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通过组合不同降雨强度、坡度的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沂蒙山区坡面侵蚀过程。结果表明:坡面产流时间随降雨强度、坡度的增加而提前,降雨强度对产流时间的影响较大;径流速度与降雨强度、坡度正相关,降雨强度对径流速度的影响相对坡度较弱,褐土表面径流速度大于棕壤;坡面径流量随降雨强度增大而增大,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少;土壤侵蚀率与总侵蚀量皆随降雨强度、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但波动规律不同,细沟侵蚀使土壤侵蚀率急剧增加。对于棕壤,小降雨强度时,坡度是影响侵蚀率的主导因子,大降雨强度时,主导作用被降雨强度替代;对于褐土,侵蚀率的大小主要受控于降雨强度。在相同试验条件下,棕壤的侵蚀率、总侵蚀量要大于褐土,说明棕壤抗侵蚀能力小于褐土。

  • 标签: 模拟降雨 侵蚀过程 降雨强度 侵蚀率
  • 简介:通过3种不同地类(香根草、普通草地、裸地)小区的人工降雨试验,分析对比红壤坡地香根草植物篱的水土保持效果,探讨香根草植物篱不同部位的防蚀机制.结果表明:1)香根草植物篱具有明显的减流减沙效益,相比裸地,香根草减流21%,产沙量只有裸地的18%;2)香根草植物篱的产流时间明显滞后,在降雨强度较大条件下的减流减沙效应更显著;3)减流效应主要依靠地下部分根系对土壤结构的改善,增加降水入渗,减少地表径流;4)减沙效应主要依靠地上部分庞大的生物量削弱雨滴动能,减轻对土壤颗粒的破坏.

  • 标签: 香根草 植物篱 减流减沙 防蚀机制
  • 简介:场降雨条件下小流域的产流过程是水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广西猫儿山代表性林区,利用三角形量水堰,对地表产流过程及其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外降雨、地表径流和河川径流曲线波动基本一致;洪水产流曲线陡峭,随降雨变化洪水起伏较大,但洪水回落较慢,历时时间较长。河川径流洪峰最大流量与最大雨强几乎同时出现,洪峰的滞后效应不明显;河川径流对大气降水的响应有迟缓型、敏感型和平稳型的特点。河川径流与林外降雨量及前48h降雨量呈极显著相关。

  • 标签: 广西 猫儿山 小流域 场降雨 产流过程
  • 简介:巴山山地是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区,亦是长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探讨该地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对于指导该地区的人工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采用时空互代法对巴山山地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及其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巴山山地退耕地植被演替依次经过1年生植被草本群落、多年生草本群落、杂灌草群落及以栓皮栎、檀子栎或栓皮栎为建群种的阔叶林群落等不同阶段,形成地带性植物群落大致需要40~50a;2)物种多样性会随立地环境的变化有所差异,阴坡的各物种多样性指标明显高于阳坡,但其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演替初期,植被群落的物种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相对较低,随着植被群落演替的进行,各指标均呈波浪上升趋势;当植被恢复25a时,各多样性指数均达到最大,分别为23、2.5、0.89和0.8;到地带性植物群落阶段时,其各物种多样性指标又略有降低并趋于稳定。该结论对于充分利用植被自然恢复进行生态改善,并根据植被演替进程采取相应的人工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植被自然恢复 演替 物种多样性 退耕地 巴山
  • 简介: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应用CIRAS-2型光合作用测定系统,通过测定8个土壤水分梯度下山杏(Prunussibiri-caL.)叶片光合生理参数的日变化过程,探讨土壤水分变化对山杏光合作用日变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山杏光合作用日变化过程和光合午休的原因,随土壤水分的变化而明显不同,当土壤相对含水量(Wr)在56.1%~66.1%之间时,山杏没有发生光合作用午休现象,但超出此土壤水分范围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光合午休现象,当Wr在93.2%~77.0%之间时,山杏光合午休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因素限制,当Wr在49.3%~37.3%之间时,光合午休的主要原因开始由气孔因素向非气孔因素转变,当Wr小于37.3%后,光合午休的主要原因为非气孔因素限制,即叶肉细胞光合能力下降;2)当Wr在49.3%~77.0%之间时,山杏同时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

  • 标签: 光合生理生态 山杏 光合午休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水分
  • 简介:选取南方红壤侵蚀区3种典型的侵蚀土壤坡面和3场具有代表性的天然降雨,在同等试验条件下对其产流产沙规律及降雨前后坡面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侵蚀条件下,3种土壤的径流量表现为紫色土〉花岗岩红壤〉第四纪红黏土;产沙量表现为花岗岩红壤〉紫色土〉第四纪红黏土;通过降雨前后3种土壤表面的颗粒组成比较发现,3种土壤表面颗粒均有粗化的趋势。大量细颗粒的流失,是造成土壤退化乃至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天然降雨 颗粒组成 土壤侵蚀 过程
  • 简介: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强度、坡度及地表覆盖3因素对花岗岩红壤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起始产流时间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而有所提前,而地表覆盖能延缓起始产流时间;2)在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条件下,径流率从产流初期开始都快速增加,7~10min后达到稳定,且随着降雨强度和坡度增加,径流率也显著增加;3)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产沙率明显增大,且降雨强度越大,坡度对产沙率的影响越明显;4)降雨强度和径流总量、产沙总量之间相关性极显著,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92和0.799;5)地表覆盖具有良好的减沙作用,其减沙效益超过90%.

  • 标签: 土壤侵蚀 南方红壤 模拟降雨 坡度 地表覆盖
  • 简介: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与空间变异特征对坡面降雨入渗和产流过程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黄丘区降雨-土壤水分响应关系,在天水罗玉沟流域建立野外坡面小区,利用野外水分动态观测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天然状态和90mm/h降雨强度下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土壤剖面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可以划分为速变层(0-20cm)、活跃层(20-30cm)、次活跃层(30-40cm)和相对稳定层(40-100cm),土壤水分的垂向分布存在分层现象,坡向分布存在显著的坡位差异(P〈0.05)。降雨过程中,降雨能明显增强土壤水分的活跃性,主要表现在0-30cm土层范围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降雨对土壤水分活跃程度的影响逐渐减弱。0-30cm土层土壤水分随降雨时间变化表现为3段式,即快速上升期、稳定期、略微下降期,深层次土壤水分在垂向的变化中表现为不均匀性,存在梯度性差异;除0-30cm土层外,降雨仅增加各土层中的土壤水分,对各层间土壤水分在整体土层范围中土壤水分的占比影响较小,雨中坡位间土壤水分的分布差异更为显著(P〈0.01)。随着0-3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含水率的增加,产流速率呈增加并趋于稳定的趋势,产沙速率的变化趋势为产沙量达到高峰后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

  • 标签: 野外坡地 土壤水分 垂直变化 空间变异 黄土丘陵区
  • 简介:流域的概念在泰国沿用已久.之所以这么普及,是由于河流自上游地区流往下游地区这一概念容易被人理解接受.与小流域相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资源利用及其有效性,环境退化问题等.针对现在的工作举几个例子.上下游冲突是个全球性的问题,其中水资源利用是个主要问题,还包括因为杀虫剂和其他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等.滥用土地,特别是在坡地上的过度开发,可能会导致洪灾和山崩.在某些矿区,某些重金属,诸如铅等,对人体健康和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有些情况无法解决,而人们却无法从其他地区获得帮助.令人高兴的是,在拯救河流方面已经出现了很好的合作范例,如ThaChin地区的做法,就可以作为其他类似个案的范例.即使只有部分河流由于当地或周边地区的人为活动而造成污染,这些污染物最终也会流入大海.因此为环境法庭各案处理而成立环境争议仲裁中心以及绿席,被视为泰国环境界一个良好的进步.

  • 标签: 流域 泰国 环境 上游 污染 铅中毒
  • 简介:水资源的非安全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严重难题之一。结合蚂蚁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设计与监测,重新认知流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供需矛盾、水质污染和水旱灾害等问题,分析流域非和谐、非健康、非安全方面存在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超负荷用水、点面源污染及水环境保护和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资源安全与人水和谐为目标,进行流域的生态保护、生态自我修复、生态治理和生态监控等综合管理

  • 标签: 水资源 水环境 生态保护 流域管理
  • 简介:摘要坡耕地是指分布在山坡上的旱地,平整度差,水土及养分流失严重,作物产量低,严重制约着旱地农业的健康发展。坡耕地综合治理不仅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效果,而且还能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地附加值并减少泥沙入水库。通过对六枝特区坡耕地综合治理实践,认为明确重点、强化施工过程控制、保证质量及严格管理是保证坡耕地综合治理成果的关键,通过治理,使坡地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促进了区域农业健康发展,并为贵州省坡耕地治理提供了示范和借鉴作用。

  • 标签: 坡改梯 施工 管理
  • 简介:建阳市2003年启动林改后,制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时必须附林权宗地图,应用手工和一般绘图软件绘制都不便于查询,不能与发证数据链接,易出现重和漏。为此建阳市开始率先采用ViewGIS软件进行矢量化,制作林权宗地图,能够满足林权宗地图要求。

  • 标签: 林权 宗地 矢量化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量在不断加大,其水土流失防治也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根据工作实践提出,做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工作,首先要确立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的法律地位,其次完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有关监测技术体系,其三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关键技术研究,其四在水土保持方案审查中严把监测部分的质量,其五制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管理嗣度,最后要严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关。

  • 标签: 水土保持监测 管理 开发建设项目
  • 简介:本文以福建省明溪县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信息系统为例,开展基于“GIS”的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介绍了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处理、项目库管理、图件管理、文档库管理等主要功能模块,对基于“GIS”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进行探讨。

  • 标签: 科技园区 GIS技术 管理系统平台 数据库
  • 简介:2000年起,长汀县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中,在项目的组织管理、制度管理、实施管理、验收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提高了治理质量和效果,进一步促进了治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

  • 标签: 长汀县 水土流失 项目管理 福建 组织管理 制度管理
  • 简介: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是贯彻水土保持预防为主,全面提高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平的需要。本文就县级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探讨了能力建设的重点、内涵,以及县级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标签: 水土保持 监督管理 能力建设
  • 简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历经时间长、影响因素多,可划分成多个阶段,稍不注意易造成人为水土流失,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水土保持管理体系层次分析辨识模型,量化水土保持管理指标,确定水土保持管理优先考虑的对象,供政府相关部门科学决策及社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 标签: 水土保持管理 层次分析 开发建设项目
  • 简介:以福建省西部的武平县中山镇为例,运用RS和GIS等相关技术软件提取土地利用、坡度、植被覆盖度、经营管理措施等信息,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获取当地水土流失斑的强度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当地水土流失强度分布特征除了与当地植被覆盖度有关,更与植被后期管理经营密切相关;在一些高植被覆盖度地区如马尾松林地、水源涵养林地等区域,由于经营管理不当也分布相当程度的水土流失。

  • 标签: 水土流失 地理信息系统 植被覆盖因子 植被管理因子 闽西
  • 简介:在阐述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功能与作用,辨析森林碳汇、林业碳汇、碳汇林业的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总结中国碳汇林业的实践。据此,提出加强碳汇林业管理的建议:以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为主线,加强全国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和碳汇项目计量队伍资质管理,促进低碳经济林业试点工作。

  • 标签: 发展 碳汇林业 气候变化
  • 简介: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是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区域之一,未来的气候变化将会进一步加剧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降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在总结了鄱阳湖地区过去几十年来的气候变化情况并对未来进行预估后,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鄱阳湖湿地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对策和政策建议。

  • 标签: 气候变化 脆弱性 适应性 鄱阳湖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