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制备贝拉钠肠溶胶囊并考察其质量。方法以微丸载药量、收率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微丸制备工艺条件;以有关物质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对隔离液处方进行筛选优化;以累积溶出度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对肠溶衣液处方进行筛选优化。结果微丸制备工艺条件为蔗糖与主药比例6∶1、包衣造粒机转速100r·min-1、微晶纤维素与主药比例3∶1;选用12%HPMC作为隔离层成膜材料;15%EudragitL30D-55作为肠溶层材料;制备的3批贝拉钠肠溶胶囊稳定性好,耐酸力均在95%以上,30min溶出度均在98%以上,含量、有关物质均符合规定;进行加速试验,耐酸力、溶出度、含量、有关物质均符合规定。结论经3批中试产品验证,结合加速试验结果,表明优选的工艺条件所得的产品具有较好的肠溶效果和释药性能,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 标签: 雷贝拉唑钠 微丸 肠溶胶囊 制备工艺
  • 简介:病例:患者,男,61岁。2016年3月11日因“1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进食哽咽症状”于某三甲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食管中下段黏膜隆起性病变(癌症可能),萎缩性胃炎。胃镜活检病理示(食管)鳞状细胞癌。该院2016年3月21日食管CT示食管中下段改变,考虑食管癌伴食管中段旁、纵膈、小网膜囊淋巴结及肝脏多发转移可能性大,左下肺及右中肺多发实性小结节,转移待排。结合临床诊断为食管癌,肝转移。于2016年3月28日入我院准备进行化学治疗。入院第2天患者诉因服用贝拉钠1周后出现左眼视力下降。经检查发现患者左侧眼睛结膜出血并伴视力下降。当日眼眶平扫示左眼球后下壁软组织密度影、左眼视神经略增粗、左眼内直肌稍粗、左眼眶内侧壁向筛窦内局部凹陷。

  • 标签: 雷贝拉唑钠 视力下降 不可逆性 肠溶片 食管中段 眼眶内侧壁
  • 简介:目的研究SD大鼠连续静脉给予注射用右旋贝拉钠13周的毒性作用。方法选取SD大鼠190只,雌性各半,分为溶媒对照组、注射用贝拉钠市售对照80mg·kg-1组、注射用右旋贝拉钠80、20、5mg·kg-1组及注射用贝拉钠、注射用右旋贝拉钠各剂量毒代卫星组,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13周,停药恢复4周。试验期间,全部动物每周称量体重和摄食量,给药13周及停药恢复4周时腹主动脉取血进行血液相关指标检测,剖检摘取脏器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卫星组动物分别于首次和末次给药后颈静脉采血进行毒代动力学检测。结果注射用右旋贝拉钠80、20mg·kg-1剂量下可导致大鼠出现呼吸急促、步态不稳、俯卧不动等症状,血液中RBC、HGB、HCT含量降低、甲状腺出现小滤泡形成增多,停药4周后血液学异常指标均恢复正常,但甲状腺病理学改变未能完全恢复。结论重复静脉注射给予注射用右旋贝拉钠80、20mg·kg-1剂量下可导致SD大鼠红细胞相关指标可逆性改变、甲状腺病理改变。

  • 标签: 注射用右旋雷贝拉唑钠 注射用雷贝拉唑钠 重复给药毒性 毒代动力学
  • 简介:目的对比评估泮托拉与奥美拉治疗胃溃疡的效果。方法120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治疗,治疗组采用泮托拉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菌根除率高于对照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胃溃疡的泮托拉与奥美拉效果基本没有区别,但泮托拉病菌根除率优于奥美拉,且治疗后复发率低,治疗费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泮托拉唑 奥美拉唑 胃溃疡
  • 简介:1例36岁女性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患者行大剂量甲氨蝶呤(MTX)/长春地辛化疗,方案为MTX8g静脉滴注,持续24h(第1、15天);长春地辛4mg静脉滴注(第1天);培门冬酶3750U肌内注射(第5天)。首次滴注MTX后20h其血药浓度为0.94μmol/L。第2次MTX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上腹疼痛,给予奥美拉40mg静脉滴注,1次/d。次日,患者出现间断腹痛,伴黏液便5~6次/d。MTX血药浓度为17.64μmol/L,考虑MTX中毒。立即给予亚叶酸钙1g静脉滴注,1次/6h;亚叶酸钙30mg+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含漱。第3天,患者出现口腔溃疡,给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利多卡因涂患处。第4天,MTX血药浓度为1.53μmol/L,腹痛及口腔溃疡好转。改为亚叶酸钙36mg肌内注射,1次/6h。第6天,MTX血药浓度降至0.67μmol/L。

  • 标签: 甲氨蝶呤 奥美拉唑 药物相互作用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96岁,体重40.5kg,因反复咳血丝痰1月,气喘1周,于2015年4月21日入院。入院诊断:咯血原因待查-支气管扩张症?肿瘤?肺部真菌感染?入院后给予头孢地嗪抗感染治疗。入院第12日,患者仍诉咳少量血丝痰,胸部CT示左肺下叶外基底段及左肺下叶背段见团块状高密度影,其内可见不规则空洞,高度怀疑肺部真菌感染可能,给予伏立康抗真菌感染治疗。

  • 标签: 伏立康唑 不良反应 视觉改变
  • 简介:1例2个月14d男性患儿因药疹、肺炎入院,抗过敏和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因痰培养检出白色念珠菌、血浆1-3-β-D葡聚糖为324ng/L而加用氟康唑24mg、2次/d静脉滴注。加药前患儿肝功能正常,腹部超声检查未见异常。应用氟康唑第5天,患儿口唇、双下肢出现新发皮疹,皮肤中度黄染,全身凹陷性水肿,进食后腹胀明显;第6天患儿ALT579U/L,AST655U/L,TBil71.9μmol/L,DBil48.7μmol/L,ALP89U/L;超声检查示肝脏肿大,肝右叶内可见条状强回声。第7天停用氟康唑,换用伏立康28mg入5%葡萄糖注射液15ml、2次/d静脉滴注。换药次日患儿ALT761U/L,AST717U/L,TBil132.3μmol/L,DBil112.4μmol/L,ALP104U/L,凝血酶原时间57s,部分活化凝血酶原88s,INR4.86,血氨79μmol/L,乳酸6.5mmol/L。诊断:急性肝衰竭。停用伏立康,给予保肝利胆、降血氨、补充凝血因子等对症治疗,并行血浆置换2次。经5d救治患儿肝功能无明显好转,建议行肝移植,患儿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随访得知患儿出院后第2天死亡。

  • 标签: 氟康唑 伏立康唑 肝功能衰竭 急性 婴儿
  • 简介:过敏性鼻炎是IgE介导的鼻黏膜组织的一种非感染性炎症,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加剧了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本文综述了参与过敏反应的关键介质和地氯他定抗炎特性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抗组胺药物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过敏性鼻炎 地氯雷他定 病理生理学 抗炎特性
  • 简介:血小板反应多样性(VPR)是指不同个体对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反应存在的差异。氯吡格为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其作用机制是不可逆地阻断血小板ADPP2Y12受体,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并可抑制ADP介导的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VPR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种族、年龄、体重指数、依从性、肥胖、胰岛素抵抗、疾病状态及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等;内部因素主要与氯吡格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及血小板受体的基因多态性有关。氯吡格VPR的检测方法主要以血管扩张剂刺激磷蛋白和ADP为靶点。总结氯吡格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建立血小板功能检测的金标准,对实施氯吡格个体化治疗及评估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氯吡格雷 血小板功能试验 血小板反应多样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头孢啉用于选择性剖宫产预防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产科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产科收治选择性剖宫产病例120例,依照不同给药方案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头孢啉预防感染,观察组术后断脐即刻静脉滴注头孢啉2.0g一次,术后不再使用,对照组患者用药至术后48小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体温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0.15±0.01)d显著短于对照组(1.16±0.37)d(P<0.05),两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产褥病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孕妇新生儿结局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预防性使用头孢啉预防感染(的效果)与使用时间无明显关系,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并不会降低术后产褥病发生率。

  • 标签: 选择性剖宫产 头孢唑啉 感染 用药时间
  • 简介:患者女,47岁。因'劳力性心悸、气促、胸闷3年'于2011年6月8日入院。诊断为'心脏联合瓣膜病'。患者入院前2个月患'肺部感染',经治疗后感染已经控制。入院时无发热、咳嗽、咯痰等不适,肺部听诊无啰音,血常规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正常范围内。2011年6月22日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主动脉瓣机械瓣替换术及三尖瓣环成形术。术后第7天出现肌力减退,查体发现四肢肌力0级,肌张力减低,

  • 标签: 吉兰—巴雷综合征 心脏手术 感染
  • 简介:病例:患者,女,62岁。因“上腹剧烈疼痛、恶心欲吐超过3天”于2015年7月26日入院。入院查体:T36.7℃,P54次/min,R17次/min,BP120/80mmHg。神志清楚,急性面容,未闻及特殊气味,舌淡,苔薄白,脉弦滑,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颈静脉正常。胸廓未见异常,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心界正常,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全腹柔软,上腹伴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腹部未触及包块。肝脏肋下未触及。

  • 标签: 急性喉头水肿 注射用泮托拉唑钠 入院查体 浅表淋巴结 右下腹压痛 剧烈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整理我院肺癌脑转移患者的同步放疗资料,探讨替莫胺联合同步放疗对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6例肺癌脑转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患者,实验组采用替莫胺联合同步放疗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放疗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与生存率。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2.8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8.57%,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8.5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3.57%,实验组中位复发(7.54±5.03)月,中位生存时间(10.69±5.33)月,对照组中位复发(4.52±3.08)月,中位生存时间(6.87±3.96)月,结论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症状复杂,治疗见效慢,通过替莫胺联合同步放疗进行治疗效果较为突出,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 标签: 肺癌脑转移 替莫唑胺 同步放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奥美拉和雷尼替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共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雷尼替丁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奥美拉和雷尼替丁治疗,对比采用不同治疗药物,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对比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药物后的疗效,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0%;两组患者的反流性食管炎症状评分(应用GERL评定法评定)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反酸、上腹饱胀、胃部灼热、胸骨后疼痛评分(反酸、上腹饱胀、胃部灼热、胸骨后疼痛评分是(3.72±0.46)分,(3.41±0.89)分,(3.89±0.85)分,(3.85±1.1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评分(反酸、上腹饱胀、胃部灼热、胸骨后疼痛评分分别是(1.45±0.64)分,(1.27±0.42)分,(1.76±0.45)分,(1.58±0.95)分)。组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上,在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奥美拉和雷尼替丁治疗,可提高患者治疗有效性,改善患者反酸、上腹饱胀、胃部灼热、胸骨后疼痛症状。

  • 标签: 奥美拉唑 雷尼替丁 反流性食管炎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泮托拉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3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7例)。观察组采用泮托拉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奥美拉药物治疗。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完成3d治疗后疼痛改善情况。结果2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3d治疗后,观察组疼痛感消失率为80.88%,高于对照组的64.18%(P〈0.05)。结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临床选用泮托拉及奥美拉治疗,两者临床疗效较为一致,但采用泮托拉治疗可在短时间内有效缓解疼痛症状,综合分析泮托拉的应用价值更为显著。

  • 标签: 泮托拉唑 奥美拉唑 十二指肠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含呋喃酮方案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共90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均为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不含呋喃酮的方案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含呋喃酮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症状缓解率为95.6%,对照组患者症状缓解率为82.2%,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Hp根除的有33例,Hp根除率为73.3%,研究组Hp根除的有40例,Hp根除率为88.9%,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呋喃酮方案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症状缓解率,根除患者的幽门螺杆菌,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呋喃唑酮 十二指肠溃疡 幽门螺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外敷联合来膦酸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85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原则分为2组治疗组45例,采用中药攻癌镇痛散外敷联合来膦酸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单纯来膦酸治疗。观察患者止痛效果、骨转移灶变化、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疼痛缓解有效率(84.4%)高于对照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转移灶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评分,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轻微,可耐受。结论中药攻癌镇痛散外敷联合来膦酸治疗转移性骨肿瘤患者止痛效果好,并且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轻微。

  • 标签: 转移性骨肿瘤,中药外敷,攻癌镇痛散,唑来膦酸
  • 简介:目的:评价头孢林钠对剖宫产患者围术期中预防用药的疗效与成本。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7月间妇产科收治的需剖宫产产妇136例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头孢替安围术期治疗用药,观察组患者均给予头孢林钠围术期治疗用药,比较和评价两组患者围术期用药后的临床各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围术期用药后的住院时间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围术期用药后人均抗菌药物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总数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以及子宫腔感染、切口感染和术后发生产褥病率等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患者围术期给予头孢林钠治疗,有助于其产后的快速康复,缩短药物治疗时间,促进其生命体征指标的改善,其临床应用价值优于头孢替安。

  • 标签: 头孢唑林钠 头孢替安 剖宫产 围术期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研究氯吡格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的9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尿激酶治疗,观察组则在使用尿激酶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氯吡格。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疗效和治疗过程中、治疗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疗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治疗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激酶联用氯吡格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更好,能有效减少治疗期间和治疗后不良事件的发生,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使用。

  • 标签: 氯吡格雷 尿激酶 联用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安全性
  • 简介:目的考察溶媒种类对注射用埃索美拉钠与联用其他药物时的稳定性影响。方法将40mg注射用埃索美拉钠与100mL的注射用水、0.9%的氯化钠溶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和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应用HPLC法分别于0、0.5、1、2、4、6、12、24h测定混合液中埃索美拉的含量,定时测定溶液的pH值并观察溶液的颜色/澄明度变化。选用配伍后稳定性最佳的溶媒100mL配制埃索美拉溶液,分别加入10mL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注射用生长抑素、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复方氨基酸射液、甘露醇注射液、注射用果糖二磷酸钠、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观察0、0.5、1、2、4、6、12、24h溶液的颜色/澄明度变化。结果注射用埃索美拉钠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4h后药物浓度、pH值、颜色/澄明度均无明显变化,而溶于注射用水、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和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后,药物浓度、pH值和颜色/澄明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埃索美拉与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配伍后24h溶液颜色/澄明度无明显变化;与复方氨基酸和甘露醇注射液配伍后6h溶液颜色改变;与生长抑素、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注射用果糖二磷酸钠和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溶液颜色/澄明度均即刻改变。结论注射用埃索美拉钠以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时溶液的药物浓度、pH值和颜色/澄明度较稳定;埃索美拉与生长抑素、复方氨基酸、甘露醇配伍时溶液颜色/澄明度易发生变化,临床使用时应注意;与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注射用果糖二磷酸钠、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临床上应禁用。

  • 标签: 埃索美拉唑 溶媒 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