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李立三的一生是坎坷而多难的,但他也是幸运的,因为在无数次人生磨难与挫折中,他始终拥有一份来自妻子的坚贞的爱情,这份来自俄罗斯的爱在残酷的政治考验中显示了它的珍贵和崇高李立三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共和国工运先驱,又是一位一生坎坷、几经浮沉的坚强勇士,他曾和刘少奇一起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 标签: 李立 安源 中国革命史 苏维埃政府 陈潭秋 俄语教学
  • 简介:《圣经》对包括俄罗斯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俄语在发展过程中从《圣经》中汲取了大量营养,源于《圣经》的成语丰富了俄语词汇,增强了俄语表现力,同时还承载着宗教文化价值导向的功能。源于《圣经》的成语在当代俄罗斯仍被广泛使用,这些古老词汇原本的宗教色彩已淡化或消失,有些还被赋予新义。

  • 标签: 圣经 成语 俄语
  • 简介:文学中的法律"与"作为文学的法律"的关系,涉及法律与文学的核心逻辑,对之深入辨析具有重要意义。"诉讼战场"这一概念是理解两者关系的重要路径,而文学叙事的概念是理解两者关系的重要桥梁。无论是诉讼战场还是文学叙事,其关键在于对"社会细节因素"的调动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修辞策略,由其获得动能,由其获得存在的必然性,亦由其清晰地展现"文学中的法律"与"作为文学的法律"的互动机制。看到"文学中的法律"与"作为文学的法律"的必然联系,有利于理解法律与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学术实践,对法律法学本身同样大有裨益。

  • 标签: 文学中的法律 作为文学的法律 诉讼战场 文学叙事 社会细节因素 修辞
  • 简介:要谈文学创作,我实在是作难。文学涉及的内容太多太多,有些问题我自己这辈子也搞不懂、搞不清。我常感叹,我拿了个碗到瀑布下面接水,瀑布下来的水量特别大,但我最多只能接一碗水。在这条路上,我曾经困惑过,但也获得了一些关于文学的感悟,并使我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了下去。文学被边缘化,但不会消亡我们遇到的这个时代,应该是社会的大转型期,这个时代非常传奇,也非常诡异,没有什么事不可能发生。

  • 标签: 文学创作 我自己 一朵花 生下来 朋友家 生死离别
  • 简介:曾经17次担任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会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说过这样一句话:“以书写对抗失忆是作家的责任。”对抗失忆不仅是作家的责任,也是文化人的责任。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桃李 影视 责任 评委会 文化人
  • 简介:文学艺术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中产生的,“火地是文学艺术的舞台”,文学艺术因而带有明妊的地域烙印。中图文学素有南北之分,历代曾有不少学者论及。

  • 标签: 文学艺术 地域性 弱化 地域环境
  • 简介:他出版我国第一部文学地理学研究专著,创立“曾大兴定律”,首倡建立文学地理学学科,成就为文学地理学泰斗级学者文学地理学是近年来在我国本土诞生的一个新兴学科,如今已是文学领域的一门“显学”。作为文学地理学学科的创建者,广州大学教授曾大兴被学术界称为“文学地理学第一人”。曾大兴早年是湖北省赤壁市赤壁镇东柳村的农民。1978年考大学时,地理这一科他考得最好。

  • 标签: 地理学研究 东柳村 赤壁镇 泰斗级 湖北省赤壁市 中文系主任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青年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文学素养对青年文化自信培育具有基础作用。本文从研究青年文化自信的内核和意义出发,理清其与文学素养提升的关系,藉此探寻通过提升文学素养以培育青年文化自信的多重路径。

  • 标签: 文学素养 青年文化自信 内在联系 路径选择
  • 简介:文学圈子有它自己的时尚,大众文学更是如此。时尚成了一望无际的灿烂的花田,人们犹如采蜜之蜂蝶,嗡嗡然飘飘然趋之如潮,唯恐那花田于瞬间烟消云散。甚至我所一向关注的儿童文学也不能幸免。某些光怪陆离的卡通、故作痞子状的少年写作,一副反叛面孔、一口野蛮腔调、一股如深秋凉风的某些网上文学,吸引了成千上万双纯净而又充满好奇的眼睛。

  • 标签: 大众文学 安静 儿童文学 少年写作 尚成 反叛
  • 简介:殷健灵儿童文学长篇力作《野芒坡》(《天天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一个男孩在逆境中追求光明和梦想的成长励志故事,一段独特历史的回顾与呈现,一部关于生命、爱、探索、艺术、良善和道义的小说。

  • 标签: 儿童文学 力作 长篇 出版社 故事 小说
  • 简介:无论是《天望》对“娜拉出走”“身份认同”主题的升华,还是《天外》对身体与灵魂的双重追问及宗教、哲学之思,欧洲华人新移民女作家林湄以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打造出的这两部长篇小说,既凝聚着作家个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标志其创作心路的蜕变,同时也表征着新移民文学与此前留学生文学书写的不同质的变化,于边缘视角审视文明和现代人的生活困境,超越二元对立的对话立场,为华文文学提供了新的思想内涵、美感经验及文学书写形态。

  • 标签: 华文文学 新移民小说 林湄写作
  • 简介:侗族口传文学《珠郎娘美》是侗族社会流传百年的口传经典,通过哀婉的爱情故事塑造出来的侗族女性形象,既是侗族文化瑰宝,又是侗族社会女性意识的象征。通过对《珠郎娘美》叙事歌、侗戏文本的研究,揭示侗族女性独特的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敢于追求自由的爱情婚姻和敢于追求独立平等的人格等方面,而这些特征得以形成的根源在于侗族社会有适合女性意识培植与生长的生态环境。

  • 标签: 侗族文化 口传文学 珠郎娘美 女性意识
  • 简介:在印刷品的时代、文化单一的社会里,文学曾经是万众瞩目的对象。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文学正在变与不变的交织中呈现出新的面貌。

  • 标签: 中国文学 精神家园 变与不变 印刷品
  • 简介:在旅美大陆华人学者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主体性的学科建构中,张旭东以其对"文化政治"的论述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反思与建构而具有特别的意义。首先,张旭东将"文化政治"视为现代性的核心,并透过这一概念,在普通与特殊、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重新思考主体性的呈现的问题,从而为处于西方现代性的"话语秩序"之中的中国文化和文学现代性如何穿透性地重新确立自身的普通性和主体性确立了基本的方法论;其次,张旭东透过对五四激进阐释学的重新阐释,考察文化政治的逻辑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关系,重建革命与五四之间的内在关联;再次,以对鲁迅的重新解读为中心,张旭东通过重新界定鲁迅的"文学性"的内涵,重建鲁迅的写作在文学性与政治性之间的关联,从而为打破西方现代性的话语秩序,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主体性打开了可能性的空间,并提供了方法论和具体的实践。

  • 标签: 张旭东 现代性 主体性 文化政治 鲁迅
  • 简介: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国民大革命,不仅催生了革命文学,而且吸引了不少女作家投身其中。1929年、1930年上海春潮书局先后推出谢冰莹的《从军日记》和陆晶清的诗集《低诉》,两部文集以不同风格展示了大革命期间特别是北伐战争期间妇女参加革命的经历。虽然同为大革命时期的作品,但不同的文体和迥异的写作风格,加之出版策划、传播途径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两部书稿的不同命运。前者成为革命文学的典范;后者则反响平平,即便再版时经过精心策划,却因强调爱情元素而脱离革命文学的范畴,以至于渐趋隐没。两部作品体现了革命文学发展初期个性化的文学话语与集体性的政治话语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同时凸显出革命文学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向左转”的发展轨迹。

  • 标签: 大革命时期 女性文学 《从军日记》 《低诉》
  • 简介:“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被胡适等奉为真理,但唐代文学虽然是诗国的鼎盛时期,却并非符合一代之文学的理论框架。且以朝代来断代,以单一文体来解释文体发展递嬗规律使得本来复杂的文学史简单化。如果我们能够破除这个框架,那么我们会开辟出一片新的研究空间。

  • 标签: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唐诗 偏弊
  • 简介:延安文艺运动为中国文学创作与批评树立了两个典范性的方向:“鲁迅方向”和“赵树理方向”。这两个方向的树立既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批评的基本进程,更有力地塑造了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品格。解析这两个方向的树立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建构的内在关系,对我们深刻理解左翼革命文艺向延安工农兵文艺的转进、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与演变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进程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 标签: “鲁迅方向” “赵树理方向” 延安文艺运动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化
  • 简介: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探索的一个重要截面,抗战时期文艺理论界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形成了论争产生之原因或背景、内容与形式的构成问题、“旧形式利用”问题、“民间形式”问题、“民族形式”问题之学理性质等核心问题域。“民族形式”论争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性意识的觉醒、形成与深化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通过这一系列争论和探索,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注入了丰富的理论内涵,并将民族形式的创造放到民族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民族形式创造问题上的现实主义和唯物主义理论原则。

  • 标签: 民族形式 论争 马克思主义 文学批评 中国化
  • 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对此,辽宁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王向峰教授感触很深,备感振奋。“我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从国学典籍中得到了很多滋养。即使当时背诵的那些东西并不完全懂,可是我后来上大学中文系时,用新思想、新方法一引发,便成了极其有价值的东西,不仅对专业的兴趣浓了、基础厚了,后来搞起教学和研究,也比一般同行多有依托。”他与记者的谈话,就围绕着领导干部带头加强文化修养、坚定文化自信的主题展开。

  • 标签: 文化修养 文化自信 王向峰 著名学者 访谈录 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