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的大腿内侧有红色斑迹,呈网状,不痛不痒,没有长泡,也没有裂口,也没有其他症状,已经持续好几年了.以前冬天的时候喜欢用热水袋,我怀疑是不是被热水袋烫了之后出现的,可是现在一直都不能消除,害得我天热时短裤都不敢穿了.能否有办法尽快消除红色斑迹,恢复成原样?

  • 标签: 网状 红斑 治疗 大腿内侧 热水袋 色斑
  • 简介:盘状(DLE)、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的主要病变为各种皮肤红斑,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在早期也是以皮肤红斑为主(占70%以上)。对于DLE及SCLE,治疗目的在于去除红斑,避免留下皮肤萎缩,对SLE则不单是为了退红斑,更重要的是制止病情的进展,不要出现内脏病变如肾炎等。

  • 标签: 治疗进展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 药物 皮肤红斑 SCLE
  • 简介:新一期英国医学刊物《关节炎研究和疗法》刊登报告说,法国研究人员请20名红斑狼疮患者参与了一项试验。结果显示,每天给他们补充一定量的维生素D没有引起身体不良反应,而且在6个月的跟踪观察期内,这些患者没有出现红斑狼疮发作的迹象。

  • 标签: 红斑狼疮 维生素D 治疗 患者参与 医学刊物 研究人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例65岁男性患者因感冒口服感冒灵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第2天,患者口唇及双手出现红斑、水疱.且逐渐增多,部分水疱变血疱,延及躯干和四肢,部分红斑呈靶型,痒痛明显,伴有发热,体温最高39℃。实验室检查:血沉58mm·h^-1,免疫球蛋白E(IgE)211.00IU·mL^-1,C反应蛋白(CRP)25.30mg·L^-1,血红蛋白(Hb)108g·L^-1。诊断为“多形红斑型药疹”。立即停用感冒灵颗粒,给予抗过敏、对症及免疫支持治疗。入院后2d,患者病情进展,加用激素并预防使用抗茵药物,6d后病情好转,14d皮疹基本消退,口服激素及复方甘草酸苷胶囊出院。

  • 标签: 多形红斑型药疹 感冒灵颗粒 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系统性红斑锒疮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991以来笔者共收治40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中男4例,女36例,男女比例为1:9;最小年龄为12y,最大年龄61y,平均31.8±10.34y(20y以下者7例,21~30y11例,31~40y16例,大于41y者6例;12~40y共34例占85%,40y以上者6例占15%);病程最短者1个mo,最长者20a。2临床表现发热32例(占80%),乏力20例(占50%),颜面红斑15例(占38%),脱发14例(占35%),皮疹27例(占68%),关节痛34例(占85%),雷诺现象16例(占40%),光过敏7例(占18%),贫血24例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临床分析 雷诺现象 光过敏 关节痛 DNA抗体
  • 简介:患儿女,6岁,体重20kg。于2005年10月22日来我院神经科门诊就诊,诊断为“癫痫”,回乡后开始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德巴金),每次400mg1次/d。患儿于11月2日出现发热,T38.6℃,无咳嗽及流涕等其他症状,自行服用阿司匹林苯巴比妥片(阿苯片)退热。次日患儿再次出现发热,面部出现暗红色斑点,家长自行给予对乙酰氨基酚片(扑热息痛)退热。第3天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咽炎”,静脉滴注头孢拉啶,并予布洛芬混悬液(恬倩)退热,(以上用量均不详)。

  • 标签: 丙戊酸钠缓释片 重症多形红斑 对乙酰氨基酚片 苯巴比妥片 布洛芬混悬液 医院诊断
  • 简介:患者,梁某,女性,40岁,主因发作性头晕、双眼黑朦10年,加重伴右侧耳鸣3个月后于2006年8月1日来我院就诊。查体:T36℃,BP90/60mmHg(平躺位)、80/60mmHg(立位),P70次/min,一般状况尚可,神志清,言语流利。轻度水平眼球震颤。头晕多发生在体位改变时,无视物旋转。其父有相似疾病,诊断为家旗陛自主神经调节功能障碍引起的脑供血不足。患者既往身体健康,体态偏瘦,无药物过敏史,入院后给予扩血管,改善脑部供血治疗。

  • 标签: 血塞通注射液 不良反应
  • 简介:1例女性患者,14岁时因癫痫口服卡马西平,由初始剂量300mg/d逐渐增至600g/d。服药10年后,患者出现腹腔积液和血小板减少。其血小板计数5×10^9/L。停用卡马西平,改用左乙拉西坦。实验室检查示抗核抗体l:320,抗双链DNA抗体261IU/ml。考虑红斑狼疮样综合征和卡马西平有关,给予泼尼松治疗,患者的腹腔积液逐渐消退。停用卡马西平50d后血小板计数103×10^9/L,检测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均为阴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症状未再出现。

  • 标签: 卡马西平 红斑狼疮样综合征 药源性红斑狼疮
  • 简介:患者女,45岁。为治疗甲癣,于2005年6月11日服用氟康唑1次100mg。服后次日出现双上肢皮疹,伴搔痒,并逐渐增加。皮疹为红斑疹,疹间皮肤潮红,压之不褪色,伴搔痒,自感畏寒,未测体温。入院前5d皮疹明显增加,伴发热,T39.5℃,并全身出现浮肿,眼睑水肿,结膜充血及全身皮肤出现大水疱,汇合成片,局部破溃,T40℃,无畏寒,寒战。外院确诊“多形性红斑”,于2005年6月17日转入我院。

  • 标签: 多形性红斑型药疹 HIV感染者 氟康唑 重症 皮肤潮红 眼睑水肿
  • 简介:1例44岁女性患者因左肺中央型肺癌(腺癌)、多发脑转移、继发癫痫入院。入院后给予卡马西平0.1g,每天3次口服;20%甘露醇,奥美拉唑,地塞米松静脉滴注。20d后患者全身出现散在皮疹、口腔内多发溃疡,经专科会诊初步考虑服用卡马西平引发过敏性药疹。立即停用以上药物,给予依匹斯汀20mg,每天1次;酮替芬1mg,每天2次;哈西奈德液、曲咪新乳膏和炉甘石洗剂,每天3次,外用。3d后,患者症状加重,确诊为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氨曲南1.5g,阿奇霉素0.5g,甲泼尼松龙40mg,每天2次静脉滴注。2周后患者吞咽正常,停用静脉激素,改为口服,一个月后新鲜皮肤长出,口服激素出院。

  • 标签: 红斑型药疹 卡马西平 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目前其发病逐年增高。由于本病发病形式及临床表现不尽一致,在临床上误诊较高。现报告1例。1病历摘要患儿男,5岁。因高热伴皮肤红斑5d,于2008年3月2日入我科就诊。

  • 标签: 川崎病 误诊 多形红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系统性红宽狼疮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方法收集18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死亡病例,分析其病程、临床特点及死亡原因。结果感染、肾脏损害及中枢受累是主要死亡原因。尤其是感染导致的死亡,在患者病程早期中发生率由最初的24.0%上升到63.0%。结论感染成为加重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或导致死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肾脏受累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死亡 感染
  • 简介:1病案摘要患者女,46岁.于1996年因尿黄、乏力,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黄疸指数升高,住院治疗好转出院.此后患者病情多次反复.本次因黄疸、乏力、皮肤瘙痒伴双下肢浮肿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全身皮肤及巩膜明显黄染,未见肝掌、蜘蛛痣.心肺无异常发现,腹平软,肝肋下3cm,脾肋下5cm,质地较硬,全身重度水肿.实验室检查:肝功能:ALT168U/L,AST266U/L,T-BiL315.5μmol/L,C-BiL283.4μmol/L,ALB28.4g/L,A/G0.65,蛋白电泳γ-球蛋白40.9%;电解质:Na+131mmol/L,Cl90mmol/L,K+2.90mmol/L;抗-HAV-IgM、HBV-M、抗-HCV-IgG、抗-HEV-IgG检查皆为阴性;RF、ANA为阳性,血沉114mm/h;凝血酶原时间16.0s,AFP<20μg/L;B超示:①肝体积增大,②肝硬化,③脾增大.

  • 标签: 并发重症 形红斑 性肝炎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