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本刊记者上海讯:今年在FIC展会上,德国瓦克公司向中国市场推出了一系列高性能的食品配料:即α-环糊精、β-环糊精和γ-环糊精。据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忠慧女士介绍,环糊精是瓦克利用生物技术通过酶解玉米、土豆等植物原料生产而来,它具有独特的环状结构,其中间的桶状空腔可包合其他一些具有疏水性的物质,起到稳定敏感成分、提高功能性成分的生物利用率、掩盖异味的作用。

  • 标签: 德国瓦克公司 食品配料 Α-环糊精 生物利用率 功能性成分 Γ-环糊精
  • 简介:蜡质马铃薯淀粉是一种全新的商业化淀粉,本文首次对该淀粉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蜡质马铃薯淀粉的直链淀粉的含量极低(0.96%),低于蜡质玉米淀粉的直链淀粉的含量(3.79%);蛋白质及脂肪含量也低于普通马铃薯淀粉的蛋白质及脂肪含量。蜡质马铃薯淀粉的x射线衍射图谱属B型,其淀粉颗粒的大小和型态与普通马铃薯的淀粉无明显差异,但其小颗粒淀粉的比例较普通马铃薯的淀粉高。蜡质马铃薯淀粉的胀润度及淀粉糊的透明度均高于普通马铃薯的淀粉,远远高于木薯淀粉及蜡质玉米淀粉。虽然蜡质马铃薯淀粉的成糊温度与普通马铃薯淀粉及木薯淀粉的无明显差异,在水溶液中其淀粉糊的最高黏度也低于普通马铃薯淀粉,但在酸性及盐环境中蜡质马铃薯淀粉的最高黏度却大大高于普通马铃薯淀粉。由于其特殊的功能性质,可为食品领域内诸多产品的生产、开发提供新的选择,由于其高支链的特性,耐酸性、耐盐性能好、较低的糊化温度及高度的透明度,可生产出透明度极高、冻融稳定性好的高质量汤料、酱料及果酱类产品。由于其增稠稳定性能好,可替代烘焙奶油中胶体成分,带来成本的节约的可能性。由于其可提供高膨胀性能的特性,可为休闲膨化食品带来松脆的口感、光滑的外观、高度膨化的效果。

  • 标签: 蜡质马铃薯 淀粉性质 食品 应用
  • 简介:本实验以茶多酚为底物,乙酸酐为酰化剂,进行化学改性.并以改性产物的抗氧化能力为参数,结合单因素实验,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乙酰化中料液比、吡啶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产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为料液比为1:7.27,催化剂用量为0.30g,在62.5℃下回流反应1.77h,所得改性茶多酚油脂抗氧化保护系数为6.678d,相对误差-0.55%,约为未改性茶多酚的2.9倍.此条件下产物脂溶性良好,透光率为0.934,比未改性茶多酚提高了4.15倍.

  • 标签: 茶多酚 乙酰化 抗氧化 响应面分析
  • 简介:肥胖症是当前在北美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甚至最终引致死亡的一种慢性杀手。在发达国家,肥胖症引发的严重后果,使其成为了国家提高全民健康工作的重点。肥胖引起的健康问题包括糖尿病、冠心病,以及某些癌症。

  • 标签: 矿物质 乳清蛋白乳 肥效 减肥 肥胖症 人体健康
  • 简介:采用超声波萃取法,研究油茶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从而为油茶树叶工业化提取黄酮类功能性成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超声波功率、乙醇体积分数及提取时间、料液比的最佳参数。结果表明,超声波功率450W、乙醇体积分数60%、提取时间为20min,料液比为1:20提取效果最佳。在此条件下,老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中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嫩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选用AB-8大孔树脂对油茶叶黄酮提取液进行分离纯化。选择上样速度为3BV/h,上液浓度为2.0mg/mL进行吸附,选择3BV90%的乙醇浓度和1.5BV/h的洗脱流速进行解吸试验。提取液经纯化后,黄酮类含量从13.1%提高到27.2%,提高了2.08倍。

  • 标签: 油茶叶 黄酮类化合物 超声波 纯化
  • 简介:类胡萝卜素是一类橘黄、黄色或红色的色素,存在于质体中,具有许多不同的生物功能和生物活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用遗传工程手段改造微生物和植物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开发用来分离所需类胡萝卜素的微生物资源及高类胡萝卜素含量的食用植物的方法、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 标签: 类胡萝卜素 遗传工程 生物合成 转基因微生物 转基因植物
  • 简介:研究了碳源、氮源、乙酸盐、碳酸氢钠、温度、氧气等诸多因素和条件变化,对于谷氨酸棒杆菌工程菌株M5(C.glutamicumATCC13032M5)发酵产生L-苹果酸产量的影响。L-苹果酸的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实验结果显示,以5%葡萄糖、0.5%NaAce、0.5%(NH_4)_2SO_4、0.15%KH_2PO_4、0.05%MgSO_4·7H_2O、0.02%CaCl_2为发酵培养基,NaHCO_3调节pH7.0,接种量2.5%,30℃自控摇床好氧发酵36h后,转换成限氧发酵72h,L-苹果酸产量可达到25.2g/L,糖酸转化率为72%。实验结果验证了工程菌M5的基因工程改造是成功的,有希望成为发酵生产L-苹果酸的新菌种。

  • 标签: 谷氨酸棒状杆菌 L-苹果酸 发酵 高效液相检测
  • 简介:2006年9月7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承办的“中国工程院科技论坛(第50场)之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论坛“在中国科技会堂隆重召开。此次论坛汇集了相关行业的科学家、政府部门的官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知名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等众多代表。

  • 标签: 食品安全问题 中国科技会堂 中国工程院 论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高层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