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1997年底,包括东盟各国以及中、日、韩在内的首届东亚非正式首脑会晤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这是东亚区域化进程中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冷战的结束给东亚所带来的深刻变化之一就是区域化进程的启动,毫无疑问,它将是改变东亚区域格局和区域面貌的历史性动力。推动区域化进程在东亚的进一步演进,一要靠经济合作,二要靠安全合作。目前,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为代表的整个亚太区经济合作进程

  • 标签: 安全区域主义 多边安全 区域安全 东亚安全 安全合作 区域化
  • 简介:本文以区域公共产品理论为视角,论述东盟区域安全公共产品——东盟安全共同体形成中的三个阶段:冲突形态、安全机制和安全共同体的形成。以"东盟方式"供给区域安全公共产品有其他区域安全公共产品的共性,也有其独特性和局限性。"东盟方式"的溢出效应为东盟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 标签: 区域安全公共产品 安全机制 东盟方式 东盟安全共同体
  • 简介:东盟安全机制以“东盟方式”著称,基于东盟的经验事实,本文认为,国家问协调是理解东盟安全机制的恰当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评估了东盟安全机制的绩效:在抑制成员国内部冲突、化解东南亚地区国家间争端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同时,由于东盟国家利益分歧,安全合作领域数量少、程度浅;东盟安全机制是中小国家之间的协调机制,其治理能力有限,无法单独解决地区重大安全问题,需要与外部大国相配合;东盟国家对主权独立格外重视,在安全领域缺少制裁机制,导致领土争端无法在区域内得到解决。面对本地区的复杂安全形势,东盟对内需要拓宽、深化安全领域的合作,对外需要加强与大国的安全合作。

  • 标签: 东盟安全机制 国家间协调 东盟方式 区域安全治理
  • 简介:大国协调作为一种重要的多边安全机制,从成员的来源和所涉及的核心层次看,大国协调可分为区域、跨区域和全球三种形态。冷战后,由于体系层次和单元层次发生了重大改变,大国协调在区域安全治理中兴起。跨区域大国协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遵循了协调机制的一般规范与规则:一致性、合法性、责任性、包容性和自我克制。同时,它也具有突出的时代特点和独特功能:一是大国协调的会议成果被联合国安理会所认可、接受,与集体安全机制出现了紧密融合的新趋势;二是区域组织加入到大国协调的会议进程中来,发挥建设性作用,如柬埔寨问题解决中的东盟和伊朗核问题大国会谈中的欧盟。跨区域大国协调以大国为主导,具有鲜明的多边特性,对冷战后的国际安全治理体系、区域安全以及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尤应重视跨区域大国协调的作用,因为它既为区域层次上的东亚安全合作,也为突破历史困境,实现“崛起国”和“守成国”在国际体系内和平共存、共同为国际社会供给公共产品,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路径选择。

  • 标签: 跨区域大国协调 安全治理 联合国安理会 效果评估
  • 简介:近年来,中国成为湄公河流域国家重要旅游客源国,发生在澜湄域内的涉及中国公民的旅游安全事件增多并表现出受侵害程度深和分布地域广的新特征,旅游安全合作成为实现澜湄区域和平发展亟需扩展的领域。面对在旅游安全合作机制建设上的缺失和复杂挑战,澜湄合作机制应在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下遵循亚洲安全观要求,依托已有非传统安全合作平台,建立并完善旅游安全合作机制,以低敏感领域的旅游安全合作推动更高层次的安全合作,共同面对日益复杂的非传统安全形势对澜湄旅游合作带来的挑战。

  • 标签: 非传统安全 中国公民 安全观 命运共同体 湄公河流域 工作组会议
  • 简介:区域是全球化、新区域主义与跨境联系综合作用的产物,建构了以次国家层次为基本单元、以跨境联系为基础的区域互动新层次.本文通过剖解区域层次构成,厘清了微区域区域、次区域等的关系,并将微区域主义区分为跨境经济合作与跨境安全合作两大维度.指出,当前重跨境经济合作、轻跨境安全合作的现状会致使经济合作面临的安全风险及其所引发的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进而会导致跨境经济合作与跨境安全负相关.东盟“增长三角”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区域自主与国家安全是“增长三角”产生的安全诱因;综合安全与伙伴关系是“增长三角”发展的主要安全推力;而开放治理与“搭便车”可能成为“增长三角”深化的潜在安全阻力.

  • 标签: 微区域主义 次区域主义 增长三角 跨境安全 印度尼西亚
  • 简介:实现南海区域安全与和平、稳定一直以来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就南海局势展开对话与合作的重要议题之一。然而,现实中的南海安全局势却一再紧张,这表明南海区域安全制度性安排与安全秩序理念和现有变化、发展迅速的南海安全形势已经出现了不同步、不协调的状况。在过往长期的南海安全区域间治理实践中,东盟和中国作为南海周边最具影响力的国家间集团和最重要的区域大国,以不同的方式,就南海安全区域间治理展开了对话与合作,并形成了各自富有特色的治理模式,“东盟模式”和“中国模式”。这两种模式从不同层次和多个渠道就南海区域安全治理进行了对话与合作,并在南海安全区域间治理方面发挥了一定的效用。然而,目前南海安全体系呈现出来的脆弱性和南海区域安全现况却一再揭示,中国和东盟在南海安全区域间治理进程中还面临着不少现实的困境。为克服这些困境,更好地实现南海安全区域间治理,中国和东盟应形成合力,为南海安全区域间治理重塑一个相吻合的制度规范,共同构建一个相匹配的角色、身份与创造一个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内外治理环境。

  • 标签: 南海安全 区域间主义 区域间治理 东盟模式 中国模式
  • 简介:殖民化时代结束后,特别是冷战的结束,使得地区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地区层次不仅包括国与国间的关系,还包括地区间的关系,更涉及到全球层次的关系。与全球主义和新现实主义重视全球层次不同,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巴里·布赞的“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以地区层次作为研究国际安全的视角。本文根据“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对朝鲜半岛作为东北亚次区域安全复合体的形成、影响其安全结构的变量以及半岛社会性建构模式的发展趋向加以论析。

  • 标签: “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 朝鲜半岛 东北亚次区域 安全复合 社会性建构模式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再度兴起,地区冲突和动荡的安全局势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了消极影响。作为摆脱安全困境的一种有效手段,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抑制成员国间冲突升级、发挥和平效应时会受到不同条件的制约。作者从现实主义的逻辑出发,以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为例,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内成员间冲突形势之间的互动,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未能产生和平效应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未能通过机会成本机制提高成员国的收益预期,高层互动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在信息沟通和冲突管理方面的作用也受到很大的制约。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平效应的发挥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只有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水平,扩大和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和范围,增加多议题之间的联系,强化高层互动机制和制度的独立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的和平效应,尽快走出安全困境。

  • 标签: 区域经济一体化 安全困境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贸易和平论
  • 简介:抓城市,促区域,抓区域,促流域,逐级推动,层层递进,是近来形成的全面开发长江大流域经济的一种战略构想。其要点是,以大中城市为依托,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经济协作区,大力发展横向联系,密切城市间、区域间的经济技术联系,组织各种企业集团和企业群体,来加快全流域的经济振兴。这种构想,客观地反映了城市经济、区域经济、流域经济不同层次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给实际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 标签: 流域经济 大中城市 经济协作区 横向联系 技术联系 企业群体
  • 简介:在最近20年中,随着由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引导的全球化和新经济的蔓延,许多国家对原有区域政策的重点、区域发展路径、企业组织及空间结构等方面都进行了反思和调整。传统的以政策性投资和税收优惠等为主要手段、以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为基本目标的区域政策,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受到挑战,政策在激励创新、改善创新环境、促进互动学习、鼓励创新网络等方面的作用更为重要。

  • 标签: 区域政策 区域创新 区域发展 区域平衡发展 政策性投资 技术进步
  • 简介:在欧洲区域发展基金的推动下,英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推进区域治理,并在90年代末随着新工党的上台区域治理登上新的台阶。英国通过完善区域办公室、区域发展局和区域议事厅这三驾区域治理的马车,统一区域发展规划、监督审查区域发展基金的使用和区域政策的落实、协商处理区域公共事务,避免区域治理的碎片化。借鉴英国区域治理的经验,对于减少我国地区政策的失误,促进区域合作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英格兰地区 区域治理 区域合作
  • 简介:大湄公河次区域亦称"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包括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和中国云南省,总面积约为260万平方公里,人口逾3亿。其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始于1992年,当时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倡议下,流域内的6个国家共同发起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机制,以加强各成员国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区域共同繁荣。

  • 标签: 大湄公河次区域 经济合作 经济联系 亚洲开发银行 两国关系 东亚区域合作
  • 简介:区域共建道路乔有俊精神文明建设走区域共建道路,就是在一定区域内成立一个由街道牵头,吸收大单位领导参加的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统一领导各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整体规划、划片包干、责任到位、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区域共建道路有两点好处:一是可以结合实...

  • 标签: 精神文明建设 条块结合 划片 整体规划 共建工作 爱国主义教育
  • 简介:在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税收水平的增长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相比,宏观税率和税收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与之相联系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移、扩大对外开放、经济逐渐融入全球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等差异深刻地影响了税收增长的程度和方式。因此,要提高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税收贡献度,应建立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宏观税负之间良性互动的影响机制;增强中西部地区承受税收负担冲击的能力及处理税收与财政支出关系的理财能力。

  • 标签: 税收增长 区域经济 关系 对策
  • 简介: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陆地边境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呈现出新的安全态势,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非传统安全威胁继续发展,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战略都受到了新的挑战。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下,以边境区域安全为核心来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才能应对挑战。因此,要维护边境社会安全稳定,必须在区域安全的视角下,明确治理目标和治理原则,通过推进边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多元合力加强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加快建构国际执法合作法律制度基础来实现陆地边境社会治安的“善治”目标。

  • 标签: 区域安全 边境治理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简介: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发达的金融业是一个区域经济体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本文首先从资本形成能力和经济结构调整功能这两个维度阐述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其次,通过对杭州地理区位、产业现状、中心城市功能、金融基本禀赋与特征,以及杭州与上海之间联动关系等进行分析,论述杭州在中心城市功能逐渐弱化的形势下,如何通过构建区域金融中心来提高中心城市竞争力,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发展战略.

  • 标签: 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金融中心 中心城市 杭州 资本形成 发展
  • 简介:中国“大洋一号”科考船已于2005年4月2日从青岛启程,开始了远赴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执行环球大洋科考的任务。其主要目的为采样和调查国际海底区域资源,以确保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战略资源。该环球航次必将推进我国海洋开发战略,包括发展我国大洋事业。笔者认为,有必要论述该环球航次的活动范围——国际海底区域的制度。在论述国际海底区域制度前,应先论述其基础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即国际海底区域的法律地位问题。因为,如果没有排他性的权利,投资者和开发者就无法实施勘探和开发国际海底区域内资源活动;并进而无法实现商业开发国际海底区域内资源目的。因此。研究国际海底区域制度是必要的。

  • 标签: 区域制度 海底 国际 人类共同继承财产 区域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
  • 简介:区域协同立法是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立法体制创新。这一创新过程的实质是代表各利益主体的立法机关之间的复杂博弈,既有基于观念分歧的立法理念的“博弈”,也有基于利益冲突的策略型重复博弈。针对可能出现的博弈困境,应建立学习与交流机制以提升各方对区域协同立法的认知水平,并充分照顾到各方正当利益,以提高各方的协作意愿;应以促进区域市场有效运作为导向规范各行政区的立法行为,建立双边或多边协商机制,逐步提升协同立法的水平。

  • 标签: 区域公共问题 协同立法 博弈困境 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