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认知诗学是20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诗学流派,是西方诗学的新生儿。在西方诗学两千余年的发展历史中潜藏着一条逐步深化的世俗化的线索,本文探讨认知诗学西方诗学的承继关系,认为认知诗学的兴起进一步推进了西方诗学的世俗化趋势。

  • 标签: 西方诗学 认知诗学 世俗化
  • 简介:目前,中国的比较诗学研究仍然止步在中西两点一线的平衡线上进行学术探索,从文学文化的各个领域内建构"中西中心主义"学术研究范式的成规式论述,虽然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是这种执著于跨越性的"中西"比较文学研究范式凝固了我们的思维。从长远来看,这难以在比较诗学领域内取得突

  • 标签: 西方诗学 梵语诗学 话语建构 文学研究范式 解读 场域
  • 简介:【摘要】卡西尔的符号诗学是以他的符号形式哲学及其“人是符号的动物”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它对于西方哲学和美学既是一个划时代的成果,也是西方哲学和美学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人是符号的动物”这一结论是“回到康德”而又“超越康德”的一个成就。其次,“人是符号的动物”这一结论是坚持和发展西方人文科学传统的必然结晶。再次,“人是符号的动物”这一结论是反思和批判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和美学而转向现代关系性和功能性哲学和美学的一个成果。这样就使得符号诗学的文学思想回归到人文科学的本位,促进了德国和西方文学思想走向现代。但是,由于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根本上忽视了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相统一的、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因此仍然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著者文摘]

  • 标签: 动物符号 符号动物 符号诗学
  • 简介:文章运用比较诗学的方法,对郭沫若早期诗学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论和柏格森生命美学的影响/接受关系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郭沫若早期对这两种思潮的接受都不是照单全收的,由于时代(现实)与文化传统的制约,再加上西方不同思潮的交叉影响,这两种思潮在郭沫若那里均已发生了这样那样的改变,这种改变隐含了诗学建构的某些规律性现象.文章以郭沫若早期对上述两种思潮的接受为个案,探讨的其实是一种新型诗学何以建构的问题.

  • 标签: 郭沫若早期诗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论 柏格森生命美学 比较诗学 诗学建构
  • 简介:反讽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法,也是一种处世的态度与技巧,它根植于人类心理的合理化作用。反讽是"清醒的疯狂",它表明人类个体存在着一种永恒的两重性,即同是自己又是别人。反讽通过自我否定而见出世界的荒谬,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对自我的肯定。该文通过对陶渊明诗文的分析,揭示了陶隐密的内心世界,认为反讽是陶应对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使他获得了某种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从而超越了他的时代和他的同代人。

  • 标签: 反讽 陶渊明 合理化作用 清醒的疯狂
  • 简介:西方唯美主义批评与传统文化、传统美学之间存在着背离,但也存在着承接与遵循。这种承接与遵循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美学中即已包含有唯美主义因素;二是唯美主义批评在基本的理论生成逻辑上吸收利用了传统文化的二元结构模式;三是传统文化的整一、道等观念直接触动了唯美主义批评对于自然及现实生活的态度和看法。

  • 标签: 唯美主义 二元观念 一元意识 世俗化 现代性
  • 简介:《魔鬼家书》是英国著名学者C·S·路易斯的一部重要作品,以31封幻想出来的书信构成,书信由一个高级魔鬼私酷鬼写给自己的侄子瘟木鬼,主要揭露了人性的弱点和信仰误区。路易斯是反讽大家,善于把反讽修辞和叙事结合起来。《魔鬼家书》中反讽叙事的特征尤为明显,反讽语言巧妙而又有技巧性。本文主要从叙事、言语反讽和情境反讽三个角度分析《魔鬼家书》中路易斯反讽叙事的技巧,并从美学意义上揭示由反讽带来的叙事张力和价值评判。

  • 标签: C·S·路易斯 《魔鬼家书》 反讽叙事 反讽美学
  • 简介:语言学从反讽的类型与功能出发,挖掘和总结反讽的基本内涵。在追溯其形成的条件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浪漫主义反讽之前的反讽如何从修辞的角度扩展到了文学的领域,继而开启了反讽的新时代。

  • 标签: 反讽 修辞 文学
  • 简介:比较文学领域的泰斗叶维廉先生的《中国诗学》,无论在大陆还是在海外.都已成为普及性的经典读本。本书在1992年三联版《中国诗学》基础上进行了增订,新收入了叶维廉先生的序言、三篇最新诗论文章。叶维廉对中国道家美学、古典涛学、比较文学、中西比较诗学的贡献至今无人能企及。他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评论,也是分析入微.发人深思.极富创意。

  • 标签: 《中国诗学》 中国现代诗歌 叶维廉 文学领域 道家美学 比较文学
  • 简介:诗学》是欧洲文艺理论史上最早的著作,也是第一部系统地论述文艺的本质及创作规律的著作。它是亚里斯多德大约在公元前三百三十五年在雅典吕刻翁学院讲孚期间的讲稿。亚里斯多德死后,他的再传弟子的后人,

  • 标签: 《诗学》 再传弟子 理论史 现实生活 创作规律 实体学说
  • 简介:本文基于DanSperber和DeirdreWilson的关联理论以及E.A.Gutt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并以张玲和张杨合译的《傲慢与偏见》一书中的反讽话语翻译为个案来分析,试图从关联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反讽话语的翻译,旨在实现反讽话语的对等翻译。

  • 标签: 关联 关联翻译理论 反讽
  • 简介:起源于拉丁美洲的魔幻文学流派在世界文坛上掀起了一股强劲的魔幻旋风,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更是获得了骄人的销售成绩。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从诗学的角度解构《哈利.波特》,魔幻文学作品叙事文本的不稳定、不确定、非连续、无序、断裂和突变的叙事特点,充满喧嚣、动荡、怪异、魔幻、神奇、灵异的意象结构一览无余,它打破了精英主义文化视域下对文学审美观的话语霸权,在当今这个普遍缺乏想象力的功利社会中,西方魔幻文学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一场娱乐盛典,体现了诗学美本性的回归。

  • 标签: 魔幻文学 诗学 解构
  • 简介:反讽一直是垮学科研究的课题之一,而情景反讽作为反讽的一个重要类型,人们对它的认知研究却较少,本文结合文学作品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对情景反讽进行分类,并介绍了情景反讽的语用特征.

  • 标签: 情景反讽 类别 语用特征
  • 简介:南宋词人姜夔的词风往往被概括为巧锤炼见长,而王国维却认为姜“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等特点,因其高雅的意境和对字句的精夔的词“终隔一层”.指的是姜夔词有时也难免给人以朦胧、抽象之感。借用20世纪初期英美新批评学派的诗歌研究方法,对姜夔的几首词进行“细读”(closereading)分析,将新批评“含混”和“反讽”两个概念引入,可为理解姜夔词之“隔”感提供一个新颖的理解思路。

  • 标签: 姜夔 新批评 含混 反讽 比较文学
  • 简介:反讽作为文艺学最古老的概念之一,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伟大遗产,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显著表征.赵本山的喜剧小品多以反讽的策略来实现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嘲讽.它的喜剧色彩和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背后深刻的反讽意蕴.在他的小品中,反讽已成为一道诙谐炫目的风景线.

  • 标签: 反讽 赵本山 小品
  • 简介:现代作家鲁迅的小说,由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倍受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本文从西方叙事学中反讽艺术的角度,深入探讨了鲁迅小说文本中言语反讽、结构反讽的价值,以及由此体现出的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

  • 标签: 鲁迅小说 言语反讽 结构反讽
  • 简介:王朔小说的语言以反讽叙述为基调。通过运用“新京味”使其反讽具有世俗文化气息;通过“痞子说官话”式的置换语境形式使其反讽同人文、历史、政治相联系;通过譬喻,幽默化,调侃式等手段使反讽具有趣味性。这种语言吸引了许多读者,同时令一定群体的读者对王朔小说产生排斥心理。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王朔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人物,在小说走向通俗化探索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 标签: 王朔 小说语言 反讽 读者接受 通俗化
  • 简介:反讽是小说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段,旨在通过文本外在形式或内容的冲突,彰显社会、历史、人生的悖谬与矛盾。杨争光小说以其在形象塑造、语言组织、情节安排、态度情感等方面展现出的悖谬与矛盾而具有反讽特质。文章整理出杨争光小说的反讽脉络,并结合其具体小说作品,力图分层次、多角度、有重点地探究其小说文本的反讽艺术特色,并以此探析杨争光小说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

  • 标签: 杨争光 反讽 修辞学反讽 叙事学反讽 总体反讽
  • 简介:摘要:《格列佛游记》是英国杰出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代表作之一。在该著作中,斯威夫特运用反讽手法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归纳法来解读《格列佛游记》,希望对其艺术特色有更深入的理解,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 标签: 乔纳森·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 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