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陇中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最早的剪纸出现在南北朝,集装饰、巫术和祭祀功能于一体。祭祀剪纸主要用刀、凿制作,大部分装饰剪纸和巫术剪纸用剪刀剪成。陇中剪纸的特征是野,线条粗犷,风格朴拙;饱含着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等原始文化意味,并集中展现人类生活;惯用明喻、隐喻、提喻、转喻、象征、类比、谐音、夸张等修辞手法。

  • 标签: 剪纸 祭祀 巫术 装饰 修辞 功能
  • 简介:现代汉语中使用越来越频繁的"一+量+形"结构虽采用"数+量+形"结构的形式而与一般的"数+量+形"结构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一+量"并不是对"形"进行计量,而重在对"形"进行形象的描写和意象的勾勒,使其实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它的性质已跨出数量构式的范畴,"一+量+形"构式是在数量构式"数(任意)+量+形(可分析性)"的基础上,随着"量"被主体认知衡量时其主观性的增强,最终为了满足说话人特定的修辞意图——增强语言描绘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定型化、构式化的。其得以构式化的关键前提——"一+量"从表客观分析计量到表主观整体限定最终虚化为"感知强化标记",从自由形式转变为黏着形式,从客观意义转变为主观意义,也是出于语言描绘形象和提高想象表象生动度的需要。可见,语言描绘形象的功能正是促成语言中某些语法结构、语法范畴得以形成的关键修辞动因。当然,这一修辞动因的实现也有着坚实的语义基础。

  • 标签: “一+量+形”构式 分析量 整体量 感知强化标记 生动度
  • 简介:《诗经》时代,主要是使用单音词的时代。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反映社会生活的词汇也日益增多。单音词不够用了,就渐渐产生了复合词。后世所用的不少双音词都是从《诗经》时代的复合词渐趋凝固发展而来的。《诗经》修辞同义词,大多为单音节的,经过发展演变,有不少修辞同义词由单音节的变为双音节的同义并列复合词,其发展演变有一定的规律。

  • 标签: 并列复合词 《诗经》 同义词 修辞 社会生活 发展演变
  • 简介:本文由副文本目录的变迁系统梳理了20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修辞构筑的嬗变历程,指出贯穿其中的主线为革命性导向与文学性导向的此消彼长。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现当代文学史构筑中的修辞策略,具体包括三种布局策略(收官式、主体式与开端式)、两种阐述策略(主观论证型与客观记述型)及五种视点策略(作家视点、事件视点、文体视点、地域视点与时段视点)。指出文学史修辞构筑中尚缺乏语言学视角,由此探索20世纪中国文学史另一种叙事的可能。

  • 标签: 新言语行为理论 副文本 文学史 修辞构筑 修辞策略
  • 简介:为了考查学生在阅读英语文本之后进行表达的综合能力,高考中出现了阅读表达这一新题型。我们分析发现,这一题型的能力要求主要是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对于信息的逻辑分析能力,而有些学生由于逻辑分析能力不足,在阅读之后不能恰当地回答相应问题,本文结合学生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操作性建议。

  • 标签: 阅读表达能力 阅读表达试题
  • 简介:对译、增译、减译、转译、换译、分译、合译是一套完整的全译方法体系,但至今未有从语义学视角对其科学性进行理论论证。本文借助语义配价与句法题元、语里与语表的关系阐释全译方法,使全译方法体系更完善,更有利于全译方法论的建构。全译七法是针对语里、语表的不同对应关系而采用的翻译方法,"表里合一"是全译追求的终极目标。对译、增译与减译、转译与换译、分译与合译的深层语义原因在于,原文和译文中谓词的语义配价和句法题元处于对应、显隐、转变、重组关系。

  • 标签: 全译方法 语里 语表 语义配价 句法题元1
  •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方案。首先,从工程管理体系、规范标准制定、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介绍工程实施策略;其次,从已有语言资源汇聚、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技术等角度阐述工程实施方法上的创新点。

  • 标签: 语言资源 语言保护 实施方案
  • 简介:近年来,军事院校的公文写作教学,在贴近部队需求和学员需要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改观。但不可否认,由于我们在观念上,仍然把写作教学看作是一种写作技能的培养,在方法上存在着以教员为主导的单向知识传授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写作教学低效的现状。在军校开展任职教育的今天,公文写作教学必须从更新教学理念人手,拓展教学视野,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都有一个根本性的突破,以培养出适合部队需要的高素质的写作人才。

  • 标签: 公文写作教学 教学创新 军事院校 写作技能 知识传授 任职教育
  • 简介:"翻译语"与汉语语境中拿一个现成的汉语词来解释和翻译外语的"译词"不同,它是用创制的新词来解释性地翻译外语相应的词,并最终使其融入译入语系统中。柳父章是现代"翻译语"研究的第一人,他从历史文化语义学的角度,从个别词语切入,通过考查"翻译语"的演变来梳理日本翻译思想的形成过程,并认为"翻译语"具有"宝匣效应",是健康语言的征候,而此前翻译界则普遍认为随意使用"翻译语"的现象是语言上的一种病态。柳父章还注意到"翻译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翻译文体"的语体和风格,而翻译文体的这些特性又直接推进了日语文体、风格的现代化。这些观点在翻译史及翻译理论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并在方法论上启发和影响了我国的一批学者。

  • 标签: 柳父章 翻译语 宝匣效应 历史文化语义学 翻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