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正>我院是一所治疗传染病,肺结核病为主的专科医院。现有床位350张,目前收治病毒性肝炎患者居多,以药物治疗为主。为配合医疗制度改革以及药品价格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得医药费用控制在一定的消费水平上。作者对本院1997年7~12月药品消费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

  • 标签: 药品消费 结构分析 干扰素 抗乙肝iRNA 肝得健 甘利欣
  • 简介:从云南甘草中分出2个新皂甙。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这两个新皂甙为:3β-羟基齐墩果-11,13-二烯-29-羧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1→4)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和3β,21α-二羟基齐墩果-11,13二烯-29-羧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1→4)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分别命名为:云南甘草皂甙A和B。

  • 标签: 云南甘草 云南甘草皂甙A 云南甘草皂甙B
  • 简介:蛋白质结构决定其功能,不久的将来科学家有可能根据结构精确了解每种蛋白质的功能,以结构为研究基础的新药开发将得到更多确切的依据。结构蛋白质组学公司的兴起,给理论性的“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赋予了实际意义一一通过蛋白质晶体结构测定过程工业化,过去长达数年的测定时间已缩短至几个月;有些公司采用复杂的数学算法,通过基因鉴定技术(Insilico)为蛋白质建模并优化其结构

  • 标签: 蛋白质结构 晶体结构 病毒结构 生物技术
  • 简介:在医学高等专科药学专业中,药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根据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授予学生有关的药物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药品分析的基本技能。而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主要是指理论教学内容,包括药物的合成,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杂质检查及药物含量测定方法,药物构效关系原理,药物的主要用途等。

  • 标签: 药物化学 扩展教学 结构中心 药物结构 教学方法 基础理论
  • 简介:从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根的10%乙醇浸出物中分得七个新三萜皂甙,依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其中二个的结构分别鉴定为:甘草次酸-3-O-β-D-6''-乙基-吡喃葡萄糖醛酸基-(1→2)-β-D-6'-正丁基吡喃葡萄糖醛酸甙(1)和甘草次酸-3-O-β-D-6''-正丁基-吡喃葡萄糖醛酸基-(1→2)-β-D-6'-乙基-吡喃葡萄糖醛酸甙(2),分别命名为胀果皂甙Ⅱ和Ⅵ。

  • 标签: 结构鉴定 胀果甘草 胀果皂甙Ⅱ 胀果皂甙Ⅵ
  • 简介:从国产蔓生百部(StemonajaponicaMiq.)的根部分得三种微量百部生物碱成份,经波谱分析,确定为脱氢百部碱(didehydrostemonine1),百部碱(stemonine2),脱氢原百部碱(didehydroprotostemonine3)。其中脱氢百部碱为一新生物碱并首次归属了百部碱的波谱数据。

  • 标签: 蔓生百部 脱氢百部碱 波谱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在胃肠手术加腹腔感染时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胃肠手术加腹腔感染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胃肠术后1号治疗组。治疗组术后即刻给灌胃胃肠术后1号。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对胃肠手术加腹腔感染模型大鼠及假手术组大鼠(SO)于术后6、12h取回肠黏膜组织进行光镜及电镜(利用辣根过氧化酶作为黏膜通透性改变的示踪剂)观察。结果:对照组6及12h时相点肠黏膜组织结构基本正常;电镜观察制膜12h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间有高密度电子物质沉着。细胞紧密连接开放;假手术组和胃肠术后1号治疗组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完整,细胞间隙尢示踪剂沉着。结论:肠黏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开放,通透性增加是胃肠手术加腹腔感染早期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形态学基础。胃肠术后1号能够减轻肠黏膜屏障损害。

  • 标签: 胃肠手术 腹腔感染 肠黏膜超微结构 胃肠术后1号口服液 中药制剂
  • 简介:对以前合成的1-取代和1,5-二取代-3吡唑烷酮类化合物应用Hansch方法研究结构与抗惊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相关分析表明:1,5-二取代-3-吡唑烷酮类化合物的1-取代基为n-丙基而不是苄基,1-位和5-位取代基的疏水性常数和(∑π)等于4.5时(最适宜)具有最强的抗惊活性。在此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合成了11个5-取代和1-正丁基-5-取代-3-吡唑烷酮类化合物。药理测定结果表明Hansch分析的预测结果是相当正确的。将此11个化合物包括在一起的Hansch分析结果与最初得到的结果几科一样。

  • 标签: 3-吡唑烷酮 抗惊活性 QSAR
  • 简介:目的:应用三维超声对32例由于先天发育或后天疾病导致宫腔内结构发生异常的病例进行诊断,方法:所用仪器为VOLUSON530DMT三维彩超诊断系统,探头为三维容积探头(SVAM-3-5),频率范围1-8.5MHZ,重建模式选用表面成像模式,混合性模式;结果:观察表明三维表面成像模式和混合性模式可良好地显示宫腔内结构的异常变化。结论:临床实际应用中,三维超声可为临床提供较二维超声更丰富的诊断信息,在妇产科疾病的诊断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标签: 三维超声成像 宫腔内结构异常 诊断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研究槲皮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给予槲皮素100mg·kg-1·d-1,治疗共8周,放免法测定尿白蛋白排泄量,观察槲皮素对肾小球形态及基底膜超微结构等的改变。结果槲皮素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尿白蛋白排泄,抑制肾小球肥大,延缓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触突融合。结论槲皮素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

  • 标签: 槲皮素 糖尿病肾病
  • 简介:利用Ferrier反应,合成了一类新的含有二糖结构的核苷类似物。通过GCOSY和GNOESY技术归属了所有的质子,并讨论了这类化合物的构型。所得结论与计算机分子模拟结果一致。

  • 标签: Ferrier反应 核苷类似物 ^1H NMR 构型
  • 简介:多媒体教学中常使用的制作软件为微软公司的PowerPoint,应用该软件可方便地对文档进行编辑、修饰、重排,并可插入图像、声音、视频剪辑或应用其内置的动画方式产生令人目眩的动态效果,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PowerPoint也并非完美无缺,针对一些专业领域的特殊要求时,单单使用该软件就无法处理了.在化学及生物化学教学中,经常要显示一些化合物分子,并且希望能随时拖动并旋转分子,以便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一点在演示生物大分子或大分子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时尤显重要,但是如果将分子以jpg等格式的图像插入Power-Point,则仅能显示某瞬间的静态图象,即使能通过一系列图像的切换实现动态效果,但也无法满足在课堂上任意改变分子视图角度,或有选择性高亮度突出某些分子等交互性要求.

  • 标签: 多媒体教学 生物大分子 三维结构 演示方法 生物化学教学 化学教学
  • 简介:从金星蕨科植物山东肿足蕨HypodematiumsinenseIwatsuki的全草分得一种新化合物,通过^1H-^1HCOSY谱,^1H-^13CCOSY谱和远程^1H-^13CCOSY谱确定其结构是一种具有苯基取代苯并氮杂环辛四烯新型骨架的生物碱,命名为肿足蕨碱Hypodematine(Ⅰ)。

  • 标签: 山东肿足蕨 肿足蕨碱 二维核磁共振
  • 简介:目的了解股骨颈和大转子及转子下股骨外侧皮质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临床股骨颈及粗隆间骨折手术中置入物进入的最佳部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测量干燥股骨颈标本水平面的前皮质线、中线、后皮质线,额状面的上皮质线和下皮质线与大转子和转子下股骨外侧皮质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股骨颈前皮质线与转子下股骨外侧皮质的前缘平齐,中线与前中1/3交界附近相对,后皮质线与中后1/3交界附近对应,上皮质线与大转子外侧最突点上0—0.5cm相对应,下变质线对应转了下股骨外侧皮质3.5—4.5cm范围。结论手术中各种置入物进入股骨颈的最佳植入点足大转子外侧最突点下0.5—3.5cm及该范围的股骨外侧皮质的前中1/3交界附近。

  • 标签: 股骨颈 大转子 对应关系 测量
  • 简介:目的确定米非司酮衍生物制备过程中格氏反应一步的副产物的结构,并分析反应机理.方法通过一维及二维光谱分析和元素分析确定副产物的结构.结果证实了副产物是11,17位双加成的格氏反应的产物.结论这是首次对此步副产物用光谱进行C,H的详细归属.

  • 标签: 米非司酮 衍生物 制备工艺 格氏反应 副产物 结构鉴定
  • 简介:从中药灯盏花(Erigeronbreviscapus)全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二个新化合物灯盏花苷I和II,应用现代波谱技术和化学方法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

  • 标签: 灯盏花 化学成分 灯盏花苷I和II
  • 简介:组蛋白的乙酰化调节是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重要机制,它参与了机体病理、生理水平的多方面调节。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共同决定了组蛋白的乙酰化水平。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可以提高组蛋白的乙酰化水平,从而调节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我们建立了非同位素法高通量筛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模型,筛选了约二百种化合物,发现三种能够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化合物。实验证明,它们能在细胞水平促进组蛋白的乙酰化,并对体外培养的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初步体内实验表明,化合物H9能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的发生、发展。新结构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可能具有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高通量筛选 抗肿瘤活性 初步观察 结构 组蛋白乙酰转移酶
  • 简介:目的:研究阻断血管内皮细胞乙酰胆碱靶标(ETA)功能对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山莨菪碱为工具药,喂食兔3mon后急性处死,剖腹取主动脉,HE及ET+VG染色光镜观察主动脉的组织学改变,电镜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同时取胸主动脉、肺动脉、颈动脉、肾动脉和股动脉,进行离体血管功能实验.结果:生理状态下,长期给予兔山莨菪碱,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受损,光镜下可见内皮细胞垂直附着在内弹力板上,电镜下可见内皮细胞呈网眼状损伤,有些内皮细胞即将脱落,线粒体肿胀.离体血管环实验研究发现ETA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显著减弱.结论:生理状态下,反复阻断ETA,可使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提示ETA具有内皮保护作用.

  • 标签: 药理学 血管内皮细胞乙酰胆碱靶标 内皮细胞 山莨菪碱 乙酰胆碱 舒张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