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程序死亡配体1(programmeddeath-ligand1,PD-L1)基因遗传变异对术后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患者接受5-氟尿嘧啶(5-FU)为基础辅助化疗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分析,纳入213例术后接受5-FU为基础辅助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整理患者的基线及接受治疗的预后资料。另外,收集患者外周血及术后部分癌组织标本分别用来进行PD-L1基因标记多态位点的基因分型及PD-L1基因mRNA的表达测定。PD-L1基因的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和其他变量的相关通过卡方检验或非参检验进行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的PD-L1基因mRNA表达通过非参检验分析,和预后的单变量分析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并通过Cox模型对其他变量进行校正。结果:纳入研究的PD-L1的多态位点均是经过NCBI数据库查阅在中国人群中突变频率大于10%的三个标记多态位点(901T﹥A,-1813G﹥C和-1349T﹥A位点)。其中,在预后分析上只发现901T﹥A位点显著的临床意义。PD-L1基因901T﹥A位点位于该基因内含子区域,在纳入研究的CRC患者中的分布频率为:TT型148例(69.48%),TC型59例(27.70%),CC型6例(2.82%),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17,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P=0.967)。各个基因型在患者基线临床资料中分布均衡。在预后比较上,由于CC基因型患者相对较少,将TC和CC型患者合并,在无疾病生存期(DFS)方面:TT基因型和TC/CC基因型患者的中位无疾病生存期(mDFS)分别为4.7年和3.3年,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在总生存期(OS)方面,两种基因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mOS)分别为6.5年和4.7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经过Cox模型校正OS之后,TC/CC基因型对OS具有独立的影响意义(OR=1.89,P=0.006)。另外,在79例癌组织标本的PD-L1mRNA表达分析中发现,TC/CC型患者相对于TT基因型患者,癌组织中PD-L1的mRNA表达明显较高,并具�

  • 标签: 结直肠癌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多态性 预后
  • 简介:1例62岁结肠癌男性患者,接受伊立替康80mg静脉滴注d1、d8化疗.化疗后反复腹泻11d,化疗第13天腹泻加重伴发热,急诊入院.查血常规示WBC0.34×109·L-1,NEUT5.94%,L85.34%,RBC3.84×1012·L-1,Hb114.0g·L-1,PLT33×109·L-1.BUN13.71mmol·L-1,Scr291μmol·L-1.给予头孢匹罗抗感染,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白细胞,免疫调节,止泻、护肾、补液等对症治疗,入院第2天出现感染性休克,给予抗休克等治疗.第3天出现深度昏迷,血压难以维持.最终因循环、呼吸衰竭死亡.

  • 标签: 伊立替康 腹泻 粒细胞缺乏 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自2000年初至2006年底,澳大利亚不良反应咨询委员会(ADRAC)收到669例来氟米特(1eflunomide)引致的不良反应。669例中有142例为呼吸系统反应,其中22例报告有1种或1种以上的下列反应:肺炎(8例次),间质肺病(9例次),肺浸润(4例次),肺纤维化(3例次)。ADRAC认为,虽然22例报告采用了不同的医学术语,但可能为同一种疾病,即间质肺病(interstitiallungdisease,ILD)。22例问质肺病中有4例死亡。另外,虽然大多数报告(16例)为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methotrexate)合用,但其中有1例长期使用甲氨蝶呤未见异常反应。来氟米特引起的肺部疾病发生在用药后2周至25个月,多数为3~5个月。ADRAC建议在用药前评估患者的肺部状况,在用药过程中加强监测,一旦出现肺部症状应立即停药。

  • 标签: 间质性肺病 来氟米特 死亡 ADRAC 不良反应 呼吸系统反应
  • 简介:目的分析系统红宽狼疮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方法收集187例系统红斑狼疮住院死亡病例,分析其病程、临床特点及死亡原因。结果感染、肾脏损害及中枢受累是主要死亡原因。尤其是感染导致的死亡,在患者病程早期中发生率由最初的24.0%上升到63.0%。结论感染成为加重系统红斑狼疮活动或导致死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肾脏受累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死亡 感染
  • 简介:摘要:细胞生长因子在生物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细胞增殖过程的调控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了细胞生长因子与细胞增殖之间的相关,并深入研究其调控机制。通过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细胞生长因子对细胞增殖具有不同的调控作用,包括促进、抑制或调节。这种调控涉及多个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如细胞周期、凋亡、细胞信号传导等。此外,细胞生长因子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包括癌症和炎症性疾病。因此,深入研究细胞生长因子与细胞增殖的关系对于理解细胞生物学、疾病发病机制以及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细胞生长因子 细胞增殖 调控机制 信号通路 疾病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细胞生长因子在生物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细胞增殖过程的调控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了细胞生长因子与细胞增殖之间的相关,并深入研究其调控机制。通过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细胞生长因子对细胞增殖具有不同的调控作用,包括促进、抑制或调节。这种调控涉及多个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如细胞周期、凋亡、细胞信号传导等。此外,细胞生长因子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包括癌症和炎症性疾病。因此,深入研究细胞生长因子与细胞增殖的关系对于理解细胞生物学、疾病发病机制以及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细胞生长因子 细胞增殖 调控机制 信号通路 疾病发病机制
  • 简介:嗜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lyrephohistiocytosis,HLH),是一种罕见的免疫调节异常性疾病,以淋巴细胞浸润和巨噬细胞活化引起的终末器官损伤为特征,临床表现复杂,极易误诊,病死率极高。临床主要特点为高热、肝脾大、全血细胞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现将本院收治的2例HLH病患报道如下。

  • 标签: 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 细胞增生 病例分析
  • 简介:本文将我院干部病房1980年至1991年以来死亡病因作一临床分析。由于老年人一人多病,本文统计时根据与死亡有直接关系的主要疾病为病因。1一般资料十一年来,我院干部病房共死亡202人:年龄最小者49岁(脑梗塞);最大者92岁(胆系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见表。

  • 标签: 干部病房 感染性休克 胆系感染 脑梗 病因分析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验室检测在早期诊断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0例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同年龄段的7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别对两个组别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实验室检测数据。结果实验组的白细胞(WBC)、异常淋巴细胞、涂片异常淋巴细胞、EB病毒抗体检测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诊断中,由于部分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存在临床症状表现缺乏典型的现象,导致在早期诊断中其EB病毒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不高、特异性值不高,及时联合检测患儿的白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涂片异常淋巴细胞、EB病毒抗体、纤维蛋白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对降低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误诊率存在重要意义。

  • 标签: 实验室检测 早期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意义
  • 简介:患者,女,17岁,体重49kg。因“右腿红肿疼痛”于1999年1月25日入院。经确诊,为“右胫骨上端骨肉瘤”。既往无药物不良反应史。室验室检查:白细胞4.2×10~9/L,红细胞4.17×10~(12)/L,血小板159×10~9/L.,ALT9U/L,AST22U/L,肝肾功能正常,遂决定执行化疗方案。经水化碱化后,于1999年2月1日给予患者静滴甲氨蝶呤12g,滴注时间4h,并于滴注完毕后6h给予患者肌肉注射甲酸四氢叶酸钙15mp进行解救,每6hi次,共12次。二月6日,患者唇及口腔有少许溃

  • 标签: 甲氨蝶呤 化学治疗 用药剂量 骨肉瘤 药物不良反应 死亡
  • 简介:安宁疗护在台湾已走过了25年的历程,并取得了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全球姑息治疗排名中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骄人成绩。而在我国大陆,安宁疗护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近日,在我国多地举办的有关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等主题的人文医学研讨会上,来自台湾地区的赖允亮和杨友华两位医生受邀介绍了安宁疗护的“台湾经验”,引发与会者关注。

  • 标签: 死亡 安宁疗护 台湾地区 医学研讨会 姑息治疗 质量指数
  • 简介:死亡时间推断是法医学工作首要解决的基本任务,也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传统方法主要是根据尸体现象、超生反应和胃内容物消化程度进行推断。皮肤是机体死亡后保存时间最久的组织之一,近年来的研究针对死后皮肤大体形态学、组织形态学、温度、电阻抗、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为推测死亡时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 标签: 法医学 死亡时间 皮肤 死后变化
  • 作者: 黎远刚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6-16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6期
  • 机构: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人民医院黎远刚历史上,人们通常认为心脏停止跳动才可代表死亡,即所谓的心死亡。这种传统的观念长期以来主导着人们的认知,但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人们对于死亡的认知也发生的心的变化,提出了“脑死亡”的概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死亡原因以及预防方法,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106例脑出血死亡临床资料。结果死亡原因中脑疝52例(49.05%),活动出血24例(22.64%),应激性溃疡14例(13.21%),其它16例(15.09%)。结论脑疝形成、活动出血、应激性溃疡是脑出血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 标签: 脑出血 死亡 危险因素 脑疝 活动性出血 应激性溃疡
  • 简介:患者男,70岁。主因左侧胭动脉切开取拴术后6个月,阵发性左下肢疼痛2个月,于2005年8月12日收入院。诊断为:左下肢缺血,高血压,左髌骨骨折术后,脑梗塞后遗症,2型糖尿病。住院后治疗经过:入院后3d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左胭动脉切开探查取栓术,左侧股一胭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术后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钠(法安明)5000IU皮下注射,2次/d,前列地尔(凯时)10μg静脉滴注,1次/d;常规服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拜唐苹)。术后5d患者左足第三、四脚趾皮肤呈黑色、干性坏疽,时常出现疼痛。术后8d天出现低热,加服华法林2.5mg口服,1次/d,

  • 标签: 脑梗塞后遗症 华法林 出血死亡 髌骨骨折术后 人工血管搭桥术 低分子右旋糖酐
  • 简介:炎症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免疫异常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可抑制效应T细胞的应答,并应用于治疗各种免疫性疾病。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ASCs),因其具有生物学特性稳定、来源充足、易分离、较强的体外增殖能力等优点引起关注。本文就ASCs在IBD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脂肪来源干细胞 炎症性肠病 效应性T细胞 调节性T细胞 IL.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