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亚洲的主体是在晚古生代期间由小陆块的频繁碰撞和聚敛边缘的增生拼接而形成的。尽管对于重要克拉通在亚洲总体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了解得比较清楚,但是对于大量较小单元的运动学、沉积环境和古地理的综合作用则了解得还很少。把从中国和前苏联收集到的古环境数据叠加到构造要素的数字模型上,得出了本文的成套古地理图。这样的拼合在共同边界两侧的不同时代只能达到中等一致程度,但却符合已知的板块构造边界。其它来源的构造、古生物、古地磁和古气候等资料,在确定各构造单元与其相邻单元的关系时要比岩相对比分歧更小。在二叠纪最终闭合以前,突厥斯坦洋的西段一直分隔着由西伯利亚、波罗的古陆和阿尔泰造山带组成的北区和从华北经塔里木和塔吉克坳陷向西直到赛特一图兰(Scythian-Turanian)地台的东西向构造单元群。这个构造单元群的地理连续性开始于早石炭世。基本上都是陆块的这个构造单元群在南缘形成了一个东西向的俯冲带,古特提斯海就是沿着这个带向北俯冲的。在早石炭世,兴都库什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存在一个或多个陆缘盆地。在晚古生代,伊犁、北天山弧和蒙古南部的火山弧均属突厥斯坦洋的范围,它们和穿时闭合的盆地一道增生到华北一塔里木一图兰复合地块上。突厥斯坦洋在整个晚古生代由西向东的穿时关闭及阿尔泰与东欧地台边缘的碰撞对欧亚陆块核心的形成有作用。中亚的大规模运动学问题包括有塔里木地块在古生代期间的向东和向西延伸;突厥斯坦洋闭合的时间;成海一滨里海地区的构造格局和二叠纪走向滑动构造的规模等。

  • 标签: 晚古生代 构造单元 塔里木 地台 古地理 盆地
  • 简介:利用戈达德太空研究所(GoddardInstituteforSpaceStudies,GISS/NASA)建立的全球网格点月平均地表温度距平序列,通过一元线性回归、M-K检验对中亚地区1880~2011年地面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近130a来,中亚地区温度变化趋势率为0.073℃/10a,接近于全球,高于我国的近百年温度变化趋势率;中亚地区1、4、10月呈增温趋势,其中1月份温度变化幅度最大,4、10月份增温趋势率较大;而7月份呈微弱降温趋势。中亚地区年平均温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生突变,出现较大的增温趋势,尤其是近50a,增温明显。

  • 标签: 中亚 气候变暖 温度变化趋势 气温突变
  • 简介:为编制能够应用于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中亚地区统一震级标度为矩震级的地震目录,从国际地震中心(ISC)下载得到该地区1907-2012年的地震数据,该数据包含众多机构不同震级标度的地震记录.以MW,GCMT为参考机构震级标度,并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其他机构震级标度与MW,GCMT之间的转换关系.在挑选某次地震事件的唯一震级记录时,以对应转换关系的相关系数大且剩余标准差小为准则进行筛选.对于少量没有震级转换关系或者拟合优度过差的地震记录,使用间接转换关系或者全球转换关系予以补充转换.震级转换后,用时空窗法删除前余震,并考虑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水平的空间差异性将研究区划分成5个子区域.采用地震记录时间累积曲线法、最大曲率法(MAXC)和拟合优度检验法(GFT)综合分析各个分区的最小完整震级(MC),并在此基础上用极大似然法拟合相应的地震活动性参数.结果表明,每种完整性分析方法各具一定的优缺点,但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能够得出最佳的MC.地震记录时间累积曲线法能分析出高质量地震目录的起始时间,以作为后两种方法的基础,但容易受到地震活动水平随时间波动的影响.由于研究区目录质量较差,最大曲率法误差过大以至于只能作为其他方法的补充,拟合优度检验法的GFT参数也普遍只能达到80%左右.GFT最大值点可能并不对应MC,但是MC通常都在GFT极大值点取得.5个分区1964-2012年的MC普遍在Mw4.8左右,b值在1.136-1.514之间波动.

  • 标签: 矩震级 震级转换 最小完整震级 最大曲率法 拟合优度检验法 极大似然法
  • 简介:喀喇昆仑地块记录了以海相为主的奥陶纪至白垩纪的沉积史。识别出了6个主要的沉积旋回。最老的沉积地层为下奥陶统,超覆于结晶基底之上。厚达1km的奥陶系-泥盆系主要为页岩状层序,极少含碳酸盐岩夹层。早泥盆世,一个宽阔的潮缘台地分布在克拉通之上。沉积速率比较低,为10—20m/Ma,而上泥盆统-可能的下石炭统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不整合于下泥盆统碳酸盐岩之上。没有发现晚石炭世或冰川沉积存在的证据。二叠纪沉积速率提高,达到50m/Ma,沉积厚度达1~2.5km。识别出了三个沉积阶段:(1)阿舍林一萨克马尔期形成巨厚的冲积相到边缘海相的陆源透镜体沉积;(2)亚丁斯克-Murgabian期,因地块旋转引起拉张,以局部的隆升和侵蚀为特征;(3)晚二叠世到中三叠世沉积分异作用加强,在西南部发育了一个潮缘碳酸盐岩坪,而在东北部发育了一个较深的盆地。卡尼-诺利期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可以认为二叠-三叠纪的演化属于喀喇昆仑地块的被动边缘阶段。该地块原属环冈瓦纳边缘,当时像大拉萨地块(MegaLhasa)一样,往北向特提斯过渡板块上漂移。大拉萨地块被认为是多个地块拼贴的产物,这些地块可能由减薄的地壳或具有洋壳的短期海洋所分隔。具镁铁质火山岩和蛇纹岩颗粒的石英岩屑砂岩,与上覆的普林斯巴一托尔统含沉积及沉积变质碎屑的红色砂岩成平缓的不整合接触,记录了喀喇昆仑在始基梅里期(Eo-Ciminerian)的变形。该造山幕到阿连期结束,当时有个浅水碳酸盐岩缓坡加积到原先的出露区。前巴列姆期,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的记录很少。北喀喇昆仑后巴列姆期的沉积层序严重变形,形成包含结晶基底碎片的巨大冲断席。中白垩统的粗粒砾岩封填这些冲断席。最后记录了孤立的康潘期深海泥岩。在伊朗分支地块停止迁移

  • 标签: 奥陶纪 白垩纪 碳酸盐岩 沉积速率 含油气盆地 冲积相
  • 简介:根据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状况,将中亚五国分为两类:油气盈余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油气短缺国(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分析了中亚各国的油气生产现状和消费需求动态,重点研究了中亚地区两个油气输出国——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油气生产及油气运输管线的规划。根据《中亚能源资源合理有效利用》规划编制的4种发展预测方案,对2020年前中亚地区油气生产基地及产量动态、油气消费以及在国际油气市场上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油气出口方向及出口潜力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 标签: 油气运输 中亚地区 生产现状 预测 哈萨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 简介:从国家分布上讲,中亚地区包括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五国;从地理分布上讲,中亚地区主要包括图兰平原及其周围山地。地形走势为东高西低,东部多山地、丘陵,西部为平原;从矿产分布上讲,中亚五国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矿业经济居各国重要地位,且均重视矿业的引资和开发。

  • 标签: 中亚地区 矿产资源 投资环境 乌兹别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矿业经济
  • 简介:卡拉库姆盆地是世界上仅次于西西伯利亚盆地和波斯湾盆地的第三大富气盆地。本文以获取的最新油气田储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石油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了该盆地油气的层系和区域分布特征及其成藏模式。受区域盖层控制,盆地内的油气主要富集于两套层系:中侏罗统卡洛阶-上侏罗统牛津阶碳酸盐岩储集层和下白垩统欧特里阶沙特利克组砂岩储集层。前者富集了盆地内68.0%的石油储量、84.0%的凝析油储量和44.2%的天然气储量,后者富集了盆地内36.4%的天然气储量。上侏罗统蒸发岩之下的盐下油气田的区域分布主要受有利储集相带和古隆起构造展布的控制;生物礁和古构造主要发育于盆地东北部的北阿姆河亚盆地,并导致盆地内已发现的盐下油气储量主要分布于此。受蒸发岩区域盖层和深大断裂的控制,盐上油气田主要分布于蒸发岩发育区之外、蒸发岩较薄且主要为硬石膏的地区、以及蒸发岩发育区内的深大断裂附近。蒸发岩之上的盐上层系并非油气特别是天然气勘探的禁区,源自盐下烃源岩的天然气可以在盐上储集层内聚集并形成大气田。

  • 标签: 中亚 卡拉库姆盆地 油气分布 区域盖层 成藏模式
  • 简介:摘要:目前,自来水中的硝酸盐以及亚硝酸盐浓度比较高,会危害人体健康,导致人体患癌几率增加,并且会诱发高铁血红蛋白症。因此,需要加强自来水中亚硝酸盐含量检测工作,利用科学合理的水中亚硝酸盐含量检测方法,可以掌握自来水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具体情况。同时要根据亚硝酸盐含量情况,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处理,提高自来水水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 标签: 自来水 水质检测 亚硝酸盐 处理方法
  • 简介:为加速中亚地区基础地质信息数据的共享与交流,全面对比中国西部(重点为新疆地区)与邻区大型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加速查明新疆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为中亚地质工作者提供相关地质信息,建立中亚地区1:20万地质图数据库十分必要.

  • 标签: 地质图数据库 中亚地区 信息数据 地质矿产 成矿地质背景 新疆地区
  • 简介:人工经济林在中国南方种植面积大,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人工经济林生态系统受人为周期性经营活动影响比较大,是重要的流动性碳库.因此,选择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本地条件基本一致的毛竹(Phyllostachysheterocycla)、柑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和锥栗(Castaneahenryi)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种林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毛竹林5.91~19.18g.kg-1、柑橘5.70~13.31g.kg-1、锥栗3.84~10.78g.kg-1,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3种林地0~20cm、20~40cm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40~60cm、60~80cm、80~100cm各层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种林地间土壤有机碳储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使用对数方程对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进行拟合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N、C/N比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与土壤全N含量的相关性最好(P〈0.05).

  • 标签: 有机碳含量 垂直分布 柑橘 锥栗 毛竹
  • 简介:2007年9月18日-24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新疆油田公司联合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家305项目办公室承办的“中亚型造山与成矿”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疆成功召开.来自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中国大陆以及香港和台湾的15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成矿 造山
  • 简介:托克逊县是中国干旱地区之一,年平均降水量约9.4mm,2013年6月19日13时至20日19时,托克逊县出现了区域大风、持续降水、降温天气过程。利用常规、数值预报、卫星云图等资料,系统地分析了此次天气的环流背景及演变形势,分析表明:这次明显的降水是受中亚低涡系统影响,在有利的水汽条件和持续的水汽输送下,配合垂直抬升运动与地形的作用,是造成这次明显降水天气的直接原因。

  • 标签: 大降水 成因 动力条件
  • 简介: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根系创造了一个能够促进自身生长发育的适宜的根际环境,是植物正常生长的重要保障之一。植物根系除了吸收营养元素外,还不断地向根际环境分泌大量化合物[1],这些由根系不同部位分泌产生的无机离子或小分子有机物统称为根系分泌物[2]。植物根系的分泌作用是其适应胁迫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根系分泌作用,植物与根际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3]。由于大多数根系分泌物能被微生物直接吸收利用,它是驱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有机碳源[4]。

  • 标签: 根际环境 植物生长过程 米槠 分泌作用 有机碳源 森林生态系统
  • 简介:以建瓯的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人工林(JCL)、罗浮栲(Castanopsisfabri)林(JCF)、米槠(Castanopsiscarlesii)林(JCC)及武夷山的米槠林(WCC)不同层次土壤(0~10cm,10~20cm)为对象,用45mL去离子水(相当于189mm降雨量)分3次(每次15mL)淋洗厚度约1.8cm土壤,研究模拟降雨条件下表层土壤渗滤液可溶性有机质(DOM)的浓度和光谱学特征,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0~10cm土层,杉木人工林淋滤液中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显著高于3种天然林,分别是JCF、JCC、WCC的3.5、1.5、2倍,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腐殖化程度及荧光效率(Feff)值低于3种天然林;在10~20cm土层,4种林分的DON和DOC无显著差异,但杉木人工林的腐殖化程度及Feff值低于3种天然林。在不同植被类型中,0~10cm土层的荧光同步光谱腐殖化指数(HIXsyn)值均大于10~20cm,而Feff值均小于10~20cm。综合3种光谱分析表明,3种天然林土壤淋滤液DOM含量更高,结构更简单;杉木人工林土壤淋滤液DOM含有较多木质素等不易分解的物质。与10~20cm层土壤相比,0~10cm层土壤DOM中含有更多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的物质。

  • 标签: 中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杉木人工林 DOM 紫外光谱 荧光光谱
  • 简介:运用等厚图、井眼或横剖面资料推导出的深度和时代数据,可重建沉积盆地的时空沉积历史。根据井眼和横剖面可以确定局部的沉积史,而根据等厚图则可确定沉积物的空间分布。设定一些简单的假设条件,如地层的相似性以及局部分析结果的区域适用性等,便可重建固相(或颗粒)体积的平衡图,进而确定古近纪以来若干时间段沉积的沉积物质量。将这种方法用于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中国西北),我们估算出了整个新生代两者的固相体积和蓄积的沉积物质量分别为1358±520×10^3km^3(36.7±14×10^17kg)和172±56×10^3km^3(4.6±1.5×10^17kg)。在重建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沉积作用的两大脉冲期。第一个出现在17Ma左右,只影响天山脚下的塔里木盆地北部(亦称库车坳陷),从而证实了该山脉现今仍活跃的缩短作用当时已开始的现点。第二个发生于5~6Ma期间,影响了该地区大多数沉积区域,而且其地理分布可能更广泛。假定当地处于地壳均衡状态,我们估计由于塔里木地块相对于西伯利亚旋转而产生,且在该山脉和近邻盆地中积蓄的缩短量介于1.15×10^6和4.23×10^6km^3之间。这相当于顺时针旋转了2.5°~8.7°。在与东天山情况大致符合的二个简单的金字塔状地形自相似的生长模型中,我们运用了这些结果。

  • 标签: 东天山 盆地 区域构造 地形 塔里木 沉积物
  • 简介:选取南疆西部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逐时降水量资料、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FY-2D云图TBB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ECMWF和T639客观分析场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滤波方法对2012年5月21~23日和2013年5月26~29日2次发生在南疆西部的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暴雨过程均为中亚低涡影响形成,暴雨中心一致,但降水范围、持续时间和降水强度明显不同,中尺度系统的差异是其可能原因。2次暴雨过程分别由中-β系统和中-α系统影响形成,过程的影响系统尺度小,则雨强大、降水时间短,反之亦然。地形作用下的中低层抬升和辐合是南疆西部降水形成的重要原因。地面辐合线是南疆西部暴雨的主要中尺度影响系统,是暴雨的重要触发机制。冷空气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盆地,与盆地暖湿气团交汇,形成强辐合线,不稳定强烈发展,利于出现对流性降水,降水强度大。

  • 标签: 中亚低涡 中尺度 低通滤波 暴雨 南疆西部
  • 简介:斜切中亚的帕米尔-阿尔泰滑移构造带向南延伸,可与恰曼转换断裂系统相接,影响其两侧表层断裂构造格局、中新生代盆山演化、现今地壳变形和地震活动.地球卫星重力异常带在滑移构造带两侧表现出显著的不连续性和系统位移特征,其深部滑移幅度达600km以上.从卫星资料反演计算出的地壳厚度图上可看出,新疆地区地壳厚度比中亚邻区厚4~8km,岩石圈厚度比中亚邻区厚10~20km.新疆及邻区地震波速层析成像结果提供了不同深度速度结构,在平行于中国西部国界处的10km、30km、50km深处均有NE向速度结构不连续面的反映.

  • 标签: 构造带 地壳厚度 地球物理证据 速度结构 表层 地壳变形
  • 简介:本研究使用自主研发的PID主动增温控制系统和自动化土壤呼吸长期室来探讨持续性主动增温对中亚热带森林土壤总呼吸速率的影响.初步实验结果表明:1)增温样地平均增温幅度是4.93℃,与预设的5℃增温相差0.07℃,完全到达预期的效果.对照样地的温度变化越缓慢,实际增温幅度越接近预设值.2)增温对土壤总呼吸速率的影响具有“光敏性”,即增温提高了夜间的总呼吸速率,但有光照情况下土壤的总呼吸速率呈下降趋势.3)增温后土壤呼吸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从18时提前到15时,随着增温时间的增加,每日土壤总呼吸速率的上升曲线越来越陡.4)随着增温时间的增加,夜间土壤总呼吸速率与土温的拟合曲线越来越接近指数关系,酽从增温前的0.60增加到0.93.5)增温后土壤总呼吸速率更不容易受到降水的阻滞,恢复速度更快.产生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在讨论部分已加以分析.

  • 标签: 土壤增温 PID 土壤总呼吸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