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多晶硅"频频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不仅是其"耗能"和"排放"的问题,还有"产能过剩"论调。正当"产能过剩"论激辩难解难分之际,今年3月3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CCTV演播室予以澄清,"产能过剩"论才算尘埃落定。

  • 标签: 多晶硅 产能过剩 太阳能 地方政府 可再生能源 新能源
  • 简介:对高宽比c=3~15共5个矩形通道的流动进行了水力实验,实验通道的当量直径dh=1.0~1.2mm,通道宽b=0.6~0.8mm,流动雷诺数Re=50~10000,实验结果表明,大高度比微小宽度矩形通道内的层流流动计算应考虑高度比的影响,不宜采用当量圆管的公式,与普通圆管流动相比较,其层流一紊流的过渡区变窄,不出现f-Re图上阻力系数f随Re增大而增大的那一小段曲线,以及层流到紊流的最大临界雷诺数Rec随高宽比c而变,其最大值为2340。

  • 标签: 水力特性 矩形通道 大高度比 微小宽度 阻力系数 火箭
  • 简介:利用先进的CFD数值模拟软件NUMECA,对某余热排出泵的原模型进行了设计工况下的内部流场全通道数值模拟,结合对数值结果的分析,发现泵导叶出口宽度对泵的性能和内部流动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泵导叶出口宽度的改型设计得到了较为理想的导叶宽度,进而对原模型和优化模型进行了变工况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改进的导叶在设计点附近的变工况性能得到了提高,验证了对导叶出口宽度改型设计的合理性。

  • 标签: 余热排出泵 导叶宽度改型 变工况计算 实验研究
  • 简介:储能技术是实现能源可再生化和高效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提高其综合利用率和实现能源的实时补充。着重论述地下蓄能技术发展状况和面临的研究问题,并通过实验和模拟计算,对蓄能的传热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蓄能改变地下蓄能体的能位,并表现为蓄能体温度和分布的变化,这种变化随时间而改变。建议进一步开展完善地下蓄能理论研究,推动中国地下蓄能技术的发展。

  • 标签: 蓄能 地下传热 实验研究 模拟计算
  • 简介:制约碳捕集技术发展的瓶颈之一在于能耗过高,而现有碳捕集能效分析的方法论与适用模型并未从能源转换的共性机制层面揭示碳捕集理论能耗的"天花板"。因此,也较难像热力学经典概念热机、热泵及其衍生研究框架一样,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不可逆性"这一思考原点出发,探索节能降耗的新机制与新途径。从碳捕集中能源转换的普遍特性出发,提出了热力学碳泵这一概念,首先对其在既有碳捕集研究体系中的辅助角色进行了论述,其后建立了基于热力学观点的模型并展开案例分析,最后与既有混合气体分离模型进行了异同讨论,阐述了两者的互补性。对热力学在面向新型工业应用情景下的能效分析进行了可供参考的尝试。

  • 标签: 热力学 碳泵 碳捕集 能效
  • 简介:沼气工程在我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热工制度上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哈尔滨的逐时气象参数分析了一个大中型沼气工程的热工行为,确定了中温发酵所需的动态耗热量,并估算了采用不同加热方式的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及能耗费用。结果表明:中温发酵用于加热进料的热量占沼气工程耗热的90%以上,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地源热泵加热法是一种较为经济的加热方式;回收出料余热对节能减排及沼气产业的绿色化有重大意义。

  • 标签: 大中型沼气工程 热工行为 余热回收
  • 简介:针对PV/T的研究主要以实验方法为主缺乏理论依据的问题,利用管道液体对流传热理论,对PV/T水冷装置的热吸收能力和传热时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了流速对装置性能的影响。通过设计U型管水冷PV/T进行模型实验,表明了在功能方面,PV/T既可以实现太阳能的热利用,也可以降低组件温度,从而提高光伏发电效率。在性能方面,PV/T的热吸收能力受流速的影响很大,需要平衡热吸收能力与水泵驱动功率之间的矛盾。

  • 标签: PV/T系统 对流传热系数 综合效率
  • 简介:2007年9月6日华能集团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工业研究组织的双方将合作开展洁净煤发电及二氧化碳(CO2)捕集与处理、煤气化、煤气净化等技术研究在悉尼举行《关于洁净煤发电及CO2捕集与处理等技术研究的合作框架协议》的签字仪式。

  • 标签: 研究组织 洁净煤发电 减排 二氧化碳 澳大利亚 华能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