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道家学派创始人。他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被奉为道教的经典,其学术思想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思维方式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老子学说在国际上也有相当影响。但是,关于老子的家乡和出生地,至今仍有争议。多数人认为老子的家乡和出生地在春秋时楚国的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河南省鹿邑县的太清官镇。同时有少数人说老子的家乡和出生地在今安徽省的涡阳县境内。最近,笔者曾两次赴鹿邑,对有关老子的历史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获得了丰富的实物史料。现将考察所见到的主要史迹、遗物概述于下:

  • 标签: 老子学说 出生地 道德经 我国古代 学术思想 河南省
  • 简介:王副局长遇上了“搔头皮”的事:一辆无证非法曹运的黑车被下属稽查大队查扣了,要罚款一万元。当天夜里,车主王老汉挟着一个鼓鼓囊囊的信封找到了王副局长的家,请干副局长向稽查大队长求情,放他一马。有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王副局长得人钱财,替人消灾,一口答应帮这个忙。岂料,那个稽查大队长是个铁面包公,一点面子也不给。无奈,王副局长只好去找上司李局长。

  • 标签: 局长 老子 稽查大队 队长 罚款 车主
  • 简介:老子从自然主义出发来看待人的生死,认为生死如同自然现象一样普遍存在,生死本自然,它们彼此是相互依存的。老子认为,生命自出现以后就已经包含了死的因素,应该以自然的心态去面对死亡。本文主要从生死自然、'复归其根'、'死而不亡者寿'三个方面来探讨老子的生死观,为我们看待生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 标签: 老子 生死 自然
  • 简介:老子》的圣人是与道合一的人,微妙玄通。他们有着返璞的生活态度和无为治世的理念,他们超越本身无意名利,强调“自然”、“无为”。其中圣人之治和“绝圣”的思想独到精妙,作为圣人文化的瑰宝需要深入挖掘,以避免错解和歪曲进而把握《老子》圣人观的独特之处,领悟其高深意境。

  • 标签: 《老子》 圣人 圣人观
  • 简介:一书中包涵有丰富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消极无为地适应自然.反映在生产上,表现为"无知",要求"绝巧弃利",反对任何工艺技巧,主张靠天吃饭;反映在消费上,表现为"无欲"、"知足",主张回归人自然质朴的本性;"无知"、"无欲"的思想最完善的体现,就是构建寂静无事的"小国寡民"社会.消极无为经济思想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对地主阶级、农民阶级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 标签: 老子 经济思想 “无为”
  • 简介:我们在《东方智者彭祖与孔子》(《淮海论坛》2007.4)中讨论了彭祖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关系,彭祖与孔子的关系,中华文化的核心——和谐思想的源头。本文将讨论彭祖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关系。彭祖与老子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基础——唯物、辩证哲学的开创。

  • 标签: 老子 东方 儒家文化 中华文化 和谐思想 道家文化
  • 简介:老子思想在政治法律方面讲不出多少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提不出什么有参考价值的举措,其说不清道不明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诸观点更像是在玩一种虚幻空玄的文字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只能是在忽悠老百姓。而其提出的“愚民政策”与“统治权术”更让人不寒而栗。其一些道德理想虽很宏大,却只是空中楼阁。

  • 标签: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愚民政策 统治权术
  • 简介:“学”在《老子》中虽只出现过三次,但内涵丰富,关系到老子的核心思想“道”论以及“道”、“德”的关系问题。此三处“学”含义各不相同:“绝学无忧”之“学”是世俗之学,即老子着力批判的外学之伪;“为学日益”之“学”是学落到经验层面的道——“德”;“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是前两处“学”的综合,前一个“学”是指对“德”的学习,后一个“学”是世俗之学。

  • 标签: 老子 世俗之学“道”“德”学德 体道
  • 简介: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经”字,是后世对圣贤文章的尊称,含有高山仰止之意,不是俗世所理解的什么咒语祷文。先秦时,各国约有三千多首诗歌流行,孔子费尽心力,筛选出305首,编书名为《诗》,至汉,遂被尊为《诗经》。“经”字在这里,有神圣之义。时代隔膜,世人受了庸见的暗示,一见“经”字,便想到鬼神,继而会画符磕头,联想之快,无以复加。

  • 标签: 心力 笔记 理解 联想 书名 文章
  • 简介:老子》以“道”为逻辑出发点,将诚实守信视为人生理应追求的道德境界,更是彰显人的道德性存在不可或缺之本,并从“道”、“德”及二者关系层面深刻阐释诚信何以存在的内在缘由。在此基础上,通过经由“敬畏天道”到“敬畏德性”的逻辑进路和哲学智慧,阐明践行诚信品性的必然要求和实践路径。

  • 标签: 《老子》 诚信观 伦理 道德
  • 简介:长期以来,人们更多的关注的是《老子》中的政治、哲学和宗教等思想,而忽视了其中富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而这在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老子》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七个方面: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人在自然万物面前要自然无为;人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进行战争;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物尽其用、变废为宝;慎重对待科技。

  • 标签: 《老子》 生态伦理 可持续发展 现实意义
  • 简介:老子的经济思想是中国文化土壤中的自然产物,它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仍有借鉴价值。“无为而治”的经济思想,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政府要着力治理经济环境,让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治理通货紧缩的经济形势中,启动农村市场,也要求基层干部减少“妄为”,与民休养生息。反对“技巧”和“奇物”的发展观,启示我们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一定要辩证地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的作用,重视研究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不积”和“均平”的分配思想,以及在中国自然经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均贫富”的小农心态,与我们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贫富不均的社会问题结合,将危害我们攻坚阶段改革的进程,必须引起重视。“无欲”和“寡欲”的消费思想,值得我们在社会转型时期认真思考,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形成个体内心的自我约束机制,这对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老子 经济思想 现代启示
  • 简介:一、“无为”的内涵“无为”是顺应“道”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自然无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提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因此,“无为”即不着人为,自然化生的意思。天地万物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不能无视这些规律而故作妄为;万物各有其自身的本性,人类亦不能违逆它们各自的特殊本性,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这种本性,顺应自然才能让万物自由自在地生长,发挥各自的优势、长处和特点,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 标签: “无为” 自我和谐 老子 无为而无不为 顺应自然 “道”
  • 简介:生活于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关于生态的思考完全是自觉的而非应激的。老子的生态智慧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理解老子的生态智慧,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老子 生态智慧 当代意义
  • 简介:本人于《湖湘论坛》2001年第6期发表《楚简〈老子〉的性质辨认》一文,论证了楚简《老子》是《老子》部分原文的辑录本而不是老子原作完整传本或摘录本的观点。该文主要指出了楚简《老子》与汉以后传本(即今本)原文错简雷同的事实,说明简本与今本应是源于同一错文母本,而由于简本缺文过多,故不可能是完整传本。另据简本的制作规格不一致,简书内容部分重复,章序排列与今本不一致,证明该书三卷不是同一时间制作,简书内容来源具有随机性,因而简本只能是随机收录的辑录本而不是读书笔记式的摘录本。但是,关于老子其人其书仍然存在诸多千古未解的疑团,诸如原书何以错简,书中伪文何人所为,《老子》完整传本为何始见于汉而不见于先秦,《庄子》、《韩非子》、简本引录《老子》原文为何更多错误与缺文,老子与太史儋、河上公与河上丈人究竟是什么关系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本人在撰写该文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了研究。因此,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次连贯、系统的勾勒,以与同行学者共同印证。……

  • 标签: 原因面世 时间索解 简原因
  • 简介:老子思想与中国文化陈卫东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令河南鹿邑太清宫镇)人,曾出任周朝守藏室之史,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著作《道德经》词约义丰,博大精深,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先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中...

  • 标签: 老子思想 酒文化 香味组分 多样性的统一 微生物 酿酒工艺
  • 简介:《道德经》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领导学著作。书中蕴涵的关于领导素质、领导行为及领导权变等方面的丰富思想,是现代领导学所倡导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为当代领导者的领导实践提供了积极的借鉴和参考。

  • 标签: 老子 道德经 领导素质 领导行为 领导权变
  • 简介:中国古代《老子》一书中有许多思想与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见解颇为相似。这些思想成分包括:“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无为而治”的最小政府主张,“视若刍狗”的一视同仁主张,“见素抱朴”的自然人性论,“可道非道”的不可知论,“谦和慈柔”的博爱主义。

  • 标签: 老子 自由思想 诠释
  • 简介:先秦道家创始人老子在其著作《老子》中首次提出的“无为”管理哲学理念,是我国传统辩证法思想在管理理论中的运用和管理实践中的延续,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重要影响。即使在现在,“无为”管理哲学作为一种高境界的领导智慧,对于改善组织管理状况,提升组织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及实践意义。

  • 标签: 老子 “无为”管理哲学 实践价值
  • 简介:老子》法哲学的基础建立在其关于“常”的理论上。“常”是“道”的表现,虽可为人所认知、并作为自然法规制社会,然其本质终属于抽象性的规律。在《老子》的法哲学中,“常”未能转化为“法”的逻辑原因在于对“名”的功能阐述上,而矛盾根源则为战国时期对价值观问题之反思。由于“名”理论之演进发生分歧,遂出现了庄子、黄老、法家三派的法律观之理论区别,其共同的思维模式则为中国法律传统所继承。

  • 标签: 老子 法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