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5 个结果
  • 简介:民意的流变性、情绪化、耗散性特征决定了民意的虚妄,而经过过滤、改良后的民意——"公意"却可以作为反映社会情势的晴雨表,附着于刑事政策的价值判断之下,在相对罪刑法定的阈限之内,调和、弱化甚或消解"法"与"情"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平抑刑法体系之逻辑自洽性与功能自足性之间的落差。在域外刑法语境下,民意可经由程序补足与民意→公意→刑事政策→规范体系的机能主义→预防必要性的理论进路实现其规范化;在中国刑法语境下,民意可经由民意→公意→刑事政策→平面四要件体系→定罪情节的法理路径以完成其规范化转换。

  • 标签: 民意 公意 犯罪构成 预防必要性 定罪情节
  • 简介:打击错误在性质上属于想象竞合犯范畴,而因果历程错误则是因果关系理论之适用问题,因此,若将打击错误置于竟合论或刑罚论部分,则因果历程错误应被置于犯罪论之因果关系(客观构成要件)中加以阐释,故构成要件错误并非绝对必要之概念与理论。其实,即使坚持传统的构成要件错误理论,将客体错误、打击错误与因果历程错误“捆绑”在一起而置于同一位阶,也应在排列顺序上有所考究。毕竟,“打击错误-客体错误-因果历程错误”之排列顺序与定罪经由客观到主观的逻辑顺序相吻合,而这对于以事实错误来统帅客体错误、打击错误与因果历程错误的我国刑法理论同样适用。

  • 标签: 错误 构成要件错误 客体错误 因果历程错误
  • 简介:我国传统的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是从苏俄犯罪构成理论"翻版"而来,是一个典型的"舶来品",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国从来就没有过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犯罪构成理论。在传统的四要件构成理论即将土崩瓦解,而德日犯罪构成理论一时难以被广大学者接受之时,我们应当立足于刑事法律的具体规定以及犯罪构成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来建构属于我国自己的犯罪构成理论(即:犯罪客观方面——社会危害性——罪过)。依此建构的犯罪构成是好是坏,检验的一个简便方法便是将其与精致的、备受不少学者推崇的德日三要件犯罪构成理论进行比较,若两者功能吻合,则这样的犯罪构成或许是可以被接受的。

  • 标签: 犯罪构成 犯罪客观方面 社会危害性 罪过
  • 简介:罪度即行为危害社会程度,是犯罪成立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罪度判断应是犯罪成立思路中的一个独立阶段。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罪度问题具有合理性,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不会妨碍实现刑法保障功能。

  • 标签: 罪度 表现形式 正当根据
  • 简介:在德日犯罪论体系中,构成要件的内容经历了不断扩展的过程。从客观叙述性的构成要件,到主观规范性的构成要件,再到把故意过失纳入构成要件,最后到归责性的构成要件。构成要件内容不断扩展的背后动因是构成要件的功能从"指导形象"向"犯罪类型"的演进。构成要件是犯罪类型,即违法责任类型,它最根本的要素特征在于类型性,能够体现具体犯罪行为的违法与责任。构成要件要素应该是事实性要素,而不是价值性要素;是积极性要素,而不是消极性要素。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构成要件的犯罪类型功能,罪责能力、违法性认识和责任故意过失等要素不应是责任阻却事由而应是责任推定要素,应该纳入构成要件中。厘清构成要件内部主观要素与客观要素、违法要素与责任要素之间的关系将会成为德日犯罪论体系中最紧迫的任务。

  • 标签: 构成要件 指导形象 犯罪类型 罪责能力 违法性认识 责任故意过失
  • 简介:进一步补充关于现行刑法中的责任和刑事均衡的学说是次要的,现在需要对它们进行仔细的考察。首要和最重要的学说是关于犯罪未遂的学说(“暂定的学说”)。这种学说的创立是为了使自己适应于古典学派的理论,而这是相当困难的。

  • 标签: 犯罪未遂 现行刑法 古典学派 学说 刑事
  • 简介:问责制是美国民主宪政体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在联邦层面,问责对象涵盖所有联邦行政部门及其所属行政官员。所涉官员承担责任可细分为个人责任和角色责任。人民是理所当然的有权问责主体,但更多地是由垂直和水平关系中的专门性机构和人员代表人民刑事问责权。问责的事由主要包括财政问责、公正问责和绩效问责。问责的程序则主要包括报告和调查、说明理由与批评性争论、以及制裁与救济措施的实施等。

  • 标签: 行政责任 行政问责 问责制 美国行政法
  • 简介:证据的概念同实体法和诉讼程序紧密相连。两大法系、苏联以及我国的证据概念论在法结构和思维模式上与各自的实体法律责任构成相同构,分别为三阶层递进式、双层对合式和平面耦合式。在审判庭的组成、庭审的集中与否以及程序主导权的分配等程序因素中,后者对证据概念模式的影响最大,两大法系、苏联以及我国的证据概念模式分别与职权主义、对抗制和超职权主义相对应。应当以证据构成的思维来把握证据的概念。我国应当移植大陆法系的证据概念模式。

  • 标签: 证据的概念 证据的属性 证据的构成
  • 简介:犯罪心理痕迹是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特征的综合反映,是由于犯罪行为作用而引起。利用犯罪现场的时间和空间能揭示犯罪心理的现象和状态,分析作案人在作案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利用犯罪心理痕迹,是一种逆向地从作案人行为活动入手分析案情、刻画案犯特点、追溯犯罪行为人的方法。

  • 标签: 犯罪心理痕迹 犯罪行为 分析
  • 简介:罪与非罪,是大是大非的问题。理解这个问题,重点需要掌握三个方面。第一,犯罪化的原则是预防优先、惩罚后置。对犯罪的惩罚是对已有之罪的惩罚;对犯罪的预防也是对已有之罪的预防。第二,犯罪化的根据是行为人的主体意识,即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其包括罪过心理部分和非罪过心理部分。第三,犯罪化的标准也就是适用刑罚的条件。危害行为犯罪化的标准有三条,即犯罪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三条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 标签: 犯罪化原则 犯罪化根据 犯罪化标准
  • 简介:国家犯罪的学术研究方兴未艾,如何定义国家犯罪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毫无疑问,国家犯罪包涵了国家机构的组织性越轨行为及侵犯人权行为两个重叠的现象。经过多年的研究,“整合理论”模型和“服从型犯罪”模型已成为两种最为人称道的解释国家犯罪的理论方法。长久以来,国家犯罪虽然被试图掩盖,但仍有学者在不倦地寻找研究出路,并创造了多种有效的资料搜集途径。

  • 标签: 国家犯罪 国家机构 暴力
  • 简介:美国学者威廉·奇泽姆和布伦特·特维编著的《犯罪重建》一书,是美国犯罪重建领域的一部代表性著作,该书已于2010年6月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以下结合我国刑事司法理论与实践,谈谈翻译该著作获得的几点启示。

  • 标签: 犯罪 代表性著作 科学 美国学者 翻译出版 大学出版社
  • 简介:网络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重要的交流与沟通手段的同时,也为诈骗犯罪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机,成为诈骗犯罪发生的新渠道与新场所。文章通过梳理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类型、原因,提出防控网络诈骗犯罪的对策,以求提高人们对网络诈骗犯罪的防范意识。

  • 标签: 网络诈骗 犯罪 防控措施
  • 简介:食品安全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其中不乏有些已经构成犯罪。刑法作为预防和惩治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完善食品安全犯罪的规制理应是法治社会的应有意蕴。因此,我们从规范刑法学的视角,对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研究中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以此对实践部门的司法运用和理论界的进一步研究作些智识性的铺垫。

  • 标签: 食品安全 犯罪 综述
  • 简介:渎职罪的违法性本质是对渎职行为的否定,或者说是对公权力不正当行使的否定。理论界对渎职罪主体认定的争论主要集中于职务说和职权说两种学说上,职务说在司法实践中可操作性强,但只能解决大多数渎职罪的主体认定问题,对于一些比如接受委托或授权等行使公权的主体就很难被认定;职权说从实质的角度似乎能将所有的渎职罪主体囊括其中,却缺乏统一的可操作性标准,因此,必须将两种学说结合起来指导渎职罪主体认定的司法实践。

  • 标签: 违法性本质 职务说 职权说 互动关系
  • 简介:食品的范围除应以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判断外,还应当考虑行政法规的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之间是一般法条与特殊法条的关系。依行政法规的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属于食品原料的范围。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法条竞合关系,不应比较两罪的量刑轻重,而应当按照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这一特殊罪名论处。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两罪的区分关键在于客观上投入毒害性物质行为是否发生在食物的生产过程中。对违法研制、生产、销售国家禁止用于食品生产的非食品原料或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饲料等行为的定性,应当依照不同情况,适用不同罪名。可以考虑增设研发、生产、销售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添加剂罪。

  • 标签: 食品安全犯罪 非食品原料 犯罪竞合 帮助行为
  • 简介:虚拟空间涉毒犯罪,就是以虚拟空间为载体实施的各类涉毒犯罪活动的总称。随着公安机关在现实空间打击涉毒犯罪力度的加大,涉毒犯罪分子将涉毒犯罪转移到虚拟空间进行,通过网络销售毒品和易制毒化学品、传授制毒方法和工艺等涉毒犯罪已经产生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虚拟空间涉毒犯罪具有隐蔽性更强,智能化突出,行为人的低龄化态势明显,与电子商务、物流寄递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特点。遏制虚拟空间涉毒犯罪应坚持打防并举方针,具体应加强对虚拟空间、电子商务平台和寄递物流业的监管,做好预防工作;加强虚拟空间涉毒阵地控制、运用信息化手段和控制下交付措施打击虚拟空间涉毒犯罪

  • 标签: 虚拟空间 涉毒犯罪 打防对策
  • 简介:刑罚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存在严厉性和惩罚概率的不同组合。多种因素会影响刑罚的生产可能线和无差异曲线,在生产可能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时存在最优的刑罚。我国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宽与严就是刑罚的严厉性和惩罚概率问题,宽严相济中的宽与严也存在一定的经济基础。

  • 标签: 刑罚严厉性 惩罚概率 生产可能线 无差异曲线 宽严相济
  • 简介:我国“犯罪学教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教材建设处在变化之中,整体看呈现一定差异:体系地位有特别犯罪模式、特别类型论模式与分散模式;涉足领域为单一性、双重性与多重或者整体性倾向;知识形态为单一性基本概念、本土知识与事实知识为主、内在体系结构简略。总体上呈现的特点是:体系上作为一个组成部分,知识内容上呈现一般性与简短性,整体趋向为趋稳性。该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质劣与量小,未来建设的努力方向是科学化与国际化。

  • 标签: 犯罪学教程 青少年犯罪 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