体用引申类型在整个汉语词义引申类型中所处的地位,汉语词义引申类型的系统构成等。

  • 标签: 哲学范畴 引申类型
  • 简介:<正>1关于“同义联用”的概念为了明确“同义联用”的概念,需要交代几组概念的区别:1.1词汇同义与修辞同义一般所谓同义,包括等义和近义(广义同义),这是大家公认的。这里着重谈一下词汇同义与修辞同义的区别。关于这一点,张弓先生曾经指出:“有些词在一定上下文中,彼此可能构成同义关系,离开具体上下文就不是同义,有这种同义关系的词可以叫做灵活的同义词;不以上下文为转移的,词汇中公认的同义词,可以叫做固定的同义词。前者是说话人在临时语境中自由创造的;后者是语言词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现代汉语修

  • 标签: 同义词组 联用 同义关系 双音词 现代汉语修辞学 上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