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而根据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制作的下肢矫形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步行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现对下肢矫形对脑卒中康复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脑卒中 下肢矫形器 运动生物力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融入先进技术和理念的产品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为有需求人群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其中,假肢与矫形更是进入到很多残疾人士的生活当中。而《假肢与矫形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已经被设置在了康复治疗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的课程之中,为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的康复专业人才提供了契机。

  • 标签: 高科技产品 假肢与矫形器 康复治疗学
  • 简介:摘要硬膜外麻醉是椎管内分娩镇痛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常以体表可触及的骨性标志和脊柱解剖学结构为定位依据,但在某些合并肥胖症或严重的脊柱侧弯畸形患者中,难以触及的骨性标志和异常解剖学结构使得传统的定位方法失效,此时盲目地放置硬膜外导管可能困难并且不安全。本文报道1例脊柱侧弯矫形术后产妇在超声引导下行硬膜外分娩镇痛,运用超声辅助定位穿刺椎间隙,减少了硬膜外腔插入尝试的次数,改善了分娩镇痛的质量,提高了产妇的满意度,可为脊柱侧弯术后产妇实施椎管内分娩镇痛提供良好的指导价值。

  • 标签: 脊柱侧弯畸形 硬膜外麻醉 分娩镇痛
  • 简介:摘要目前,脊柱外科学界已普遍认同脊柱矫形手术是严重早发性脊柱侧凸(EOS)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疗策略,其中脊柱融合手术和生长棒技术是最常见的手术方案。EOS患者行脊柱矫形术前应予以全面的影像学检查、仔细的神经系统查体以及时发现可能伴发的椎管内异常。对于无进展性神经损害证据的EOS患者,在不预防性神经外科手术的情况下行生长棒植入和后续撑开手术并不明显增加患者医源性神经损害的风险。

  • 标签: 脊柱侧凸 早发性脊柱侧凸 椎管异常 矫形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后路矫形术(PSF)术中大量失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9年10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择期行全身麻醉下PSF的1 896例AIS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术中失血量分为大量失血组[估计失血量(EBL)/估计血容量(EBV)≥30%]和非大量失血组[EBL/EBV<30%]。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参数,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导致术中大量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1 896例行PSF的AIS患者中,男298例、女1 598例,年龄(14.5±1.7)岁,其中633例(33%)发生术中大量失血。与PSF术中大量失血相关的因素有:性别、术前体质指数(BMI)、术前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术前Cobb角、手术持续时间、固定融合节段数、置椎弓根螺钉数、术中是否行胸廓成形术、术中是否使用氨甲环酸、术中是否使用右美托咪定;其中独立危险因素有:手术时长≥4 h(OR=4.311,P<0.001)、融合节段数≥10个(OR=4.044,P<0.001)、术中行胸廓成形术(OR=2.174,P=0.019)、术前BMI≤18.1 kg/m2(OR=2.094,P<0.001)、术前PLT≤186.5×109/L(OR=1.480,P=0.009)、术前INR≥1(OR=1.531,P=0.003)和术前Cobb角≥53°(OR=1.306,P=0.036);而术中使用氨甲环酸(OR=0.770,P=0.047)和右美托咪定(OR=0.653,P=0.008)则是术中大量失血的保护性因素。此外,大量失血组在术后住院时间(P<0.001)、术后切口引流量(P<0.001)、术后异体血输血率(22.7% 比14.3%,P<0.001)、术后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率(90.3%比80.7%,P<0.001)和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次数(P=0.006)均高于非大量失血组。结论手术持续时间较长、融合节段数目较多、BMI较低、术前PLT较低、术前INR较大、术前Cobb角较大及术中行胸廓成形术均是AIS患者行PSF术中大量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使用氨甲环酸和右美托咪定可以降低术中大量失血的风险,术中大失血影响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术中大量失血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双阻板矫治加与不加磁力对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矫治疗程的影响,来试图证实磁力与肌力的协同作用.方法将临床收治处于生长发育期Ⅱ类工分类功能性下颌后缩患者18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9人,A组单纯用双阻板矫治矫治,B组在双阻板矫治的导斜面上安放适当规格的稀土永磁体,记录每例患者达到稳定的磨牙中性关系时所需要的时间.结果两组病例面型均获得明显改善,磨牙Ⅱ类关系纠正,咬合关系好,咬合稳定,A组平均疗程为9.6月,B组平均疗程为7.4月,B组比A组平均疗程缩短2.2月,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双阻板矫治所产生的功能矫形力与磁体产生的磁力能产生协同作用,明显缩短疗程.

  • 标签: 功能矫形力 磁力 协同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行后路截骨矫形内固术的围手术期出血情况并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6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纳入研究,所有患儿均行后路单节段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术前根据身高、体重计算患儿的总血容量。住院期间记录患儿围手术期显性失血,术后根据OSTHEO公式计算患儿隐性失血。将患儿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术前Cobb角、矢状面后凸角、矫正的Cobb角及后凸角、手术节段、置钉数量、手术时间、实验室检查等指标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探讨影响围手术期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患儿年龄(7.3±2.3)岁,手术时间(162±56)min,平均3个手术节段,手术矫正率78.4%。患儿围手术期失血总计(568±208)ml,占总体血容量的42.3%,其中显性失血(334±193)ml,隐性失血(234±199)ml,分别占总体失血量的58.8%和41.2%。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术前Cobb角、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数与围手术期出血量密切相关。术前Cobb角≥40°、手术范围≥4个节段、手术时间≥140 min的患儿出血量明显增加(均P<0.05)。性别、后凸角度、矫正的角度、置钉数量、术前血常规、凝血等指标与围手术期出血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围术期出血量多,其中隐性失血的比例较高;畸形严重、手术节段多、手术时间长的患儿发生大量失血的风险较高。

  • 标签: 脊柱侧凸 先天性脊柱侧弯 脊柱矫形 失血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术前顶椎区MRI脊髓形态分型的严重胸椎侧后凸畸形患者行三柱截骨矫形术的神经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胸椎侧后凸畸形患者共11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60例,年龄13.5岁(9.0~38.5岁)。测量的影像学参数包括顶椎区脊髓形态分型、主弯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7PL-CSVL)、最大后凸Cobb角(GK)、矢状面偏移(SVA)。利用Frankel分级分组并评估各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状态。结果112例患者术前顶椎区脊髓形态分型为Ⅰ型8例(7.1%)、Ⅱ型58例(51.8%)、Ⅲ型46例(41.1%)。所有患者的末次随访时间为(28.5±3.4)个月。与术前相比,3组患者术后主弯侧凸Cobb角、C7PL-CSVL、GK、SVA均有显著矫正,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即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无矫正丢失。3例术前脊髓形态为Ⅱ型的患者术后出现新发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均为D级;6例术前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术后出现新发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为C级1例、D级5例;3例术前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出现已有神经功能损害加重,Frankel分级均由术前的D级加重至C级。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术后新发神经损害或已有神经损害加重的发生率比Ⅱ型患者更高(19.6%比5.2%,P=0.037)。结论术前MRI脊髓形态分型与严重胸椎侧后凸畸形患者三柱截骨矫形神经并发症具有一定关联,术前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术后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

  • 标签: 截骨术 脊髓形态分型 脊柱畸形 神经并发症 三柱截骨 侧后凸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伴有B型和C型冠状面失平衡的退变性脊柱侧凸(DS)患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术后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7年8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行脊柱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术的伴有冠状面失平衡DS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主弯Cobb角、冠状面躯干偏移(CI)、腰椎前凸角(LL)、最大后凸角(GK)、矢状面平衡(SVA)。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填写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健康调查问卷简表(SF-36)。组间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共38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平均年龄(60±6)岁,平均随访(31±10)个月。其中B型24例,C型1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截骨方式、随访时间、术前CI、LL、GK、SVA等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B型组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44°±19°,术后降至19°±7°(t=8.496,P<0.001),末次随访时为19°±6°,未见明显矫正丢失(t=-0.657,P=0.518);C型组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43°±9°,术后降至21°±4°(t=13.537,P<0.001),末次随访时为21°±5°,亦未见明显矫正丢失(t=-0.186,P=0.856)。两组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冠状面躯干偏移均较术前显著下降,末次随访时维持良好。B型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平衡恢复优于C型组(t=-2.401、-2.659,均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SF-36量表的生理功能总分、心理功能总分、ODI和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均P<0.05)。结论伴B型和C型冠状面失衡的DS患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术后可获得满意疗效,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伴B型冠状面失平衡的DS患者术后冠状面平衡改善更好。

  • 标签: 退变性脊柱侧凸 冠状面失衡 矫形效果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作为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重要组成,通道技术包括了经皮通道下的显微技术(显微镜)、内镜技术和正在研发的微通道机器人技术。这些通道脊柱外科技术有各自优点和不足之处,显微镜和内镜技术两者取长补短,甚至可以应用"双镜联合"技术治疗复杂的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和椎管内外肿瘤。通道脊柱外科技术将是一种潮流和趋势,神经外科、骨科和疼痛科等医生要摒弃门户之见,勇于面对挑战,积极掌握各种新知识和新技术,共同为造福脊柱脊髓病患而努力。

  • 标签: 通道技术 脊柱外科
  • 简介:摘要晚清以降数近五十年的私塾改良,因其制度推行,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到一个完整的制度设计到推行的演变过程,私塾改良的制度设计具有律一性特征。在近代中国私塾、学校二元教育结构中各地私塾改良又存在着极大的区域差异。在总体评述近代私塾改良效果时候,区域性差异与总体性评述之间的偏差,可能会造成评述的不准确,同时,我们也一定要注意近代私塾改良中的一些历史推演中可能存在的悖相。

  • 标签: 改良 近代 区域教育现代化 私塾
  • 简介:摘要:3D列印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也称为增益集制作,它以数位模型档案为基础,使用各种黏附材料逐层建立实体。我们的康复服务市场似乎不大,但这方面的需求很大。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8500万残疾人,其中5000多万人需要康复。2020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5亿,其中约7000万人需要康复治疗。传统的假肢和矫形不适合于治疗的个性和准确性,并且面临着缺乏美学、重量、不适应生物力学要求、不方便和费用高昂等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减少了病人对治疗的依赖,严重影响了治疗的有效性。目前,在临床上将3D打印技术与矫形康复治疗相结合,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各种器械、矫形和假肢。近年来,国外三维打印设备、矫形和假肢的数量呈指数增长,三维打印技术在临床矫形康复治疗中应用较晚但速度较快。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强调3D印刷技术在矫形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并帮助提高了设计和调整矫形康复援助的创新水平。本文回顾了三维打印技术在矫形康复领域的主要应用,以便深入研究其临床应用的效果。

  • 标签: 3D打印技术 矫形 康复治疗
  • 简介:脊柱的困扰让你分分钟陷入亚健康状态,别说长期坐在电脑前会给你的脊拄带来巨大的负担,睡觉不小心落枕或者姿势有问题,都是造成脊柱问题的元凶。

  • 标签: 脊柱 亚健康状态 电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全脊柱成像在神经脊柱外科的价值。方法本研究涉及对象为神经脊柱外科患者80例,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2月,术前均行磁共振全脊柱成像诊断,与节段磁共振的扫描结果进行对比,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80例患者行节段磁共振与磁共振全脊柱成像,经过图像处理以后得到全脊柱图像图,可见脊柱、脊髓解剖结构,以及病变定位与显像特征。诊断有效性为25.00%。结论运用磁共振全脊柱成像诊断神经脊柱外科,全面直观,定位准确,有效减少误诊率与漏诊率,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可在临床推广及使用。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脊髓 全脊柱 神经脊柱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