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电影技术飞速发展,但就目前而言,依然局限在“视听”二字上,然而导演膨胀的野心与观众目益强大的感觉适应能力迫使电影工业不断寻找新的刺激维度。汤姆·提克威根据小说《香水》改编的电影可以说是在这样的趋势下一个成功的范例。提克威巧妙避开了现今技术的瓶颈,运用电影成熟的表现手法来传达原作小说中丰富的气味感受。在电影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皮尔斯式的符号运作机制,通感通过符号的衍义而形成,并且借助非语言文字的符号得到表达。这种独特的通感表现方式或许能给由来已久的通感研究带来新的启发,并暗示着符号修辞学对于修辞学复兴的重要意义。

  • 标签: 超感官 通感 气味 《香水》 改编电影
  • 简介:生涯与成就比利·怀尔德(BillyWilder,1906--2002)是生于奥匈帝国的犹太裔美国电影导演。他一生从事过多种职业,例如新闻记者、艺术家(收藏)、电影制片人、电影编剧以及电影导演,跨度达50年之久。其中他最突出的贡献是以六十多部影片拓展了美国电影在题材与体裁双方面的疆界。怀尔德被视为好莱坞黄金时代最杰出和最多样化的电影导演之一,仅在编剧方面就获得过12次奥斯卡奖提名,这一纪录直到1997年才被伍迪-艾伦(WoodyAllen)打破。

  • 标签: 美国电影 承前启后 革新 电影导演 电影编剧 电影制片人
  • 简介:该研究分析了摇滚新闻业中关于假想唱片的评论。假想唱片因其特有的爆发性和似是而非的性质,成为具有启发作用的小众音乐批评。文稿还论及整个乐评写作领域的主要特征。作者选取了来自美国、英国和意大利等国家有代表性的(即有历史意义的、有几分名气的、特别有趣的)九个评论文本作为个案研究(从六七十年代摇滚新闻业的黄金时代直至今天;相关作者包括:格雷尔·马库斯、莱斯特·邦斯、里卡尔多·贝尔通切利、毛里齐奥·比安基尼、马西莫·库托、维托雷·巴罗尼、迪奥尼西奥·卡普阿诺、西蒙·雷诺兹和保罗·莫利、理查德·梅尔策),由此建立了一种类型,强调它们的异同点。这些评论表面上是同源物,但在意图、语境、风格和接受上却有所区别:大体上可以区分出确有其人艺术家的假想唱片与假想艺术家的假想唱片;假想唱片评论可分为意在施行传媒恶作剧的评论,以及几乎明确地旨在成为与读者共谋的游戏的评论。后一种分类以卡普阿诺的专栏《使命:它是可能的》(从2005年至2012年在《爆破》月刊上发表)作为显著例证,成为最有趣且最复杂的个案。这些评论酷似游戏且具有互文性(他们建构了一个需要专业领域知识的参照网络),反映出音乐批评(他们通过假想唱片谈论现有音乐),尤其是元批评(他们的理想读者首先本身就是音乐评论家)的规范形式;同时这些评论因强调音乐批评实践的主观、叙事及变形特征而超越了规范的音乐新闻报道。

  • 标签: 音乐批评 摇滚新闻业 评论流行音乐研究 情境主义 潜在文学 音乐恶作剧
  • 简介:作者论作为一种电影理论虽已接近死亡,但其生命力却在近几十年中悄无声息地融入并改变着电影的创作实践,其影响在不同国家地区的电影文化中都有不同的呈现。作者论及其所形成的电影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深刻影响了我国的电影艺术理论与创作。在中国电影人的实践中,在“拟态环境”的喧哗的氛围里,作者论成为一种媒体现象。“作者导演”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象征资本,一种商业策略。作者导演与电影作品之间处于一种符号化连接之中。笔者在符号学视野下,通过一系列分析认为,在商业策略的造神运动背后,畸形地强调导演的作用,树立电影作者标签,并不能改变中国电影工业根基薄弱,电影整体质量低下的问题。

  • 标签: 作者论 符号 中国电影导演 商业策略
  • 简介: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民族对苏联历史的接纳,特别是对作为苏联历史重要组成部分的卫国战争历史的反思,经历了曲折的心路历程。它见证了俄罗斯民族对民族历史否定、反思、接纳和传承的过程。在这其中形成了俄罗斯民族重新建构的大历史观。本文以当代俄罗斯卫国战争电影为切入点,旨在分析阐释俄罗斯民族历史观的嬗变与大历史观的形成。

  • 标签: 俄罗斯 卫国战争电影 大历史观
  • 简介:胡金铨是20世纪以武侠电影赢得世界范围声誉的少数导演之一。皮特·伊斯特(PeterRist)称:“胡金铨在世界电影史上能否被称作‘伟大的导演,尚存某些争议,但他毫无疑问是武侠电影至关重要的创新者。”事实上,这个判断还稍嫌保守。可以说,在其影片问世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胡金铨武侠电影的美学品格与艺术个性,仍然无人超越。

  • 标签: 武侠电影 世界范围 胡金铨 阴阳 阴影 蝙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