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全脊柱成像在神经脊柱外科的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磁共振全脊柱成像在神经脊柱外科的价值研究

李新军

李新军湘潭市中心医院放射科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411100

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全脊柱成像在神经脊柱外科的价值。方法本研究涉及对象为神经脊柱外科患者80例,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2月,术前均行磁共振全脊柱成像诊断,与节段磁共振的扫描结果进行对比,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80例患者行节段磁共振与磁共振全脊柱成像,经过图像处理以后得到全脊柱图像图,可见脊柱、脊髓解剖结构,以及病变定位与显像特征。诊断有效性为25.00%。结论运用磁共振全脊柱成像诊断神经脊柱外科,全面直观,定位准确,有效减少误诊率与漏诊率,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可在临床推广及使用。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脊髓;全脊柱;神经脊柱外科;

前言

近年来,我国在神经脊柱外科的诊断治疗中进步显著,相比于骨科,神经脊柱外科对病变阶段定位与脊髓现象的要求较高,更依赖于磁共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当前,我国医院的脊柱磁共振扫描方式为颈椎、胸椎与腰骶尾椎三段扫描,然而扫描单一节段无法满足临床对于神经脊柱外科患者手术治疗所需信息[1]。近年来,随着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有效诊断患者,促进治疗。目前,临床缺乏神经脊柱外科中应用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有关研究,基于此,本文将以80例患者为对象,探究磁共振全脊柱成像在神经脊柱外科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涉及对象为神经脊柱外科患者80例,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2月。所有患者中,男、女患者分别为50例与30例;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年龄为62岁,年龄平均值为(53.81±7.25)岁。所有患者均伴随活动受限、四肢麻木、颈肩胸腹部疼痛、躯干不适等症状,少数患者存在间隙性跛行、下肢疼痛等症状。纳入标准:术前磁共振全脊柱成像完善;年龄为18岁以上;经节段磁共振诊断可见脊髓或者脊柱疾病,想行神经脊柱外科手术治疗。排除标准:自发性出血、外伤等急诊手术者;不配合研究者。

1.2方法

1.2.1仪器设备与参数

扫描仪型号为alltechcentauri1.5T超导MRI系统,以及专用通道全脊柱相控阵线圈和颈线圈。行全脊柱的快速自旋回拨T2加权像与T1加权像序列,以及T2STIR抑脂序列扫描,必要时加T2WI横断位扫描和全脊柱增强扫描。详细参数为:T1W1扫描重复时间为710ms,回波链3个,回波时间为10.8ms,矩阵为272*376;T2W1扫描重复4000ms,回波链18个,回波时间为103ms,矩阵为250*300;STIR的重复时间为3600ms。所有矢状位扫描层厚为4mm,扫描层数13层,视野300-300mm,层间距为0.5mm。各阶段同方式扫描使用相同的参数(即TR、TE、层厚、层间距、FOV等保持一致性),下一阶段扫描复制上一阶段扫描计划并往下拖至所需扫描的部位,保持各段扫描间的重叠性,设定重叠距离30mm。使用ImageStitcher软件进行图像拼接处理,由两名医师共同诊断。

1.2.2检查方法

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体位,双手在两侧放置,若患者无禁忌,对患者脊柱适当拉伸。头部置于头托内,肩部向上顶紧,头颈内伸,颈线圈置于头托上,脊柱线圈内置于床板上病人脊柱下面。在甲状软骨处使用激光灯进行定位。选取在三平面定位,运用全脊柱扫描序列对其进行扫描,先依次扫描颈椎、胸椎、腰骶尾椎定位相,再设定扫描计划,行颈椎、胸椎、腰骶尾椎扫描,依次扫描颈椎、胸椎、腰骶尾椎T1WI序列、T2WI序列、STIR,同方式扫描下一阶段扫描复制上一阶段扫描计划并往下拖至所需扫描的部位,保持段扫描间的重叠性,必要时加T2WI横断位扫描和全脊柱增强扫描。所有序列图像转化成3D图像后传入ImageStitcher软件对分段图像进行处理、拼接与调整,最终得到全脊柱成像图像。

1.3观察指标

术前均行磁共振全脊柱成像诊断,与节段磁共振的扫描结果进行对比,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若磁共振全脊柱成像在节段磁共振扫描结果基础上,存在不同诊断结果,或者更多临床价值,则被视为阳性。

1.4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中的各项数据结果输入软件(SPSS19.0)进行证实,计数资料的表现形式以(%)为基准,组间予以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现形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予以T值检验,结果证实后差异呈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产生。

2结果

2.1所有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80例患者行节段磁共振与磁共振全脊柱成像,经过图像处理以后得到全脊柱图像图(见下图①-图⑧),其中图①-图④分别是胸腰骶椎全脊柱成像T1WI、T2WI、T2STIR、TIWI增强扫描图,图④-图⑧分别是颈胸腰骶尾椎全脊柱成像T1WI、T2WI、T2STIR、TIWI增强扫描图,由图可见脊柱、脊髓解剖结构,以及病变定位与显像特征。诊断有效性为25.00%。

3讨论

核磁共振(MRI)属于临床常见检查方式,最早应用于化学生物与物理领域,逐渐应用于临床。MRI的原理为原子核自旋运动,经射频脉冲激外加磁场并产生电信号,运用探测器进行检测,并由计算机显示于屏幕上[2]。磁共振的软组织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均较高,可多参数、多方位成像,促进神经脊柱外科的发展。当下,我国许多医院受到技术、计费方式、技术等影响[3],在诊断神经脊柱疾病时采用磁共振三段诊断法,无法满足临床所需。随着我国磁共振成像系统硬件与软件不断发展,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技术逐渐应用成熟,通过图像软件的处理、拼接得到脊柱的完整图像,从而准确定位任一椎体与脊髓内病变[4]。本次研究结果可见,80例患者行节段磁共振与磁共振全脊柱成像,经过图像处理以后得到全脊柱图像图,可见脊柱、脊髓解剖结构,以及病变定位与显像特征。诊断有效性为25.00%。可见,磁共振三段扫描神经脊柱外科疾病存在漏诊与误诊现象,而磁共振全脊柱成像可有效弥补此缺陷。对此结果进行分析,在脊柱与椎管内往往存在大范围、多节段、跳跃性病变,如胶质瘤、脊髓炎等,应用磁共振全脊柱成像可将脊柱与病变解剖关系一副图像、一次性显示[5],有助于定性诊断病变。而且磁共振单一阶段扫描无法完整提供患者的病变信息,磁共振全脊柱成像,可避免多次磁共振诊断,大大缩短术前的等待时间,有利于术后对比评估疗效[6]。

综上,运用磁共振全脊柱成像诊断神经脊柱外科病变,全面直观,定位准确,有效减少误诊率与漏诊率,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可在临床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姜黄维,钱琦,金平,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研究[J].浙江医学,2017,39(11):897-899.

[2]刘琴,王秋霞,万常华,等.先天性脊柱侧弯矫治术前全脊柱三维磁共振成像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7,32(2):175-178.

[3]樊增荣.磁共振成像在骶髂关节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随访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7,7(8):383-384.

[4]周文超,张浩,孙柏峰,等.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脊髓功能研究中的应用[J].脊柱外科杂志,2017,15(1):52-56.

[5]吴晓涛,李传俊,伍鑫,等.磁共振成像对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关节炎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7,38(3):98-102.

[6]王伟,蔡裕兴,陈卫国,等.数字化全脊柱拼接结合核磁共振成像在青少年脊柱侧弯诊治的应用[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7,34(6):594-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