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玉米合子转化方法。农杆菌介导合子转化方法,以含有bar基因的标准双元载体PTF102和含有bar基因和双价抗虫基因Cry1A(a)或Cry1A(c)、PTA(半夏凝集素)的载体p3300-Bt-pta转化玉米自交系吉8902、丹340、吉4112、吉853、铁7922及PA91,直接从受体植株得到转化种子,除草剂PPT筛选和PCR鉴定,获得转基因植株及后代。实验分析了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的3批转化操作的结实率、转化率及转基因的遗传情况:经农杆菌侵染的雌穗平均结实率为39%,合子转化频率达1%以上,转基因可以遗传下去。农杆菌介导玉米合子转化方法可以重复获得成功,表明我们成功建立起一个新的不依赖组织培养的玉米转基因技术体系。

  • 标签: 玉米 合子 农杆菌介导法 基因转化
  • 简介:农杆菌作为一种天然植物转化体系,已经广泛应用于植物转基因研究中。在建立和优化转化体系研究中发现农杆菌转化法具有植物基因型依赖性,不同植物受体转化效率差异很大。在农杆菌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发现有许多植物基因及蛋白质参与农杆菌的转化过程。在农杆菌转化过程中,植物的生理生化及基因表达等方面有很大变化,植物防御酶和内源激素变化对农杆菌转化效率有重要影响。本综述对近年来影响农杆菌转化的植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评述,以期为提高农杆菌转化效率及探索农杆菌转化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 标签: 农杆菌转化 植物基因和蛋白质 生理生化 基因表达
  • 简介:环境胁迫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热激转录因子(heatshockfactor8,HSF)是一类在热应激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主要功能是在热休克基因的表达过程中与相应热激元件结合,启动基因的转录过程,最终促进热休克蛋白(HSP)基因的表达。本文将热激转录因子8(hsf8)基因构建在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中,以大豆子叶节作为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hsf8基因导入品质性状优良的两个高产大豆新品系哈交5337和哈交5489中,最后获得转基因植株。在开展大豆遗传转化过程中,探讨了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转化体系的影响因素,优化了转化条件。在共培养后,采用延迟筛选的方法来提高选择效率。并确定草胺磷筛选浓度为3.5mg/L。获得转化质粒pCAMBIA3300-HSF8的转基因植株,其中T1代PCR阳性植株17株。采用Real—timePCR的方法对T1代抗性植株进行hC8基因的转录水平的相对定量分析,确定9株较非转基因植株哈交5337表达量明显提高。有1株明显低于哈交5489的凤届基因表达量。

  • 标签: 大豆 农杆菌转化 热激转录因子8基因 耐热性
  • 简介:本研究以蜻蜓凤梨为材料,利用RACE技术获得一个与拟南芥AGAMOUS(AG)同源的编码基因cDNA,并将其命名为AfAG。AfAG基因的cDNA全长1422bp,开放阅读框为723bp,可翻译成240个氨基酸。利用NCBI对AfAG蛋白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AfAG蛋白含有MADS-box蛋白家族共有的功能结构域:MADS和K-BOX两个结构域。与水稻(OsAG);玉米(ZmAGL);拟南芥(AtAG);菜心(BrAGL);椰子(CnAGL);白兰花(MaAGL)的同源性比对结果分别为65%、63%、68%、65%、83%、75%。本研究成功构建了CaMV35S-AfAG过表达载体,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表达载体成功转入到拟南芥中,为进一步研究蜻蜓凤梨开花分子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AGAMOUS 基因 MADS-box家族 蜻蜓凤梨
  • 简介:以龙牙百合鳞片叶切块为外植体,通过多种培养基的比较试验,得出MS+2,4-D2mg/L+6-BA0.2mg/L是诱导愈伤的最佳培养基,MS+6-BA1mg/L+NAA0.05mg/L是不定芽诱导及伸长的适宜培养基.MS+NAA2mg/L是生根的最佳培养基.本试验已建立了适用于龙牙百合遗传转化的快速高频再生系统.携带有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工程菌,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转化转化龙牙百合,经PCR和点杂交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中.同时对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进行比较,发现农杆菌介导法的转化率为16.7%,基因枪法的转化率为50%,因此可能基因枪转化法更适于龙牙百合的遗传转化.

  • 标签: 龙牙百合 植株再生 遗传转化 外植体 培养基 基因枪法
  • 简介:Bar基因是转基因商品化作物中应用最多的目标基因,也是水稻遗传转化中应用较多的选择标记基因,因此,建立以Bar基因为选择标记的通用和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非常必要。本研究中,以籼型水稻明恢63为受体,Bar基因作选择标记,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将Bar基因转入其中,获得了一批转化子,初步建立了稳定、高效的水稻遗传转化体系。随后,以此体系为基础,将装有不同基因的两个载体pBar-1C^*和pBar-1Ab进行了转化,分别从5400块和4800块愈伤组织中获得156个和115个抗性愈伤,其抗性愈伤率分别为2.8%和2.4%,分化率分别为80.7%和87.8%,由此说明,此转化体系相对稳定,且分化率高、抗性愈伤率也较高,可用于同类选择标记的遗传转化,加快水稻转基因育种步伐。

  • 标签: 选择标记 BAR基因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水稻
  • 简介:本研究以拟南芥DNA为模板,将罗勒烯合成酶AtTPS03基因的一个目的片段克隆到T-载体上。对克隆片段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结果目的片段的序列与GenBank上报道的序列同源性达到100%。根据RNA干扰的基本原理,将目的片段正反向连到干扰载体pFGC5941查尔酮内含子的两侧,经限制性酶切和PCR扩增检测,证明已成功构建了干扰载体P-2AT03。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浸花法转化拟南芥。收获的种子在含草丁膦的培养基上筛选抗性苗,通过对抗性苗的PCR检测,已成功获得了12株转基因苗。这些转基因苗为进一步研究罗勒烯和罗勒烯合成酶的功能奠定了良好基础。

  • 标签: AtTPS03基因 RNA干扰 拟南芥转化
  • 简介:表型组,是将生物体的表现型特征视为一个整体(表型组)进行研究的领域,生物体的表型特征大都是由基因组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1996年,衰老研究中心主任StevenA.Garan在滑铁卢大学的一次应邀演讲上首先提出了Phenomics概念。

  • 标签: 表型特征 滑铁卢大学 相互作用 生物体 表现型 基因组
  • 简介:《基因组与应用生物》(ISSN1674-568X,CN45—1369/Q)是由广西大学主管和主办,公开发行的月刊科学期刊,创刊于1982年,由北京大学教授朱玉贤院士任主编,广西大学教授陈保善博士和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研究所所长方宣钧博士任执行主编。

  • 标签: 《分子植物育种》 编辑部 编辑工作 作者 征稿启事
  • 简介:本课题组利用圭630/台湾粳的DH群体,建立了一个水稻RFLP连锁图.该图谱含175个标记,总长1224.6cM,相邻标记间平均距离为7.0cM.但该图标记分布不够均匀,存在较多空白区,且在第4和第8染色体上分别存在一个断点.本研究试图在原有RFLP图谱的基础上,添加一些SSR标记,以使该图谱标记更加密集和均匀,并消除两个断点.共筛选了361对RM引物,获得了183对多态标记,在12条染色体上共整合了57个RM标记,染色体连锁图总长度为1811.2cM,比原图谱增长了47.9%,相邻标记间平均距离为7.8cM,与原图谱相近.不过,两条染色体上的两个断点仍无法消除,暗示这两个断点区域多态性较低或重组率较高.

  • 标签: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水稻 分子连锁图谱 RFLP SSR 遗传图谱
  • 简介:《基因组与应用生物》,期刊曾用名《广西农业大学学报》、《广西农业生物科学》,创刊于1982年。从2009年开始,《广西农业生物科学》更名为《基因组与应用生物》,已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即第六版)之综合性农业科学类的核心期刊,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中国期刊方阵",先后被国际知名检索系统——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美国《化学文摘》(CA:JYYSAZ)、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CSA:NS)、英国《动物记录》(ZR)和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收录。

  • 标签: 应用生物学 基因组学 中国期刊方阵 《动物学记录》 广西农业大学 农业科学类
  • 简介:《基因组与应用生物》,期刊曾用名《广西农业大学学报》、《广西农业生物科学》,创刊于1982年。从2009年开始,《广西农业生物科学》更名为《基因组与应用生物》,已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即第六版)之综合性农业科学类的核心期刊,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中国期刊方阵",先后被国际知名检索系统——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美国《化学文摘》(CA:JYYSAZ)、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CSA:NS)、英国《动物记录》(ZR)和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收录。

  • 标签: 应用生物学 基因组学 中国期刊方阵 《动物学记录》 广西农业大学 农业科学类
  • 简介:本研究对贵州喀斯特地方4个叶芥菜品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研究其在不同干旱胁迫下的抗旱性。结果显示,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三大渗透调节物质Pro、SS、SP含量逐渐增大;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干旱胁迫加重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丙二醛(MDA)也呈逐渐增大趋势。贵州地方4个叶芥菜品种综合抗旱性评定结果为:2号≧1号>3号>4号。因此本试验研究干旱胁迫对叶芥菜生理方面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喀斯特地区种植的高抗旱品种,提高芥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为贵州筛选高抗旱芥菜品种提供一定基础数据。

  • 标签: 叶用芥菜 干旱胁迫 渗透调节 抗氧化物酶 抗旱性评价
  • 简介:甘蔗是重要的糖料作物,也是重要的能源作物。由于复杂的遗传背景、较低的可育性和缺乏优异种质资源等因素给甘蔗品种改良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通过转基因技术为甘蔗品种改良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而转基因植物的遗传稳定性是植物转基因育种过程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通过一次多基因遗传转化,同时将四个目的基因导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中。通过PCR检测,对转基因甘蔗T_0、T_1和T_2代的遗传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外源蛋白快速试纸条检测,对转基因植株四个外源基因中的基因(bar抗除草剂基因和cry1Ab抗虫基因)蛋白表达进行检测。证明一次四基因遗传转化的甘蔗转基因株系,在T_0代出现了部分基因丢失的现象,且T_0代甘蔗的主茎和分蘖可能为不同的转基因事件。但如果是四个基因均能完整整合到基因组中的株系,则四个基因可以在T_0、T_1和T_2代中得到稳定遗传,也可以稳定的检测得到外源基因蛋白的表达。

  • 标签: 甘蔗转基因 遗传稳定性 基因遗失 试纸条检测
  • 简介:为了丰富栽培小麦转化受体基因型,优化农杆菌转化小麦幼胚的技术体系,本研究评价了21份四川优良小麦品种(系)的幼胚再生能力,并以筛选到的最佳受体为材料,利用正交设计研究了预培养时间、菌液浓度、侵染时间、抑菌剂浓度、共培养方式和农杆菌菌株等易互作的6个因素对幼胚抗性愈伤再生率的影响,并探讨了筛选剂卡那霉素(Kanamycin)的适宜浓度。结果表明,21份材料中‘5157’、‘川农16’、‘R364’、‘川麦42’‘、内麦8号’的绿苗率超过了30%,可作为优良转基因受体加以利用。以‘5157’为受体材料建立农杆菌转化体系,正交试验表明菌液浓度和农杆菌菌株对幼胚抗性愈伤再生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而其他因素影响不显著。经优化后的遗传转化体系为:农杆菌菌株C58C1,幼胚不经预培养,在菌液OD值为0.4的农杆菌中侵染40min,共培养介质选用培养基,抑菌剂为200mg/L羧卞青霉素(Carbenicillin),适宜的卡那霉素筛选浓度为50mg/L。本研究为四川小麦遗传转化提供了5个候选基因型,为建立和优化小麦幼胚转化技术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初步建立了农杆菌转化小麦幼胚的技术体系。

  • 标签: 小麦 农杆菌 遗传转化 正交设计 幼胚培养
  • 简介:本研究拟采用香蕉多芽体薄片为转化受体材料,建立起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香蕉遗传转化体系。以巴西蕉组培苗的球茎横切薄片为起始材料,诱导获得多芽体,利用多芽体薄片为受体,通过其对潮霉素的敏感性和GUS基因的瞬时表达率试验,以期找到适合的遗传转化条件。结果表明:巴西蕉球茎横切薄片在多芽体诱导培养基(MS+6-BA10mg/L+PP3331mg/L+NAA0.21mg/L)上,经过4至5个月的培养,形成了花椰菜结构的多芽体。巴西蕉多芽体横切薄片对潮霉素敏感,最佳的潮霉素素筛选浓度是25mg/L,转化的最佳共培时间为4d。本研究从3次转化中的共300个薄片中获得抗性芽18个,经GUS检测和PCR鉴定,获得的抗性芽全部为阳性。本研究建立的以多芽体薄片为转化受体的转化体系,为今后将具有重要经济性状的基因导入香蕉提供了技术参考。

  • 标签: 香蕉 遗传转化 多芽体
  • 简介:Na^+/H^+逆向运输蛋白在植物耐盐性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在不同植物中功能相同的同源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方法从真盐生植物北美海蓬子(SalicorniaBigeloviiTorr.)中克隆出包括有1683bp的完整编码区在内的2591bp(GenBank登陆号为DQ157454)的Na^+/H^+逆向运输蛋白基因(SbNHX1)cDNA序列。将该基因编码区序列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pVKH-35S-pA上,并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到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中,得到T3代转入单基因种子。200mmol/L的NaCl胁迫培养结果显示,转基因拟南芥在200mmol/L的NaCl胁迫条件下生长状况好于野生型植株,植物表现有一定的耐盐性。

  • 标签: 北美海蓬子 Na^+/H^+逆向运输蛋白 转基因拟南芥 耐盐性
  • 简介:本研究建立了以甘蓝型油菜下胚轴为外植体的一步不定芽再生培养和遗传转化体系。首先,以甘蓝型油菜中双11号含部分子叶节的下胚轴为外植体,从6-BA和NAA配比、AgNO3以及无菌苗苗龄等方面对影响油菜组织培养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甘蓝型油菜快速高频一步不定芽再生培养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为,切取5d苗龄含部分子叶节的下胚轴置于添加4mg/L6-BA的MS基本培养基中培养,5d再生出不定芽,再生频率为100%。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转化,成功地将用pFGC5941双元载体构建的BnTFL1基因干扰载体转入中双11号中。整个转化过程中,芽的诱导生成只需5d,接着完成抗性芽的PPT筛选需要30d,整个转化周期从播种到得到生根抗性苗仅需大约70d,而传统转化方法抗性芽的诱导筛选需要90d,整个转化周期需要130d左右,大大缩短了转化周期,简化了转化过程,提高了转化效率。

  • 标签: 油菜 下胚轴 子叶节 一步再生培养 遗传转化
  • 简介:限制性内切酶XbaⅠ和SacⅠ从克隆载体pUCm-ACO上切下约1.2kb的香蕉ACO基因,将其定向连接在经相同酶切的质粒载体pBI-121上,构建成植物表达载体pBI-aACO。在此基础上EcoRⅠ和HindⅢ从在pBI-aACO上切下大小约2.3kb的目的基因35Sp-aACO-NOSt,将其连接在质粒载体pCAMBI-A2301载体上,构建成香蕉ACO反义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CB-aACO。采用直接转化法将pCB-aACO导入根癌农杆菌菌株EHA105,采用该菌株转化普通烟草。在Kanamycin选择压力下获得的烟草转化不定芽和完整植株,经过GUS组织化学法检测、以及PCR和RT-PCR方法鉴定,验证了该植物表达载体的报告基因,选择基因和目的基因都得到了表达,证明该植物表达载体构建成功。此项研究为下一阶段该反义基因转化香蕉品种以改良香蕉果实耐贮运性打下基础。

  • 标签: 香蕉 ACO 植物表达载体 遗传转化
  • 简介:构建能够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植物的人工染色体文库可以加快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的速度.为了克隆水稻突变基因的需要,我们利用pYLTAC7载体构建了籼稻品种H359基因组的TAC文库.该文库包含41088个克隆,保存在107块384孔板中.插入片段大小在50-100kb之间,平均插入大小为77kb,推测该库覆盖水稻基因组接近7.4倍.

  • 标签: 籼稻 H359品种 可转化人工染色体 基因组文库 TAC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