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果葡糖浆在贮藏过程中出现的结晶现象,属于葡萄糖在过饱和溶液中的正常析出,本文综述了果葡糖浆结晶的特点并对延缓结晶的措施进行了简述。

  • 标签: 果葡糖浆 结晶 过饱和
  • 简介:目的初步评价牛乳腺生物反应器表达的重组人乳铁蛋白(rhLf)的致敏。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消化稳定性试验了解rhLf致敏的可能。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rhLf与已知致敏原乳转铁蛋白和卵转铁蛋白有序列同源,与Aspf2、Olee10和Olee9存在结构相似。消化稳定性试验显示rhLf在胃液中易被消化成小片段,在肠液中不易被消化。结论rhLf具有一定的潜在致敏可能

  • 标签: 重组蛋白 人乳铁蛋白 转基因食品 致敏性 食品安全
  • 简介:运用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理论,以文献法、比较法、实证法、归纳总结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以近几年学者文献和实践工作为基础,简要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影响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几个关键议题,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提出新时期全面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治本之策。值此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做出重大调整之际,这些建议和意见或对谋求我国今后时期食品安全形势的好转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食品安全 监督管理 对策与出路
  • 简介: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已有上千年之久,茶氨酸(L-Theanine)作为茶叶中特有的游离氨基酸,使人们在饮茶时享受到一种旷怡身心的感觉。此外,茶氨酸还具有神经保护、抗抑郁、降血压、益智、抗疲劳等作用。关于茶氨酸的合成和功能的报道已屡见不鲜,本文介绍了世界茶氨酸工业化生产和应用的发展动向,以及茶氨酸在国内外相关允许添加的法规情况。

  • 标签: 茶氨酸 生产应用 法规情况
  • 简介:综述了2012年高倍甜味剂三氯蔗糖在全球尤其是在我国的生产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及前景。

  • 标签: 三氯蔗糖 应用 现状 趋势
  • 简介:腐乳是中国传统大豆发酵食品,由于粗放式的手工生产和开放式的环境卫生条件,致使成品豆腐乳在发酵过程中含有的微生物种类十分繁多,影响腐乳的质量。风味是腐乳的重要质量指标,其风味成分非常复杂,不同腐乳的风味各异,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组成差别也很大。研究将食品辐照技术作为一种腐乳防腐保鲜的手段,应用于腐乳的生产和加工中。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对辐照腐乳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检测,分析了辐照前后腐乳的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经辐照处理的腐乳酯类化合物减少,但与未辐照腐乳相比,并没有显著的辐照味产生。

  • 标签: 腐乳 辐照 挥发性风味物质
  • 简介:目的建立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荧光标记扩增片段长度多态(FAFLP)分型方法,并对4株模式菌株和19株分离菌株进行分型。方法选用4种低频限制内切酶(ApaⅠ、EcoRⅠ、HindⅢ和PstⅠ)和2种高频限制内切酶(MseⅠ和TaqⅠ)进行组合,对FAFLP预扩增和选择扩增体系进行优化,用BioNumerics软件对分离株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并与VITEK2GN生化结果和16SrDNA序列分析进行比较。结果ApaⅠ-G/TaqⅠ-G组合将19株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分为7个群,菌株间最低相似度为80.85%,最高相似度为98.77%。PstⅠ-T/TaqⅠ-G组合将19株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分为10个群,菌株间最低相似度为48.68%,最高相似度为99.67%。两种FAFLP组合均能将菌株进行完全区分,而VITEK2GN和16SrDNA序列分析无法将菌株进行完全区分。结论ApaⅠ-G/TaqⅠ-G组合与PstⅠ-T/TaqⅠ-G组合FAFLP对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具有足够的分辨率,本研究建立的FAFLP分型方法可应用于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分子分型和溯源。

  • 标签: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 荧光标记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FAFLP) 分子分型 食源性致病菌 食品安全
  • 简介:目的对大连地区水产企业生产加工用水进行肠球菌检测,判断其卫生状况。方法根据水质检测ISO标准(ISO7899—2∶2000)薄膜过滤法,进行肠球菌分离培养和生化反应鉴定,并根据肠球菌的高度保守的特异性tuf基因,合成了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在41份检测样品中,两种方法的肠球菌检出率均为14.6%,主要为群Ⅱ菌株。结论本地区加工用水卫生状况不理想,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预防和治理。

  • 标签: 肠球菌 大连地区 加工用水 食品安全 水产品
  • 简介:目的了解肉鸡孵化、养殖、屠宰加工和配送分销各环节的沙门菌污染状况,确定易受污染的环节和样品类别,为预防和控制由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济南市肉鸡孵化场、养殖场、屠宰场(点)和配送分销点设置16个监测点,按不同的季节和环节定期随机采集监测样本。检验方法按照《2012年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执行。结果监测17种样品共1204份,13种样品检出沙门菌202株,总检出率为16.78%。除1种不可分型外,其他分属4群28种血清型,以印第安纳血清型沙门菌最多(37.13%);4个环节中,以屠宰加工环节沙门菌检出率最高(23.14%);四个季度中,以第二季度沙门菌检出率最高(21.74%);17种样品中,以屠宰环节的褪毛后整禽样本沙门菌检出率最高(42.19%)。结论济南市肉鸡相关行业的沙门菌交叉污染严重,应加强肉鸡生产链全过程的监管和监测,并针对各污染环节和工序,确定不同的关键控制点,制定相应的操作程序,以减少沙门菌的交叉污染。

  • 标签: 沙门菌 肉鸡 生产链 监测 交叉污染 血清型
  • 简介:目的调查肉鸡屠宰场加工环节中沙门菌的污染状况。方法采集肉鸡屠宰场的入厂活鸡肛拭子样本,宰杀褪毛后整禽样本、预冷后整禽样本、预冷池水、分割刀具和案板、冷冻鸡肉样本以及工人手涂抹样本,按《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方法检测沙门菌。结果2011—2012年共检测样品896份,检出沙门菌293株,检出率为32.7%;鸡胴体的检出率高于鸡活体。2011年沙门菌优势血清型为印第安纳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2012年优势血清型为印第安纳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宰杀后样品中印第安纳沙门菌的构成比有所下降,而鼠伤寒、肠炎等其他优势血清型的构成比相对增加。结论沙门菌广泛存在于屠宰场各环节样品中,宰杀环节易导致沙门菌的交叉污染。

  • 标签: 沙门菌 肉鸡 生产链 交叉污染 血清型 食源性致病菌
  • 简介:本实验以牛骨为原料,以水解度为牛骨蛋白酶解液酶解程度的指标,确定了木瓜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双酶分步水解牛骨的工艺条件:将粉碎粒度为10mm-20mm的牛骨碎片,在2kg/cm^2的高压蒸汽压下烝煮3h,降温至50℃,后调节pH6.5,后加入木瓜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双酶分步水解,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小瓜蛋白酶酶解工艺:酶解温度为50℃,pH为6.5,酶解时间为3h,E/S为4000U/g;碱性蛋白酶酶解工艺:酶解温度为65℃,pH为8.5,酶解时间为3h,E/S为7000U/g。并对酶解液前后的氨基酸种类和含量进行了比较,酶解后较酶解前多了苯丙氨酸和色氨酸,各氨基酸含量较酶解前明显增加,为牛骨蛋白水解液制备肉味香精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牛骨蛋白 酶解工艺 水解度 游离氨基酸
  • 简介:目的对两起副溶血性弧菌(VP)引起的食物中毒进行血清学溯源,分析可疑食品和病人样品中菌株血清型之间的关系。方法依据GB/T4789.7—2008方法,对检出的VP做血清分型、溶血素试验;PCR扩增VP直接耐热溶血素基因(tdh)、tdh相关溶血素基因(trh)和毒素调控基因(toxR)。结果通过增加样品中可疑菌落数量的鉴定,两起食物中毒共检出9种VP血清型,主要有O3∶K6型13株,O2∶K28型6株,O1∶K56型2株,其它各1株;两起食物中毒中分离的27株VP有17株tdh基因检测阳性,与溶血试验结果一致。结论增加可疑菌落数鉴定,有助于VP食物中毒的溯源;虽然O3∶K6血清型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但不同样品来源的VP血清型呈现多样;副溶血性弧菌tdh基因检测等同于溶血试验来鉴定VP致病

  • 标签: 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 血清鉴定 溯源
  • 简介:目的了解市售国产婴幼儿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污染状况,为消费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按2011、2012年版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对市场上11家国内生产的32份婴幼儿配方粉进行检测。结果32份样品检出2株阪崎肠杆菌,检出率为6.25%。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中阪崎肠杆菌检出率4.35%(1/23);婴幼儿谷物食品中阪崎肠杆菌检出率11.11%(1/9)。结论柳江县市售部分婴幼儿配方粉中存在阪崎肠杆菌污染,食用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应加强监测力度,预防和控制阪崎肠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 标签: 婴幼儿配方粉 阪崎肠杆菌 污染监测 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