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形成"虚荒诞幻"的李贺诗风的原因是复杂的.社会的黑暗、文坛上追求险怪的风气、家庭的困顿与母亲的溺爱,以及自身孱弱的体质和病态的人格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李贺,影响了虚荒诞幻的李贺诗风.

  • 标签: 李贺 诗风
  • 简介:《周易》对魏晋诗风演变产生至少四方面的影响:《周易》修养论为魏晋诗人出处进退提供了基本准则,促使其形成或刚健进取、或默守柔退等多元人格;《周易》划分象的类别及观物取象的方法,促进了魏晋诗歌的意象建构,也使之呈现出品类丰富、崇尚写实的面貌;《周易》情辞论为魏晋诗人继承发展的同时,又与儒家诗言志、情物交感论有机结合,使魏晋诗歌具有深厚的情蕴内涵;《周易》文学化进程在魏晋时期加剧,魏晋诗歌在以《易》为典的基础上,体现出冲迈、清丽、玄远、睿智等审美特征。

  • 标签: 《周易》 魏晋 修养论 修辞论
  • 简介:以秦观诗歌风格为切入点,结合其生平、情感的变化进行诗风的剖析,并对其诗歌进行了分期:前期多清新婉丽,后期则多沉郁古朴。

  • 标签: 秦观 诗风 分期
  • 简介:<正>杜甫诗歌的题材是相当广泛的.宋人编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将一千多首诗分为七十九门,就是证明,但若就杜诗的思想内容说,重要的还是其中反映天宝——大历年间的时事政治诗(据我粗略统计,约有三百首).在这类诗中,又以反映农民的生活、情绪的诗最重要.因为,农民是封建社会的主体,因而农民问题就成为封建社会里的人们政治倾向的试金石.封建时代的任何诗人.都直接或间接地以其对农民的态度自己表露他的诗作的民主性的有、无、多、少,从而表明它在文学史的天平上的轻重.对农民的态度,不是简单地指对农民的重视或轻视,而是复杂地牵连到对封建皇帝的态度,对封建王朝的官吏的态度,对剥削生活的态度,乃至对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等的态度,一句话,牵连到一个人的世界观.

  • 标签: 杜甫诗歌 富裕农民 世界观 现实主义 封建社会 态度
  • 简介: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风格的最主要特点,诗人善于寻找与诗的内容吻合的艺术形式,将情感表达得缠绵悱恻,人格与诗格统一,沉郁中见风骨,顿挫里显精神。

  • 标签: 杜诗 风格 形式
  • 简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唐诗嬗变发展的研究,可以说已经非常深入,硕果累累。但相对而言,对晚唐诗歌的研究,却是个薄弱环节,尚有许多问题需要发掘和考论。赵荣蔚博士的《晚唐士风与诗风》,正好弥补了前人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 标签: 晚唐诗歌 诗风 士风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嬗变
  • 简介:陶诗鲜明个人风格的获得,景物描写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诗中经常出现的青松、芳菊、孤云、飞鸟等寄托了诗人孤独的情怀和孤高的人格追求.陶诗的景物描写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与他注重对于比兴、寄托等传统艺术手法的继承、发扬密不可分.陶渊明对于平凡而常见的田园风物的审美,在中国美学史上是有开创意义的.

  • 标签: 陶诗 风格 景物 描写
  • 简介:摘要:陈子昂的生平经历决定了他诗歌的昂扬情调,即便遭遇困顿挫折,在不同的时间境遇之下,也转为愤激慷慨之音,他的诗歌主张深远的影响了唐诗,对唐诗的后世走向起到了骨架的作用

  • 标签: 陈子昂 诗歌创新  比兴言志  风骨
  • 简介:明人对柳宗元诗歌风格的体认和阐释在前代所论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胡应麟"清峭"说、陆时雍"哀怨"说及许学夷"沉郁"说的提出,突破了宋元以来围绕陶、韦、柳展开的既定论域、论见,开掘出柳诗多元的审美特征。其二,明人对韦、柳诗风异同的辨析也趋向深入。胡应麟视韦、柳为清远诗风的代表,但更侧重柳、韦诗风的清峭与闲淡之别;许学夷认为韦、柳诗虽同具萧散冲淡的风格,但又有沉郁与无声色臭味之分;二人作诗均"由工入微",又有工炼与自然之异。明人对柳诗风格的阐发不乏创新之功,对清代柳诗接受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 标签: 柳宗元 清峭 哀怨 沉郁 闲淡
  • 简介:帘、幕、帷等是我国古代生活中重要的日常用品,也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审美意象。它们以较高的频率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出现,是构成他诗歌中的“隔”与“幻”境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李商隐形成“深邃遥邈”诗风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帘幕意象 李商隐诗歌 隔境 幻境 诗风
  • 简介:张问陶是古代巴蜀最后一个大诗人,但昔人多把他看作袁枚的信徒。其实张问陶的诗歌题材较广,取径较宽,既有空灵清新抒写性灵之作,又关心时务,讽谕时事,充满豪气骨气壮气大气,风格空灵飘逸沉郁。张问陶与袁枚二人所处的时代有异,个性不同,出身不同,经历游历不同,所以其诗歌风格也有所不同。

  • 标签: 张问陶 袁枚 诗风 异同
  • 简介:〔摘要〕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在历史上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其诗歌在创作上达到了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最高水平。他是中国诗歌史上集大成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总体应该是沉郁顿挫。

  • 标签: 〔〕诗人杜甫沉郁顿挫诗歌 风格
  • 简介:翁方纲作为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学者、诗人,其诗学思想由唐入宋,并进而发展成“肌理说”。本文通过探究翁方纲早年的文化活动,来了解这种诗学思想转变的原因。

  • 标签: 翁方纲 钱载 诗风转变
  • 简介:陈子昂思想体系复杂,融"道、墨、儒、纵横、阴阳"于一体,在唐前及唐初诗风绮艳浮靡的背景下对诗歌进行了革新,提出了"风骨"、"兴寄"的诗歌理论和"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对唐初诗风的变革及其后时期诗歌的健康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标签: 陈子昂 诗风革新 影响
  • 简介: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 标签: 语感情感美感
  • 简介:前人论及岑参诗的风格特征,或谓其“悲壮”“豪伟”,如严羽曰:“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概。”(《沧浪诗话·诗体》)陆游云:“公诗信豪伟,笔力追李、杜。”(《夜读岑嘉州诗集》)或谓其清切、孤秀,如杜确云:“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迥拔孤秀,出于常情。……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

  • 标签: 岑参 沧浪诗话 岑嘉州 严羽 何逊 豪伟
  • 简介:摘要:历时近八年的安史之乱(755—763),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大内乱不仅使唐朝政治经济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使得以李白的积极昂扬诗风为代表的盛唐诗人群体的命运心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促使李白晚年诗歌风格发生了变化。在唐代诗人群体中,李白尤其崇尚道术。道教的思想使他的人和诗都带着浪漫洒脱,恣意不羁的特点。魏晋风度一直是他的人格潜影。安史之乱前后李白的诗歌创作思想内容与前期较为不同。安史之乱前李白的诗歌思接天外,浪漫洒脱,可以把人生境界表现得雄浑旷远,后期转为沉重的落魄感与漂泊感,逐步转向描写现实民生,沉重深厚。

  • 标签: 安史之乱 李白 诗风变化
  • 简介:在我国古代诗论中,“以形象喻诗风”是一大特点,从我国的构字特征、“象”式思维的传统和重感悟的儒释道文化特点这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加以分析和探讨.

  • 标签: 诗风 象形文字 “象”式思维 儒释道 感悟
  • 简介:唐代涉及巫山题材的诗人之多和范围之广,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罕见的。一些诗坛巨擘也把他们的目光投向巫山,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李白、杜甫、李商隐,他们分别代表着唐代巫山诗歌发展各个阶段的最高成就。李白从巫山文学的发源地走出,杜甫和李商隐溯源而入,都在巫山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他们的巫山诗歌的在巫山文化长廊里熠熠生辉,同时还折射出唐代的国运变化对巫山诗风的影响。

  • 标签: 唐代国运 巫山诗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