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6 个结果
  • 简介:要摆脱印欧语的束缚,这是汉语语法学界一直以来的想法。可是,怎么摆脱?摆脱的切入点应选在哪里?各有各的看法。本文认为要摆脱的主要不是以什么为语法单位的问题,而是句法分析研究思路的问题。基于这样的看法,本文提出并结合实例全面地阐释了一种新的句法分析法——式语块分析法,以作为对传统句法分析法的补充。

  • 标签: 句法分析 构式 语块 构式语块分析法
  • 简介:文章认为,现代汉语“A也B”表达式虽然形式唯一,但由于其内部有截然不同的意义,可分为两种式:增效式和非增效式。两种式在语块A的有界无界、“”的语义释义、“A”与B的关系以及“A也B”结构的凝固程度、式义和解析角度等多个方面都不同。

  • 标签: “再A也B” 构式 增效 非增效 有界-无界
  • 简介:《文心雕龙·原道》释读标点有多种版本,说明有探讨的余地和必要。根据上下文语义分析,“精义坚深”的“精”当校勘为“情”,“坚”为衍讹,“重以公旦多材”的“重”当上属,“精义坚深,重”当为“情义深重”;“爰自风姓”当校勘为“爰自《风》兴”,意为《诗经·风》兴起。两处校勘,对释读有一定影响。根据校勘,对相关标点作了适当调整,在此基础上作了标点。标点后能够更准确领会原文意思,进一步领略“原著的修辞之美”,领会刘勰的历史观。

  • 标签: 《文心雕龙·原道》 释读 文本分析 情义深重 爰自《风》兴 再标点
  • 简介:“被”字式的应用在现代汉语中越发广泛,除了及物动词外,不及物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皆可进入该式,形成错配式。几类式因家族相似性形成“被”字式范畴,认知语法和式语法的互动分析为该式范畴成员的可接受性提供了概念上的理据。

  • 标签: “被”字构式 认知语法 构式语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V起来”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复杂的多种用法,这是由“起来”自身语义、所处式和作用层面等三个方面的不同造成的。趋向义“起来”可以用在事件式、处置式和遭受式,直接作用在动词上随动词一起进入式;体貌义“起来”只能用在事件式,作用在句子上,是句子成型后另加的时态算子;方式义“起来”用在描写式,不是后来加入式的具体成分,而是式自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生义“起来”使用在判断式,也是式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标签: “V起来” “起来” 构式 意象图式
  • 简介:基于式研究范式的基本观念,文章首先系统考察了变零式(包括增零式和减零式)的生成机制及其语义增殖现象,并刻画了变零式及其子式的层级关系。接着以此为例来讨论修辞式的增殖效应及与此相关的若干问题:增殖效应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基础,增殖效应对式生成机制的路径依赖,修辞式的网络系统和创新层级,修辞式增殖效应分析的方法论原则。以及从式的增值效应角度重新审视修辞效果的式属性。文章还论及了修辞式的语言共性问题。

  • 标签: 修辞构式变零(增零和减零)增殖效应 网络层级 修辞效果 修辞类型学
  • 简介: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陕西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合理利用“一带一路”这一历史机遇,加快陕西各个行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提高旅游文本翻译质量,改善旅游文本翻译的不足。本文试图从赖斯的文本类型出发来研究旅游文本的翻译问题,借此说明文本类型对我们实际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旅游文本 文本类型 汉英翻译
  • 简介:式是形与义功能的配对。一个式就是一个完整的认知图式,即一个完型。人类认知中的递归性产生于长时记忆中的式累积与组合。语言学习必须是一个一个式的习得,是语音、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的有机结合。式语法理论及式的研究成果无疑会给语言教学带来有益的启示。

  • 标签: 构式语法 构式 语言习得 启示
  • 简介:文本和它的读者处于互动的关系中:文本尽力使读者与自身一致,迫使读者使用它的符号系统;读者也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可以说文本包含了它自身理想的读者形象,而读者也有自身理想的文本。有一个关于著名的数学家切比雪夫(P.L.Chebyshev)的故事:当他就剪裁布料的数学问题举行讲座时,一群观众不期而至;他们中有裁缝、服装商人和时髦的年轻女性。但是。数学家的开场白就把他们送走了。他说:“为简单起见,让我们假设人的身体是球状的。”只有对此话不以为怪的数学家们留下来继续听讲。文本选择了它自身的读者,创造了与自己形象一致或相似的读者。

  • 标签: 文本选择 读者 运动过程 作者 数学家 符号系统
  • 简介:否定性警告式“有X好VP(的)”由常量“有”、变量“X”“好VP”,以及可选项“的”构成,存在三个平行式,且与“叫/让X好VP”“有什么好VP的”和紧缩复句“有X好VP”形近或形同。该式的构件X只接纳人称代词,听说互动影响式对代词的选择以及式出现的频次。“有X好VP(的)”出现于非现实语境中,其式义为否定性主观推断,语用上主要表示警告。式“有X好VP(的)”源于“焉有……”“岂有……”“哪有……”类反问式,是原有式脱落掉反问标记,完成基本义的语境吸收和式的意义演化,从而形成的新形式和意义配对。新式单个式成分的意义与整个式意义之间的不匹配最终导致其发生式化。

  • 标签: “有X好VP(的)” 否定性警告构式 构式化 重新分析
  • 简介:黄金贵先生认为“望洋”是“表示眼目的一种长相、病相”,即医籍中所谓的“戴眼”。“望洋”原作“望阳”,本指“望着高处”,与“仰视”同义。因为人们不知道“阳”是“高”的意思,牵强附会地把“阳”改成“洋”或者“羊”,于是就成了一个使人迷惑的词了。

  • 标签: 望洋 望阳 仰视
  • 简介:<正>上海辞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实用解字组词词典》(以下简称为《词典》和前几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常用构词字典》(以下简称为《字典》,是两本有着鲜明特色的新颖实用的汉语语文词典。我们不仅应该和可以从上述两本(组)词辞典中的成功之处学到很多编纂经验,而且应该和可以从它们尚未做到或做好

  • 标签: 语文词典 词语 语文辞典 义项 字义 中国人民
  • 简介:语言学研究成果表明,语法式有其自身的语用及结构意义,是语言得以创新的基础,也是人们理解创新性语言表达的源泉。本文的研究表明,语法式还可以在特殊语境下临时改变构式中某一词项的意义、词性或语法功能,产生绝无仅有的语言表达,而且还能确保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如果说特殊语境下的语言创新成为可能,这充分表明语法式在语言运用上的起着极其关键性的作用,甚至具有基因性质的作用。

  • 标签: 语法构式 创新表达 特殊语境 动补结构 基因
  • 简介:“A就A在P”是一个在现代汉语中经常出现的式,但并不是所有以“A就A在P”形式出现的格式都能叫做“式”。文章分析该式的式义,能够出现在式中的A和P的句法形式,以及式的传信功能,认为它是一个主观性极强的双强调式。

  • 标签: 构式 构式义 主观性 传信
  • 简介:Goldberg(1995,2006)认为双及物式表达XintendstocauseYtoreceiveZbyV-ing,但是,抽象名词不涉及物品归属的转移,英语中的“负给予”动词和汉语中大量存在的表达“取得”义的双及物句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相反,把双及物式的意义确定为“损益关系”的表达,一方的“损”对应另一方的“益”,一方的“益”对应另一方的“损”,就能对所有的双及物句进行统一的无差别的分析,使双及物式在理论上更具有连贯性。对二价动词的语义和结构压制,以及对英汉语际差异的分析,都证明了认定双向损益关系作为式意义的合理性。

  • 标签: 双及物构式 构式语法 Goldberg
  • 简介:文章主要基于式语法的原理,在考察汉语式"A死我了"和"把我A死了"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提炼两种式的式义,分析它们和相关式的承继关系。文章还讨论了句式和式的区分以及句式研究和式研究对变换分析的不同认识。文章认为在语法研究中,应明确式研究和句式研究在理念和方法的差异,遵循各自的内在逻辑和方法论原则,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 标签: “A死我了” “把我A死了” 构式 承继 句式 变换
  • 简介:《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入选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其中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师用书》)关于《我的叔叔于勒》的解读引用了如下四种观点:观点一张志公:莫泊桑的作品有的写小市民、小职员、小商人等等,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种种遭遇之中,从他们的言谈行为、心理变化之中,自然而又深刻地写出资本主义社会种种黑暗、污浊的阴影;虚伪、贪鄙、欺诈、冷酷、糜烂。有的写到农民、预付等等,流露出对劳动人民一定程度的同情和赞扬。《我的叔叔于勒》就属于前一类作品。更多还原

  • 标签: 解读文本 于勒 初中语文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 莫泊桑 人教版
  • 简介:台湾作家王鼎钧的《那树》是一篇优秀的散文,给人一种感动和温暖。本文从充沛坚忍的生命之力、渴望回归故土的愿望、抚慰历经苦难的中国这三个角度出发对这篇文章进行文本解读,期以对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王鼎钧 《那树》 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