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5 个结果
  • 简介:对2005年7月25-29日引发较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的东北低的结构、度和水汽收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低是一个较深厚的冷性涡旋。初期,气旋性度出现在对流层中层,然后向中低层及高层伸展。而低加强阶段,气旋性度在对流层高层增加得最快,并逐渐向中低层传播,诱发地面气旋的发展;由于高低空锋生的相互作用,在低南部形成了深厚的近乎垂直的低层略前倾的“弓形”锋区。2)对度收支的计算表明,水平度平流项和水平辐散项对低的发展、加强起到最主要的作用。但在不同阶段,这两项的作用和大小各不相同。3)对流层高层位大值区在低东部向下传播,有利于低的发展加强,与低暴雨的落区位置较为接近。此外对卫星云顶亮度温度(TBB)的分析,发现低暴雨典型的涡旋云带中对流活动旺盛的地区与局地暴雨的位置对应。4)低暴雨的水汽初期主要来自北部,随着低纬地区西南季风的增强,沿副高西侧从低纬到中高纬建立起一条较强的水汽输送带,东北地区水汽收支以南北向的辐合为主。5)将2005年和1998年夏季6~8月的东北低暴雨个例的天气形势配置进行逐月比较,发现持续的较大范围的低暴雨过程与亚洲中高纬的阻塞形势、低的维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夏季风和低纬系统的水汽输送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东北低涡 暴雨 位涡 涡度收支 水汽收支
  • 简介:用一个正压原始方程模式实施了六组试验,研究了东移低的动力学.结果表明:无论是切变基流与低的相互作用,还是块与低的相互作用,都可引起低强度在短暂时段内增强,但整个积分时段内低强度的演变仍呈下降趋势.切变基流、低和多个块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下降的趋势.正相对度切变基流中低块的合并,是东移低强度得以维持和发展的一个直接的原因.

  • 标签: 东移低涡 大气动力学 切变基流 涡块 相互作用 低涡强度
  • 简介:利用三维对流边界层的大模拟模式研究对流边界层湍流统计特征量,模拟结果与前人的同类模拟工作及实验观测结果相比较,得到了一致的结论.

  • 标签: 大涡模式 湍流 对流边界层
  • 简介:利用高频次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闪电定位仪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1年6月9日湖北暴雨过程的闪电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S不同生命阶段地闪所处位置不同,正、负闪同时跃增至峰值是MCS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地闪密集区和MCS中移速较快的强回波位置基本吻合,MCS强回波区域出现的正闪、负闪和45--55dBz回波后部区域对应较好,强降水发生在MCS成熟后趋于消亡阶段。

  • 标签: 西南涡 雷达回波 地闪
  • 简介:利用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0.1°×0.1°的FY-2E云顶亮温资料,对2013年6月29日至7月1日发生在四川东部的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合度收支方程重点分析了引发这次大暴雨的西南结构。结果表明:在西南低发生发展过程中,对低发展起直接作用的是水平辐合辐散项和水平平流项,低形成前水平辐合辐散项起主要贡献,低形成后水平平流项贡献增大,并在对流层中低层以正贡献为主,扭转项贡献最小,而垂直输送项在低形成前期以正贡献为主,低减弱阶段以负贡献为主;在西南低形成前期,对流层高层有位大值区向下传输至中层,中高层正位叠加在低层负位之上,有利于低层低的发展及不稳定能量的存储与释放,是低维持发展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西南涡 暴雨 涡度收支 湿位涡
  • 简介:地面沉降是地面由于地下物质运移而发生的渐进下陷或急剧下沉。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仅在美国,已经有遍及45个州,超过44030km0的土地受到了地面沉降的影响,相当于新汉布什尔州与佛蒙特州的总和。由此引发的经济损失更是惊人:仅在圣克拉拉山谷,沉降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979年大约为1.31亿美元,而到了1998年则高达3亿美元。造成这一灾害的原因主要有含水层的压实、有机质土的疏干排水、地下采矿、自然压实、溶坑以及永冻土的解冻等。

  • 标签: 地面沉降 直接经济损失 类型 全球性问题 物质运移 疏干排水
  • 简介:采用WRF模式对2005年“海棠”台风登陆福建省前后24h内所造成的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利用模式输出结果,借助位理论分析位与台风低压流场及降水的关系,并结合对风场、相当位温、相对湿度等诊断量的分布特征分析,探讨了台风强降水的发展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310K等熵面上高位发展演变较好反映了台风低压系统路径移动以及强度变化的过程。暴雨中心主要出现在位大值区及其偏东北方向,且位气块回旋少动,与暴雨的发展维持密切相关。高位区主要位于等熵面坡度和梯度最大处,当等熵面上下贯通,对流层高层的高位沿等熵面下传,形成位柱时,有利于暴雨增幅。台风环流内水汽充足,上升运动强烈,也有助于此次台风降水强度持续强大。

  • 标签: 台风暴雨 位涡 等熵面 数值模拟
  • 简介:采用LAPS中尺度分析模式大气资料,对2008年7月一次西南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降水运动的中尺度诊断计算与分析。诊断计算包括:可降水量、层结不稳定能量、对流可降水量、水汽权重平均风速、水汽通量散度、云水、云冰总量及其通量散度和垂直速度与凝结函数降水率等。结果表明:"西南—切变线"系统的暴雨发生在暖湿气团与变性冷气团之间的中尺度风场辐合上升运动区,中尺度雨团发生在层结不稳定的暖湿气团一侧。计算的中尺度垂直运动与凝结函数降水率场,降水率为暴雨到特大暴雨。计算的水汽通量辐合降水率与凝结函数降水率不会完全重合,且水汽通量辐合既可致中尺度"雨",又可成大尺度"云",并且云水、云冰通量辐合/辐散,可解释为它们的"正"/"负"碰并增长,而碰并增长产生水凝物增量(降水率)促成大暴雨。因此,在凝结函数降水率场中产生的中、小尺度对流雨团,加上水汽与云水、云冰通量辐合及其碰并增长,并且借助层结不稳定能量释放和可能产生的强迫"次级环流"及水汽与云水、云冰输送,是"西南—切变线"系统造成襄樊特大暴雨的天气学成因。

  • 标签: 西南涡暴雨 降水运动 LAPS中尺度分析 凝结函数降水率 水汽 云水和云冰通量散度
  • 简介:摘要:通过对旋翼桨干扰噪声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介绍高阶谐波控制 HHC桨干扰噪声主动控制技术的概念及产生过程;然后针对每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进行总结;讨论桨干扰噪声主动控制,并结合研究情况指出开展桨干扰噪声主动控制研究的关键技术。

  • 标签: 直升机 旋翼 桨涡干扰噪声 主动控制
  • 简介:本文用1980-1982年的资料揭示了夏季青藏高原上存在准一周、准半周和准十天的大气短周期振荡.而且这种振荡与高原东部有限区域的低活动及下游降水有较好的超前相关。

  • 标签: 大气 振荡 周期 降水 相关关系
  • 简介:页岩气井采用加砂压裂增产方式,放喷测试过程中砂粒随井筒排出液(气)排至地面会冲蚀地面流程设备的节流装置、弯头等,造成刺漏损毁设备和伤害操作人员等安全事故,影响地面测试安全作业。地面除砂技术采用双筒管柱式除砂器和旋流除砂器相结合的方式,有效除去井筒排出的砂粒,避免对地面流程设备造成冲蚀。

  • 标签: 地面测试 除砂流程 除砂工艺 除砂设备 现场应用
  • 简介:摘要:本论文在探讨地面材料对大型厂房地面开裂的影响。通过采用多种地面材料进行试验,我们分析了不同材料对地面裂纹形成的潜在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地面材料的选择与地面开裂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混凝土地面材料在各方面性能表现最佳,其次是沥青混凝土,而某些塑料地板材料可能会导致地面开裂问题。因此,对于大型厂房的地面设计与施工,必须精选合适的地面材料以减少裂纹的形成,确保地面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标签: 地面材料 大型厂房 地面开裂 混凝土 沥青混凝土 塑料地板材料 地面设计 地面施工 稳定性 安全性。
  • 简介:采用FY-2E和CloudSat卫星资料、雷达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2013年春季2次西南云型、云系结构和雷达回波演变、环境场特征。结果表明:(1)2次西南形成都伴随有高原槽东移和高原东侧偏南低空急流增强,偏南低空急流增强对低形成和东移起重要作用;(2)西南云系结构与低环流密切相关,西南形成和东移初期,低环流结构呈椭圆形,西南云系表现为叶状云系或逗点云系,随着低后部冷空气入侵加剧,低云系形成典型的"S"型后边界。低云系的结构形式和边界形状,对低形成和东移、急流发展有指示作用;(3)低降水分布与低云系结构有一定关系,低水平云系分布为叶状云系时,降水中心位于其东南部,低云系水平分布为逗点云系时,降水中心位于其逗点云内;(4)受低云系结构影响,低云系降水可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低暖区降水,回波带呈反气旋弯曲,向东移动并向东北方向旋转;第2阶段中层干冷空气下沉加剧,干冷和暖湿气团交汇形成西南—东北向带状回波,雷达回波上"人"字形回波形成。

  • 标签: 西南涡 云结构 叶状云系
  • 简介:1前言极是西风带一个最强大的环流系统,它的活动规律对长期天气预报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前期极特征量与我盟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及预报,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2具体分析我们用前期1~2年北半球500hPa各区的副高面积、副高西伸脊点及副高脊线位置...

  • 标签: 极涡 夏季 降水预报 遥相关分析 预报因子
  • 简介:针对海洋中尺度对水声传播的影响,利用中尺度区的历史水文实测数据提取涡旋强度,空间尺度等中尺度特征参数,建立了海洋中尺度理论计算模型。运用MMPE水下声场模型仿真试验研究了涡旋性质、强度和位置、声源频率和置放深度对声传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暖使得会聚区的位置“后退”,会聚区宽度增加;冷涡使得会聚区的位置“前移”,会聚区宽度减小。涡旋的强度越大,“前移”或“回退”的效应越显著。

  • 标签: MMPE模型 中尺度涡模型 传播损失
  • 简介:应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区域加密站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1°×1°,时间间隔为6h),对2009年6月8日发生在华北的一次强对流暴雨过程的湿位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湿位的分布对强对流暴雨的发生、落区有较强的指示性作用,MPV1"正负值区垂直叠加"的配置是强对流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形势。暴雨出现在850hPa上MPV、MPV1、MPV2正负值过渡带附近,是对流不稳定与斜压不稳定相结合的地区。θse等值线接近垂直的地区有利于垂直度的增长,亦有利于强降水发生。

  • 标签: 强对流暴雨 湿位涡 诊断分析 华北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云顶亮温资料,对2006年6月24—25日陕西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是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中尺度对流云团是造成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原因。强对流发生前,近地面存在逆温层。强对流发生发展与湿位的时空演变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对流层高低层湿位“正负区垂直叠加”的配置是强对流天气发展的有利形势。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低层湿位正压项等值线密集的零线附近及湿斜压项的正值区。

  • 标签: 强对流 湿位涡 云顶亮温
  • 简介:利用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雨量资料和NCEP1°×1°逐6h再分析资料,应用湿位理论,对2011年6月江西汛期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湿位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分析了正压项(MPV1)和斜压项(MPV2)正负值范围以及其值的大小变化与暴雨强度、落区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前期,以对流层低层的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为主。对流层低层MPV1<0,中高层MPV1>0,并且中高层有正值MPV1向低层输送,这样的高低空配置有利于低层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低层MPV1等值线密集带零值线附近对应强降水中心区。此次大暴雨过程中后期,对流层中高层负值MPV2的绝对值和正值MPV1同时增大,其大值区南压,对流层中高层湿斜压性明显增强,使垂直度明显增大,同时伴随着对流层低层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降水强度明显加强。从整个暴雨过程来看,暴雨落区的移动方向与对流层中高层MPV1正值区和MPV2负值区的移动方向一致,中高层湿斜压性的增强对暴雨增幅起了关键作用。

  • 标签: 暴雨 湿位涡 不稳定能量 演变.
  • 简介:按照中国气象局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要求,陕西省100个地面观测站从4月1日起进行业务调整,基准站和基本站调整观测任务,所有国家级气象台站取消了天气报(加密天气报),采用观测资料实时数据文件(简称“长Z文件”)方式上传观测数据。地面测报业务软件由以前的3.0.22升级到V4.0.1版,此软件是在原软件的基础上,修改了部分功能,其中变动最大的是在“数据维护”菜单下增加了“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功能。做好正点数据维护,是确保台站提高长Z文件数据可用性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地面气象观测 观测数据 维护方法 正点 地面观测站 业务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