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研究白洋淀沉积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NOM)的结构和来源,通过提取自然有机质的Uv-vis图谱特征参数(HIX)发现,与入河口区和水产养殖区的采样点相比,淀区出水口区域采样点的沉积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腐殖化程度较高,这表明淀区出水口区域沉积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具有较高的芳香碳的结构。白洋淀沉积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表层沉积(0~3cm深)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腐殖化程度较低。特征参数E2/E3(UV-Vis在波长250nm和365nm处吸收率的比值)显示,白洋淀自然保护区采样点沉积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主要来自胡敏酸源,河口区和养殖区采样点沉积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主要来自生物源,其他采样点沉积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则同时受到陆源和生物源的影响。

  • 标签: 沉积物 间隙水 自然有机质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白洋淀
  • 简介:通过测定洋山深水港区海域2010-2013年6个航次秋、冬季沉积中重金属含量,分析其时空差异,结果表明该海域沉积重金属总体含量较低,空间分布较为均匀,Hg、Zn、Pb、Cd含量秋季明显高于冬季,As、Cu含量的季节性波动较小,用因子分析法研究该海域重金属来源,发现陆源工业、船舶航运排污以及有机质降解是研究海域Pb、Cd、Zn的主要来源;农业污染、码头货物装卸残留及建筑垃圾支配着Cu、As、Hg的来源。SQG-Q生态风险评价表明研究海域沉积中重金属均存在中、低度的生态风险,秋季的生态风险高于冬季,Hg和Cu是主要生态风险因子;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研究海域基本不受Hg、As、Zn、Pb的污染;Cd、Cu以轻度污染为主,部分站位属于偏中度污染,6种重金属污染程度依次为:Cd〉Cu〉Pb〉Zn〉Hg〉As。因子综合得分评价表明,重金属污染相对严重的站位依次为5号、4号及3号站位。但总体看来洋山深水港区附近海域沉积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属于轻度污染。

  • 标签: 洋山深水港 沉积物 重金属 生态风险 污染程度
  • 简介:对湛江东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中酸可挥发性硫化(AVS)和同步提取重金属(SEM)的含量及其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东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中AVS含量夏季平均为0.449μmol/g,冬季为1.816μmol/g,大多数站位AVS含量冬季高于夏季;AVS平均含量总体呈南、北区较高,东、西区较低的区域分布规律。潮区沉积可提取重金属SEM总量夏季在0.56μmol/g-4.60μmol/g之间,冬季处于0.65μmol/g-2.21μmol/g之间;各重金属平均含量大小为Zn〉Cr〉Pb〉Cu〉Cd,其中Cd含量占SEM总量不到1%,Zn含量则在70%以上,SEMZn是控制着SEM分布的主要模式。联合利用(∑SEM/AVS)与(∑SEM-AVS)法和生物毒性阈值法综合评估重金属对沉积环境的影响,东海岛潮间带大部分区域沉积中(∑SEM-AVS)处于0-5之间,重金属潜在生物毒性较强的区域为通明海区(7号站和8号站所在),具有较强潜在生物毒性的重金属为夏季通明海区的Zn。

  • 标签: AVS SEM 表层沉积物 潮间带 东海岛
  • 简介:对湛江东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中酸可挥发性硫化(AVS)和同步提取重金属(SEM)的含量及其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东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中AVS含量夏季平均为0.449μmol/g,冬季为1.816μmol/g,大多数站位AVS含量冬季高于夏季;AVS平均含量总体呈南、北区较高,东、西区较低的区域分布规律。潮区沉积可提取重金属SEM总量夏季在0.56μmol/g~4.60μmol/g之间,冬季处于0.65μmol/g~2.21μmol/g之间;各重金属平均含量大小为Zn>Cr>Pb>Cu>Cd,其中Cd含量占SEM总量不到1%,Zn含量则在70%以上,SEMZn是控制着SEM分布的主要模式。联合利用(∑SEM/AVS)与(∑SEM-AVS)法和生物毒性阈值法综合评估重金属对沉积环境的影响,东海岛潮间带大部分区域沉积中(∑SEM-AVS)处于0~5之间,重金属潜在生物毒性较强的区域为通明海区(7号站和8号站所在),具有较强潜在生物毒性的重金属为夏季通明海区的Zn。

  • 标签: AVS SEM 表层沉积物 潮间带 东海岛
  • 简介:在深入了解四川省木里~盐源地区地质背景、总结该区1:5万化探异常特征的基础上,应用信息量法对该区754个异常流域进行计算和预测,对该区化探异常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找矿信息量法 化探异常评价 木里-盐源地区
  • 简介:贵州省黔西县林泉片区属于深切河谷斜坡地带,区内地下水位受乌江期隆升作用埋深大,不利于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且区内缺水人口分散分布于河谷斜坡地带,不利于集中供水。所以对区内表层岩溶带发育及表层带岩溶水分布特征的研究,是解决区内缺水问题的关键。

  • 标签: 表层岩溶带 深切河谷 地下水 林泉
  • 简介:烃源岩是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白垩系烃源岩以29%的比例居全球各层系之首。通过古地磁与地理信息数据耦合,以及对所有白垩系烃源岩层位数据的统计和对比,恢复了白垩系烃源岩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其发育环境。结果表明:(1)白垩系烃源岩主要发育于阿普特阶-土伦阶(占白垩系烃源岩的52.63%)。(2)白垩系烃源岩主要发育于2种构造、沉积环境:陆表海环境(非典型被动陆缘)和裂谷环境。(3)白垩纪早期,烃源岩干酪根以Ⅰ型为主;白垩纪中期,烃源岩干酪根过渡为以Ⅱ型为主,Ⅰ型较少;白垩纪晚期,Ⅲ型干酪根烃源岩迅速增多。(4)白垩纪大陆裂解边缘出现富有机质沉积,上升流促进生物繁盛,高温、干旱的气候使陆表浅海区盐度较高,其还原环境有利于烃源岩的保存。

  • 标签: 白垩纪 全球烃源岩 沉积相 古环境 编图
  • 简介:通过资料搜集、蒸发岩野外露头地质调查、石盐岩沉积特征分析及盐类矿物学研究,对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中新生代蒸发岩的分布、层位、盐类矿物组合、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塔西南坳陷石盐岩沉积呈透镜体状,主要沿西昆仑山前分布,常含有褐红色、灰绿色泥砾,泥砾岩性与吐依洛克组下段岩性一致,推测应为吐依洛克组沉积晚期海退期成盐,其层位应归属于吐依洛克组上段。石盐岩透镜体在横向分布上不连续,反映了当时塔西南坳陷内部可能存在多个古盐湖次级凹地,其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经浓缩蒸发成盐。蒸发岩矿物除石盐、石膏外,还见有杂卤石、钙芒硝等,其中杂卤石可能为后期富钾卤水交代原生石膏的产物,而乌泊1井石盐表面大量的次生钙芒硝可能为盐湖后期石盐析出阶段含钙地下水缓慢持续补给盐湖的产物。

  • 标签: 蒸发岩 石盐岩 上白垩统 古新统 塔西南坳陷 塔里木盆地
  • 简介:尚义盆地形成于早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内沉积了一套以紫红色、灰绿色陆源碎屑岩为主的地层,仅在晚侏罗世-早自垩世地层局部夹薄层玄武安山质火山岩。通过系统分析尚义盆地的沉积岩、沉积相带展布特征及古水流、砾石成分等,分析了早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的源区、汇水中心及古气候的演化,恢复了早侏罗世-早自垩世盆地古地理格局。同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尚义盆地的沉积-充填样式,重点总结和综合分析了盆地内熔积岩、辉绿岩、边界断层等的发育特征,初步推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尚义盆地为伸展断陷盆地。

  • 标签: 尚义盆地 土城子组 沉积特征 物源 古水流 中生代
  • 简介:微生物席是一个特别的微生物群落,构成了地球上形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生态系,这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由于微生物席生物构成的复杂性、发育环境和产物的多样性,对微生物席的属性还存在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答案意味着不同的研究领域,因为对一个基本问题,即“究竟什么是微生物席”,要获取一个单一的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微生物席定义的多重性答案,最终就成为地球生物学框架下一个年轻的沉积学分支——“微生物席沉积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最为重要的是,要穿越成岩作用“过滤器”,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微生物席建造物的生长机理和发育过程,还存在若干的困难,这些困难表现在几个重要的现象之中,如:(1)寒武纪叠层石中的底栖鲕粒;(2)中元古界灰岩层面上特别的MISS(微生物诱发的沉积构造);(3)中元古界叠层石白云岩序列中的凝块石。因此,基于微生物席的属性和特征所蕴含的微生物席的多样化定义,介绍微生物席沉积学的理论体系,对于深入理解这一年轻分支学科的现状和进一步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特征和属性 微生物席 微生物席沉积学
  • 简介:通过对桂西南龙邦锰矿和龙昌锰矿进行水系沉积、土壤、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等成果的研究,分析了锰矿有关元素在水系沉积、土壤和岩石中的地球化学特征,总结了桂西南龙邦、龙昌海相热水沉积锰矿勘查地球化学标志,提出其指示元素组合为:Mn、Ag、As、Sb、Hg、Co、Ni、Ti、V、Ba、Ce、Zn、Mo。

  • 标签: 桂西南 热水沉积锰矿 勘查地球化学 水系沉积物测量 地球化学标志
  • 简介:四川盆地寒武纪台地滩相储集体是一套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准确预测其发育部位、储集性能与分布规律是其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其中,寒武纪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理与构造一沉积环境的研究是储集体预测的关键。根据野外实测剖面、钻井和测井分析、地震资料,应用活动论构造一古地理思想,在沉积地质条件、区域连井地层剖面,地层厚度与沉积相等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编制了寒武纪各个时期的构造一沉积环境图件,反映了四川盆地寒武纪的古地理特征及盆地演化。四川盆地寒武纪整体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古地理格局,西部发育潮坪和滨岸等碎屑岩沉积相,中东部发育缓坡相、台地相及台地边缘浅滩相等。沉积相在时空上的响应为由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局限台地-筇竹寺期碎屑岩台地和深水盆地-早寒武世沧浪铺期滨岸一混积台地-早寒武世龙王庙期碳酸盐岩缓坡-中寒武世陡坡寺期蒸发局限镶边台地-中晚寒武世洗象池期成熟镶边台地的演化过程。其中,筇竹寺期为巨厚的烃源岩生成期;龙王庙期和洗象池期,为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的有利时期;龙王庙期及陡坡寺期发育的蒸发岩可形成良好的盖层。

  • 标签: 古地理 构造一沉积环境 构造演化 寒武纪 四川盆地
  • 简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手标本观察、底板地层分布和矿体一含矿层厚度分析,对黔北务正道(务川-正安-道真)地区铝土矿沉积古地理及其与铝土矿成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铝土矿沉积盆地北以武隆为界,西北至南川,东至沿河,南至绥阳一凤冈一线;(2)研究区古地貌具南高北低的特点,沉积相带可分为海湾中心和滨岸湿地两部分,优质的铝土矿区均位于滨岸湿地;(3)沉积古地理决定了含矿层的厚度,但并不直接控制高品位铝土矿的形成,只有在其余成矿条件都适合的情况下,古地理通过控制铝土矿的沉积环境间接控制高品位铝土矿的形成。

  • 标签: 早二叠世 铝土矿 古地理 控矿意义 务正道地区 贵州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国际海道测量组织是海道测量领域全球唯一的国际性、政府间、技术咨询组织,长期主导着标准和技术的发展方向,先后发布了多种出版.研究了IHO出版的分类、出版物主要内容,分析了IHO出版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工作建议.

  • 标签: 国际海道测量组织 出版物 出版物分类
  • 简介:根据GB50057-2010《建筑防雷设计规范》的规定,文章从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的要点、评价报告制作的文本格式、评价的结论及技术要点等三个方面全面阐述建筑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的全过程,明确了建筑防雷设计的项目,总结和归纳了各项目在GB50057-2010中的依据和规定.

  • 标签: 建筑物 防雷 设计评价
  • 简介: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利津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第四上亚段风暴岩沉积构造类型丰富,包括风暴侵蚀形成的冲刷面、渠模、截切面构造,风暴涡流形成的撕裂构造,风暴重力流形成的递变、块状层理,风暴浪形成的丘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浪成沙纹交错层理及风暴后能量衰减阶段形成的准同生变形构造等。通过岩心观察统计,建立了适合于研究区风暴岩的理想垂向沉积序列,包括10个岩相单元,对应着3个主要的风暴作用阶段:风暴涡流作用阶段、风暴浪作用阶段和风暴作用衰减阶段。结合风暴岩沉积特征及沉积动力学机制,将研究区风暴岩归为4种类型:其中Ⅰ型风暴岩发育于正常浪基面之上,为原地侵蚀型风暴岩,Ⅱ型、Ⅲ型、Ⅳ型风暴岩发育于正常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根据以上4种风暴岩沉积特征,探讨了研究区风暴岩形成的主控因素,认为风暴岩的形成主要受风暴作用、源、古地形以及湖平面变化的影响,并总结出4种类型风暴岩发育的有利条件。

  • 标签: 东营凹陷 沙河街组 风暴岩 沉积构造 沉积序列
  • 简介: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的众多凹陷均有海陆过渡相沉积沉积相类型包括海湾辫状河三角洲和河口湾一潮坪。本次研究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将崖13—1气田古近系渐新统陵水组三段及二段各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在其内部进一步识别出10个中期基准面旋回(S1-S10)。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对陵水组三段及陵水组二段发育的沉积相特征及演化进行深入的探讨。陵水组三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发育海湾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具有独特的层理构造、富含泥质纹层以及遗迹化石丰富。该沉积体系自下而上潮汐作用越来越强,早期以河流作用为主(S1-S4),中期为河流和潮汐混合作用(S5-S6),晚期逐渐过渡到以潮汐作用占主导(S7-S8)。陵水组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发生全面海侵,沉积作用方式及沉积特征更加复杂,生物成因构造更加独特,本次研究将其解释为河口湾一潮坪沉积(S9-S10)。研究表明,区域海平面的不断上升是研究区沉积相从海湾辫状河三角洲演化到河口湾一潮坪的主要控制因素。

  • 标签: 海陆过渡带 沉积特征 沉积演化 陵水组 渐新统 崖13—1气田
  • 简介:摘要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历史中,从风餐露宿到山洞的群居,从原始茹毛饮血到亭台楼榭、楼堂馆所,始终萦绕着土木工程建设,可以说,土木工程的发展进步史,就是人类的文明进步史,二者可以说是密切相关、密不可分,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一热门的课题,笔者特地从土木工程建筑物种类及特点入手,并且较客观、也较前沿地对土木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以科学入微的预测。

  • 标签: 土木工程 建筑物 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