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介绍了乳酸链球素(Nisin)的分子结构、稳定性、安全性和抗菌机理的研究进展;综述了乳酸链球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乳酸链球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乳酸链球菌素 分子结构 抗菌机理 食品工业 应用前景
  • 简介:溶血弧菌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自五十年代日本首次发现此菌以来,该菌已引起各国学者高度重视,研究成果甚多,尤其是对其耐盐性及是否分解蔗糖产酸等生物学特性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普遍认为蔗糖与耐盐性不能作为区分该菌与溶藻性弧菌的绝对指标。若仅根据蔗糖阴性挑选可疑菌落,则将漏掉蔗糖阳性的副溶血

  • 标签: 副溶血性弧菌 溶藻性弧菌 可疑菌落 五十年代 增菌 研究成果
  • 简介:本研究旨在探讨嗜热链球(Streptococcusthermophilus)对低蛋白浓度、双氧水及抗生素等因素的抗逆性,为产品研发提供依据。试验采用添加9ppm双氧水和蛋白含量为2.3%的鲜奶作为试验组,正常无添加双氧水和蛋白含量为2.9%的鲜奶为对照组,测定菌株发酵时间和酸奶质构差异,评价菌株对低蛋白浓度和双氧水的耐受性;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为参比菌株,测试菌株对5大类(林可霉素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及其他类)共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显示,供试菌株对于低蛋白、双氧水和抗生素等条件的抗逆性存在较大差异,少量菌株表现出较好的抗逆性,所有菌株对林可霉素类、青霉素类和氯霉素类表现敏感。

  • 标签: 嗜热链球菌 双氧水 低蛋白 抗生素
  • 简介:链球是引起冬春季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国内对此类食物中毒报道较少。关于乳与乳制品的链球污染情况已有文献阐述,但尚未见因饮用鲜牛奶而引起链球食物中毒的具体报道。1990年8月20—21日,我盟科左中旗保康镇发生一起食物中毒,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及检验结果证实,系由饮用被链球污染的牛奶引起。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菌株鉴定 流行病学调查 共同进食史 病原菌分离 涂片镜检 链激酶试验
  • 简介:为了检验改进方法的实用性、重复性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先后采取不同海鱼样品严格按照改良方法步骤进行检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样品:采用体表涂抹法,先后从市场采取带鱼样品33份、偏口鱼12份、鲃鱼8份、香支鱼5份、快鱼5份。1.2方法重复性检验:从分离鉴定出的副溶血弧菌中随机抽取30株,用改进方法进行

  • 标签: 副溶血性弧菌 改良方法 方法重复性 涂抹法 阳性菌株 毒力
  • 简介:为建立食品中副溶血弧菌(VP)的PCR检测方法,选取tl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用该引物对14株从国内食品中分离的副溶血弧菌(经传统方法验证)和30株非副溶血弧菌进行PCR扩增,并用此方法对人工污染食品进行检测.扩增片段表现出极好的特异性,对人工污染的冷冻虾仁、沙丁鱼的检出限为10CFU/g,且与传统方法结果吻合.该方法适宜于食品中副溶血孤菌的检测.

  • 标签: 食品 副溶血性弧菌 PCR技术 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
  • 简介:目的研究广州市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VP)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为中毒诊断及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州市1997—2007年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事故报告登记表和中毒样品的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VP食物中毒有逐年上升趋势;共发生97起,中毒人数2201人,无死亡病例,VP中毒起数和人数分别占同期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35.66%和35.51%,罹患率为18.40%;高发时间是第二、三季度(5—10月份);中毒原因主要是食品生熟交叉污染;熟肉制品、水产品为主要中毒食物;潜伏期为7~23h(平均15h),腹部阵发性绞痛为首发症状,继发腹泻、呕吐,小部分中毒者有轻中度发热;菌株血清分型以O3∶K6为主(占66.67%)。结论VP是广州市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素,有必要完善食源性疾病及其致病菌的监测。

  • 标签: 副溶血性弧菌 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 特征性分析
  • 简介:目的对两起副溶血弧菌(VP)引起的食物中毒进行血清学溯源,分析可疑食品和病人样品中菌株血清型之间的关系。方法依据GB/T4789.7—2008方法,对检出的VP做血清分型、溶血素试验;PCR扩增VP直接耐热溶血素基因(tdh)、tdh相关溶血素基因(trh)和毒素调控基因(toxR)。结果通过增加样品中可疑菌落数量的鉴定,两起食物中毒共检出9种VP血清型,主要有O3∶K6型13株,O2∶K28型6株,O1∶K56型2株,其它各1株;两起食物中毒中分离的27株VP有17株tdh基因检测阳性,与溶血试验结果一致。结论增加可疑菌落数鉴定,有助于VP食物中毒的溯源;虽然O3∶K6血清型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但不同样品来源的VP血清型呈现多样性;副溶血弧菌tdh基因检测等同于溶血试验来鉴定VP致病性。

  • 标签: 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 血清鉴定 溯源
  • 简介:目的分析上海市闵行地区副溶血弧菌临床和食源性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了解本地区副溶血弧菌的流行规律。方法对2007—2010年临床来源菌株(食物中毒患者和散发腹泻病例)以及食源性样品中分离的184株副溶血弧菌进行血清分型、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rh)检测。对102株临床来源O3:K6型菌株及41株食源性样品来源株,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和溯源分析。结果在调查的52起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血清型引起的有46起(88.5%),tdh阳性、trh阴性的O4:K8血清型引起的有5起(9.6%)。在散发腹泻病例中,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O4∶K8和O3∶KUT菌株分别占60.3%(38/63)、19.0%(12/63)和15.9%(10/63)。41株食源性样品株分属9种O血清群,未见O3∶K6和O4∶K8血清型菌株,而且tdh和trh均为阴性。PFGE聚类分析显示闵行地区食物中毒O3∶K6分离株中存在着遗传关系密切相关的优势流行克隆,散发腹泻患者O3∶K6分离株中存在着与食物中毒优势株相同谱型,而所有食源性样品分离株与临床患者来源株亲缘关系都较远。结论临床和食源性样品来源的副溶血弧菌在血清分型、毒力基因和分子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一大群遗传关系密切、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血清型菌株在闵行地区呈优势流行。

  • 标签: 副溶血性弧菌 血清型 毒力基因 脉冲场凝胶电泳 同源性 食源性致病菌
  • 简介:目的了解宁波市小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血清群分布、产毒素特性及耐药性,为防治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参照GB/T4789.7-2003用标准血清和PCR进行分型,用PCR测定tdh和砒毒力基因;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7株副溶血弧菌分属于9个血清群,分别为0:4群占33.3%(9/27)、0:3群占14.8%(4/27)、0:2群占14.8%(4/27)、0:11群占11.1%(3/27)、0:5群占7.4%(2/27)、0:1群占7.4%(2/27)、0:7群占3.7%(1/27)、0:9群占3.7%(1/27)、0:10群占3.7%(1/27)。27株副溶血弧菌的tdh与trh小毒力基因均阴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7株副溶血弧菌对青霉素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头孢类药物都有耐药株出现。结论宁波市小水产品分离的副溶血弧菌具有血清分群多样性,药敏结果多重耐药性的特点。

  • 标签: 弧菌 副溶血性 血清分型 毒力 基因 抗药性
  • 简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规定,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现发布《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弧菌检验》(GB4789.7—2013)等75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食品添加剂二丁基羧基甲苯(BHT)》(GB1900—2010)第1号修改单。其编号和名称如下:

  • 标签: 食品微生物检验 食品安全法 副溶血性弧菌 国家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告
  • 简介:溶血磷脂可通过磷脂酶A2的催化而获得。酶浓度,钙离子浓度,温度和pH对溶血磷脂转化率都有影响,对溶血磷脂性能的研究表明,溶血磷脂的乳化能力,乳化液在高温和低温下,在不同pH条件下的稳定性都明显高于普通磷脂,并且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能力。

  • 标签: 溶血磷脂 制备 性能 食品工业 乳化 广谱抗菌作用
  • 简介:本文对120份乳品进行了肠球菌检验,结果:生鲜牛乳肠球菌检出率为50%,平均茵量为1.8×104个/ml,消毒牛乳在装瓶前没有检出,装瓶后检出率为36%,平均菌量为1.9×10~2/ml。将检出的菌株按Lancefield氏D群链球鉴定分类表进行分类鉴定,结果:粪链球占54.4%,类粪链球占26.3%,坚忍链球占15.8%,牛链球占3.5%。肠球菌分离计数平板采用叠氮钠—结晶紫—七叶甙琼脂平板为好。

  • 标签: 肠球菌 七叶甙 检验方法 琼脂平板 消毒牛乳 生鲜牛乳
  • 简介:目的对大连地区水产企业生产加工用水进行肠球菌检测,判断其卫生状况。方法根据水质检测ISO标准(ISO7899—2∶2000)薄膜过滤法,进行肠球菌分离培养和生化反应鉴定,并根据肠球菌的高度保守的特异性tuf基因,合成了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在41份检测样品中,两种方法的肠球菌检出率均为14.6%,主要为群Ⅱ菌株。结论本地区加工用水卫生状况不理想,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预防和治理。

  • 标签: 肠球菌 大连地区 加工用水 食品安全 水产品
  • 简介:目的采用PCR法扩增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肠毒素基因以了解该菌肠毒素基因携带情况,比较食物中毒和食品监测来源菌株中肠毒素基因检出率差异。方法合成sea、seb、sec、sed和see五种肠毒素基因特异性引物,用常规PCR方法扩增食物中毒和食品监测来源菌株中各自肠毒素基因,同时采用mini-VIDAS检测食物中毒来源菌株中肠毒素。结果110株菌株中有30株检出肠毒素基因,检出率为27.3%,肠毒素基因阳性菌株均只检出1种肠毒素基因。其中来自2起食物中毒的14株菌株均检出seb型肠毒素和相关基因,检出率为100%。来源于食品监测样本的96株菌株中有16株检出肠毒素基因,检出率为16.7%,包括sea型4株、seb型2株、sec型4株、sed型6株。结论在宁波市食品监测中所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所携带的肠毒素基因主要有sea、seb、sec和sed四型,而seb型肠毒素是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所致食物中毒的主要因素。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毒素 基因 食源性致病菌 食品安全
  • 简介:目的对2006—2009年上海市Staphylococcusaureus(S.aureus)食品分离株进行肠毒素基因检测和基因分型研究,以了解肠毒素基因的分布规律及S.aureus的流行特点。方法利用PCR方法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包括5种传统肠毒素基因(SEA-SEE)和4种新型肠毒素基因(SEG-SEJ);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法对49株食品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本研究发现49株食品分离株中有19株含有肠毒素基因,16株含有传统肠毒素SEA和SEC,且SEC占93.8%,并检测到新型肠毒素SEG、SEI、SEJ和SEH。PFGE法基因分型显示5株菌不能被分型,其余44株可分为28个基因型,表现为基因型的多样性,且分离自不同时间的菌株具有相同的带型。结论应加强食品中S.aureus的监测分析,为其引起的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毒素基因 脉冲场凝胶电泳 食源性致病菌
  • 简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E.coli,EHEC)是指能引起人的出血性肠炎的一群大肠埃希氏菌,以O157:H7血清型菌株为主,还包括O157:NM,O26:H11,O111:H8,O125:NM,O121:H19,O4:N...

  • 标签: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流行趋势 大肠埃希氏菌 暴发流行 食品卫生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建立多重PCR方法检测青霉素酶基因和mecA基因,了解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两种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建立多重PCR技术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酶基因、mecA基因和16SrDNA;多重PCR方法测定食品来源的17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基因型。结果165株菌携带有青霉素酶基因(96.5%),9株菌携带有mecA基因(5.3%)。结论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满足高通量筛选菌株的需求;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高的青霉素酶基因携带率,并存在耐甲氧西林的菌株。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Β-内酰胺类药物 青霉素酶基因 MECA基因 16S rDNA
  • 简介: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保健食品中B维生素和咖啡因的含量。使用甲醇:水:磷酸=100:400:0.5作提取溶剂,以硫酸月桂酯钠溶液:乙腈:磷酸=530:470:1作流动相在260nm波长处检测VB1,以1-癸烷磺酸钠溶液:乙腈:磷酸=850:150:1作流动相在280nm处测VB6、咖啡因、烟酸、烟酰胺。结果表明该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简便快速、准确

  • 标签: 维生素B.复合 咖啡因 色谱法.高压液相 食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