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皮质骨轨迹螺钉(CBT)是近年来新兴技术,相对于传统的经椎弓根螺钉固定,CBT固定具有手术持续时间短、软组织显露范围小、失血量少、生物力学稳定性好、患者康复快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腰椎退行性疾患。目前临床上对其术前评估方式、手术技术关键、并发症防治、术后随访等还存在不少争议,导致部分医生对该技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把握不明确。为规范CBT技术的应用,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牵头,通过改良Delphi调查法制定了本共识,以期为临床上规范开展和推广CBT技术提供参考。

  • 标签: 腰椎 皮质骨轨迹螺钉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脊柱侧弯患者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样本选取时间为2016年3月-2017年3月,研究对象为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脊柱侧弯患者,共计40例,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术进行治疗,分析该方法在脊柱侧弯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经对比,治疗后患者脊柱前凸恢复情况与Cobb角度,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对脊柱侧弯患者实施治疗时,应首先考虑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术进行治疗,该方法能有效矫正患者侧弯脊柱,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康复,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脊柱侧弯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CBT)与椎弓根螺钉(PS)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邻近节段的影像学变化,评价两种固定方式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北京朝阳医院分别采用CBT固定与PS固定进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资料。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随访时手术融合头侧邻近节段(CAS)椎间隙高度(ISH)、椎间孔高度(FH)、宽度(FW),术前及末次随访MRI扫描椎间盘退变分级。临床症状变化采用患者术前及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同时诊断两组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R-ASD)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S-ASD)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数据比较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共计69例患者纳入研究,CBT组33例(男/女:15/18),年龄(65±11)岁,PS组36例(男/女:17/19),年龄(64±10)岁。末次随访时,CBT组邻近节段的ISH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组邻近节段ISH较手术前显著减小(t=6.78,P<0.05)。CBT组邻近节段ISH、FH和FW的丢失程度显著小于PS组(均P<0.05)。随访期间,CBT组共发现4例(12.1%)R-ASD,无S-ASD,而PS组出现12例(33.3%)R-ASD,显著高于CBT组(χ2=4.35,P=0.04)。MRI显示,PS组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椎间盘显著退变程度大于CBT组(Z=-2.14,P=0.03)。结论相比于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技术,单节段皮质骨螺钉固定技术在短期内可以有效地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 标签: 椎管狭窄 皮质骨轨迹螺钉 椎弓根螺钉 腰椎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合并与不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PLIF)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隐性失血(HBL),探讨RA患者术中HBL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在菏泽市立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合并RA的腰椎滑脱症患者(RA组),同时期筛选73例未合并RA的患者(NRA组)。分析比较两组基本信息、RA信息、手术情况以及出血量相关指标。以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HBL作为主要结果;手术时间、术前术后血细胞比容(Hct)和血红蛋白(Hb)及其变化值、手术前后贫血数量、术后新发贫血数量、自体血和异体血输注量等作为次要结果。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RA组HBL的相关因素。结果RA组男9例,女41例,年龄(62±7)岁;NRA组男11例,女62例,年龄(64±9)岁。RA组病程为(14.4±11.2)年,其中单药或联合口服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s)者最常见,两组在椎弓根螺钉数和椎间融合器置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两组在总失血量(TBL)、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93±315) ml比(630±365) ml、(454±373) ml比(414±375) ml和(653±376) ml比(675±400) ml,t=1.072、0.388、-0.189,均P>0.05],而HBL及HBL所占TBL比例在NRA组中更低(t=6.157、2.965,均P<0.05)。根据手术节段数进行分层分析,长节段(≥3节段)手术中NRA组中HBL和HBL所占TBL比例均优于RA组。次要结果对比Hct改变值在NRA组小于RA组(P=0.031),但两组Hb减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新发贫血以及贫血加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异体血输注和手术时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A的Steinbrocker级别高、未服用DMARDS、Hb变化和输注异体血为HBL的独立相关因素(β=0.363、-0.272、0.210、1.204,均P<0.05)。结论RA组和NRA组在TBL、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和手术时间上无差异,而HBL以及HBL所占TBL比例在RA组高于NRA组;RA组的Steinbrocker分级高、未服用DMARDs、Hb改变较多。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腰椎滑脱症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 术中出血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锁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6%—7%,其治疗方法繁多。现将我院2005年2月~2011年2月锁骨骨折采用钢针固定与锁骨解剖钢板固定治疗8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疗效。通过对比分析,我们认为锁骨解剖钢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优于克氏针固定。是治疗锁骨骨折的一种较好方法。

  • 标签: 锁骨骨折钢针锁骨解剖钢板内固定
  • 简介:摘要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技术是目前治疗寰枢椎不稳最重要和经典的术式,正确把握手术适应证是合理应用该技术的基础,合理选择螺钉固定方式,必要时使用辅助置钉技术方式是减少螺钉误置相关并发症的保障,新型植骨方式可能是在保证融合率基础上减少手术创伤的技术革新,本文就上述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以进一步合理应用该技术。

  • 标签: 颈椎 寰枢椎 脊柱融合术 钉棒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跳跃式钛板固定与连续式钛板固定手术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颈椎后路单开门Arch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1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3例,女71例,年龄(62±8)岁,病程(18±7)个月(3~37个月)。根据术中钛板使用数量的不同,分为跳跃式固定组(A组,n=68,C3、C5、C7开门侧予以Arch钛板固定)和连续式固定组(B组,n=66,C3、C4、C5、C6、C7开门侧予以Arch钛板固定)。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固定费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JOA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C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C3-7椎管矢状径、椎板开门角度、门轴骨愈合情况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螺钉松动、再关门、颈椎后凸等)。结果两组术中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20±8)个月(14~48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压迫节段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固定费用跳跃组为(34 970±1 325)元,连续组为(57 450±2 161)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3个月及1年JOA及N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1年C3、C4、C5、C6、C7各节段椎管矢状径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年C2-7 Cobb角与颈椎曲度指数均较术前减少(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年颈椎活动度较术前均显著减少(P<0.05);术后1年跳跃组颈椎活动度大于连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1年跳跃组C4、C6节段椎板开门角度均较连续组减小(均P<0.05);术后3个月时连续组C4及C6门轴愈合显著优于跳跃组(均P<0.05),术后1年时,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跳跃式钛板固定与连续固定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相当,可有效减少住院费用。跳跃组非固定节段存在开门角度丢失及早期门轴愈合率低的问题,但术后早期不会导致再关门的发生。

  • 标签: 颈椎 脊髓型颈椎病 椎管成形术 跳跃式固定 连续性固定
  • 简介:回顾102例上颈椎不稳的治疗,进一步分析各种上颈椎固定技术的要点和适应用。方法:102例患者中,寰椎骨折2例行颈枕固定融合。齿状突骨折齿状突螺钉固定11例,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2例。Hangman骨折行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18例,前路铜板固定11例,寰枢椎钢丝固定1例。寰枢椎脱位不稳行寰枢椎钢丝固定10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22例,颈枕固定融合18例。C2~3脱位行C2~3,椎弓根螺钉2倒.前路铜板固定3例。C2椎体肿瘤例前后联合固定先天性颈椎后突1例行前路钛网加钛板固定所有患者术后颈围领保护3月结果:102例患者经治疗上颈椎获得满意的稳定性,优良率达94.9%。结论:在上颈椎手术时,固定技术的选择要根据具体条件和技术水平来决定,同时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 标签: 上颈椎 手术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固定对比开放复位固定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5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将58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开放复位固定克氏针固定,实验组采取闭合复位固定克氏针固定,对比闭合复位固定和开放复位固定治疗效果。结果为两组患者实施Flynn肘关节功能评估,实验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无较大差异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则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从而可知闭合复位固定克氏针固定的安全性更高,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实施闭合复位固定克氏针治疗,与开放复位固定克氏针治疗效果对比无差异,但是闭合复位固定克氏针的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降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同时闭合复位固定克氏针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小,有利于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闭合复位内固定克氏针 开放复位内固定克氏针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骨折钢板固定术后发生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本组39病例均进行清创或固定物取出,术后所有患者进行伤口局部持续冲洗或负压吸引治疗,所有患者均根据细菌培养药敏使用抗生素。结果39例钢板固定术后感染病例,23例取出固定物,余16例保留固定物,经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骨折和伤口顺利愈合。结论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骨折钢板固定术后感染有肯定的疗效。

  • 标签: 骨折 内固定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开放复位钢板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行开放复位解剖钢板固定,必要时辅助植骨治疗Ⅱ~Ⅳ跟骨骨折20例。结果20例全部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个月。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14例,良4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90%,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1]。结论开放复位解剖钢板治疗跟骨骨折可获得满意临床效果。

  • 标签: 跟骨骨折 开放复位内固定 植骨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限切开固定治疗皮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采取有限切开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52例,随访4月—1年6月(平均1.2年)。结果骨折愈合时间10周—21周(平均13.5周),优21例,良27例,可4例。优良率92.3%,所有病例均骨性愈合,无1例感染。结论有限切开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 标签: 有限切开内固定胫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总结了12裂胫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资料,对于粉碎性骨折碎片微创下行钢针、螺钉有限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给予固定。结果12例患者均达到了临床愈合标准随访12月-18月,平均15月,疗效满意。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