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语料库的方式分析“廿”和“卅”的使用情况。在大陆,以20世纪50年代初为界,前后个时期“廿”和“卅”的用法有明显区别。主要表现为:使用频率由高到低,表数字的功能日趋淡化,指称对象愈来愈单一。在台湾,这个字的用法基本上保持了1950年之前在大陆使用的特点,即可以较灵活地与其他数字汉字进行搭配,较自如地起到数字表达的作用。本文还探讨了“廿”“卅”的记数功能在台湾地区得到延续,而在大陆地区则明显萎缩并几乎消失殆尽的原因。

  • 标签: 海峡两岸 廿 使用
  • 简介:本文考察了翻译差异形成的历史原因,差异的一些表现。在此基础上,对时下一些解决翻译差异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人的观点是,翻译方面的差异虽然以翻译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其根源绝对不仅仅来源于翻译语言,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差异的结果。要解决翻译上的差异,一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二要正确看待翻译上的差异;三要有宽容的心态。

  • 标签: 翻译差异 两岸 对策
  • 简介:1991年8月29日至30日“海峡两岸汉字学术交流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海峡两岸语言文字工作者举行的第一次关于汉字学术问题的交流会。29日上午交流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开幕式。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舍长袁晓园致开幕词,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教授,中国人民对外友协陈昊苏副会长,文字统合台北学界考察团团长周志文教授在会上讲了话,台北考察团总干事李寿林教授代表胡秋原先生向大会致词。周志文团长代表台湾学人赠给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的纪念牌上写着:“同文同德,同语同心”;赠给北京语言学会的纪念牌上写的

  • 标签: 海峡两岸 学术交流 语言学会 袁晓园 钱伟长 舍长
  • 简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南开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1月4至7日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来自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及新加坡四地、华语五区的38位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周荐教授主持开幕式,李宇明教授、董琨教授、郑锦全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讲话。大会为四地的学者们提供了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的学术平台,也为四地学者携手共推华语提供了一个相当良好的契机。据悉,第二届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研讨会将山澳门大学承办。作为阶段性成果,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将由商务印书馆结集出版。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现代汉语 海峡两岸 首届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两岸四地
  • 简介:由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主办、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承办的“2011年海峡两岸‘文献与方言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8月23日至26日在天府之都的西南交通大学举行。此次会议适逢中国训诂学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这是对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的最好纪念。此次会议的议题是“文献与方言研究”,而《方言》作者扬雄正是蜀人,使此次会议更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方言研究 海峡两岸 文献 西南交通大学 成都
  • 简介:2010年12月6日-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南开大学、广州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大学召开,来自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四地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4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广州,以海峡两岸的语言协调为主题,围绕中华文化与海峡两岸的语言生活、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海峡两岸 现代汉语 中国社会科学院 语言研究所 广州大学
  • 简介:4月8日至9日,由南昌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和台湾辅仁大学协办、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承办的“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先秦汉学术研讨会暨先秦学术与当代人文精神建构高峰论坛”在南昌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山西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南昌大学以及台湾辅仁大学、东吴大学等单位一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

  • 标签: 海外 华文教育 文化交流 汉语教学
  • 简介:<正>著名修辞学家、文艺理论家、台湾空中大学教授沈谦博士6月9日至11日应复旦大学之邀来复旦大学作为期三天的学术交流。沈谦教授此次在复旦大学的学术交流共有项内容,一是主持中文系95届现代汉语修辞学专业博士生赵毅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二是为中文系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其他各系的学生作了一场题为《说话的艺术》的学术讲演。台湾学者受邀参加内地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会,目前还比较少。此次沈谦教授受邀来复旦大学主持复旦大

  • 标签: 沈谦 复旦大学 学术交流 修辞学研究 海峡两岸 教授
  • 简介:2010年12月6~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南开大学、广州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大学召开,来自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四地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以海峡两岸的语言协调为主题,围绕中华文化与海峡两岸的语言生活、普通话/国语推广运动与海峡两岸语文政策研究、海峡两岸汉语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协作等基本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 标签: 海峡两岸 学术研讨会 广州大学 现代汉语 中国社会科学院 语言研究所
  • 简介:为落实马英九2008年文化政策白皮书“合编中华大辞典”之构想,中华文化总会特邀集数百位学者专家,合力编纂《中华语文大辞典》,历经六年努力,终于完成常用字13,004字、复音词和固定短语88,728条,合计10万1,732条词条,总计千万余字,并在此时出版。

  • 标签: 海外 华文教育 文化交流 汉语教学
  • 简介:四地的现代汉语中,有标记被动句“获”字句还在使用,特别是在台港澳地区,这一形式比较多见。这是一种古已有之的形式,有相当突出的古雅色彩,它的表义倾向是[+如意、期望]与[+中性、期望],与同类的“遭”字句分工明确,而与“被”字句则多有交叉。“获”字句的结构类型少于“被”字句和“遭”字句,在大陆与台港澳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与融合表现。

  • 标签: 两岸四地 被动句 “获”字句
  • 简介:海峡两岸共同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为消除分歧,深化语言文化的交流,需要解决好共同语词汇系统中的差异词,使之达到"化异为通"进而"化异为同"的目的。一是厘清差异词的情况,二是合作编纂语文词典。一本好的语文词典是民众交流的得力工具。语词差异既是交流的障碍,也是民族语言中的财富。随着交流的深入,词语的差异逐渐被融合,从而丰富了民族共同语的词汇系统。

  • 标签: 两岸共同语 词典编纂 差异词 融合 化异为同
  • 简介:2011年8月16~17日,“首届华文教师论坛”在暨南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暨南大学、台湾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共同主办,并得到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大力关心和支持,国务院侨办赵阳副主任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

  • 标签: 暨南大学 教师论坛 华文 两岸 中国国务院 教育学会
  • 简介:本文的华语指大陆晋通话和台湾国语,它们在语用标记方面的差异尚未得到学界深入的比较研究,其中尤其是语气标记的差异更未得到应有的挖掘。语气标记诸多差异表现在:第一。从宏观层面上来说,普通话、台湾国语有着各自的语气标记系统,它们在灵活性、泛用性、语篇功能、位置等方面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第二,从微观使用风格来说,台湾国语里“啦、的啦、喔、耶”颇具特色,是台湾腔的代表,尤其是“喔、耶”更给人以流行的、亲呢的意味,甚至到了无“喔”不成话,无“啦”、无“耶”不成剧(电视剧)的程度;普通话里“呀”自成特色;“是吧、好吧、对吧”等标记用法也非常丰富,而台湾国语则无此用法。第三.从情感倾向来看。台湾国语里“啦、的啦、喔、耶”等标记体现更多的礼貌低值,因此显得亲昵、密切。语气标记的诸多差异可以从语言环境、语言接触、语言政策等方面进行解释。

  • 标签: 两岸华语 语气标记 台湾国语 普通话
  • 简介:华语在口语语法方面的差异尚未得到学界深入的比较研究,其中指示标记的差异较为突出。台湾国语对话体里“那”比“这”大,这主要是由于对话语体的性质、新信息、话题跳跃与弱社会化程度有利于“那”出现。后置性指示标记“这样子”在台湾国语对话体里颇具特色,男女老少皆用,给人以流行、亲昵的意味。

  • 标签: “这” “那” “这样子” 两岸华语 台湾国语 普通话
  • 简介:各位专家,各位朋友:今天台湾同胞,台北的语文学界的名流,不辞辛苦,冒着暑热,飞过海峡来到北京和我们大家欢聚一堂,共同作学术交流讨论,这是一件十分值得欣庆的大事。我在此代表汉字学术交流会筹备会向各位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 标签: 学术交流 海峡两岸 交流讨论 人说 繁简 安子介
  • 简介:大陆近年诞生了大量网络用语,“给力”、“萌”、“剩女”等潮语,随着网络进入台湾和港澳,当地网民一不小心就会脱口而出;而台湾的“机车”、“白目”、“愿景”,香港的“山寨”、“港女”等词,大陆人也常常在用。

  • 标签: 海外 华文教育 文化交流 汉语教学
  • 简介:国务院台办发言人安峰山4月27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应询介绍了合编《中华语文大辞典》的出版进展。辞典台湾版已于日前正式出版,大陆版的电子版将于今年7月发布,纸质版将于2018年出版发行。

  • 标签: 海外 华文教育 文化交流 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