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善睡眠质量对伴睡眠障碍女性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存在睡眠障碍的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2组均行常规的降糖治疗,干预组除常规治疗外接受睡眠教育及安眠药物治疗,经3个月干预后,与对照组进行相关代谢指标的比较。结果研究结束时,干预组睡眠障碍得到改善,PSQI评分明显减低(12.55±2.91比8.55±2.06);干预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7.23±0.85mmol/L比7.70±0.88mmol/L;7.09±0.64%比7.51±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值较对照组有所降低(3.43±1.24mg/L比3.53±1.26mg/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睡眠障碍的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经积极改善睡眠障碍,有利于患者血糖控制。

  • 标签: []睡眠障碍 糖尿病 2型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伴睡眠障碍患者的血糖波动与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的T2DM患者睡眠障碍患者100例,并随机选取同期100例未伴有睡眠障碍的单纯T2DM患者作为对照。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两组患者血糖,计算、比较两组的血糖波动指标评价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结果观察组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肽、HOMA-β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S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I及HOMA-β与SDBG、MAGE、MODD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HOMA-β、SDBG与糖尿病伴睡眠障碍有相关性(P<0.05)。结论糖尿病伴睡眠障碍患者血糖波动可能与胰岛素分泌缺陷密切相关,血糖高波动性对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严重,促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 标签: 2 型糖尿病 血糖波动 睡眠障碍 胰岛功能
  • 简介: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而临床上遇到不少失眠患者有手机依赖症,每晚睡前玩手机成为影响睡眠质量的关键。家住重庆南岸区的崔先生前往医院就诊时告诉医生:“曾经有段子说早上起床看微信朋友圈和刷微博就像享受皇帝上早朝批阅奏章的待遇,但我的习惯是每晚躺床上‘批阅奏章',从微信朋友圈到微博,从各个新闻客户端到论坛,几乎每晚睡前都要捧着手机花一两个小时完成这些必修‘功课’,还经常捧着手机越看越兴奋,以至于放下手机后在床上辗转难眠。”

  • 标签: 世界睡眠日 失眠患者 重庆南岸 朋友圈 睡眠质量 依赖症
  • 简介:摘要睡眠对儿童发育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儿童的睡眠问题常出现在OSAS患者中。儿童与成年人相比其闭塞性睡眠呼吸/低呼吸的症状时的脑波上的觉醒(Arousal)反映相对不是很明显。运用常规睡眠脑波分析方法R&K(Rechtschaffen&Kales)时未发现显著差异。本研究对以上两种方法的特点、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临床上如何合理运用。方法以2006年-2007年间由于睡眠阻塞性呼吸暂停症,鼾症而到大阪某大学附属医院A(18人)以及大阪某医院睡眠中心B(4人)就诊的22名小儿患者(男16人,女6人)为分析对象。首先,进行睡眠深度、长度、各睡眠阶段的比例等参数评价睡眠效率。其次,运用新方法CAP(Cyclicalternatingpattern)对睡眠的稳定性进行评价。最后,对两种方法的各项参数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其相关性、一致性、相异性、以及影响等。结果确认到CAP和R&K之间有数项参数具有相关性。但主要是ASDA标准中提到的A3(不稳定)与A1(稳定)相关参数。从分析结果得知仅依靠CAPrate来评价睡眠的稳定性是不充分的,需要更详细的评价参数。虽然两种方法独立,但由于确认到一些重要的相关性及相异性,因此,在分析睡眠状态时需合理结合两种方法提高对睡眠评价的准确性及精确度。

  • 标签:
  • 简介:焦虑和抑郁障碍是老年人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几乎一半的抑郁症患者有明显的焦虑症状,因此逐渐出现混合型焦虑抑郁障碍的概念。在临床实践中,焦虑抑郁障碍较单纯的焦虑或单纯抑郁诊治更难,预后更差。老年人焦虑抑郁症状较隐匿,易被误诊为其他躯体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医疗和护理负担,成为公共卫生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针对老年焦虑抑郁障碍的诊治特点作一综述。

  • 标签: 焦虑 抑郁 混合型焦虑抑郁障碍 老年
  • 简介: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92例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感染药物和氧气吸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辅助无创呼吸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采用抗感染药物的同时辅助无创呼吸机治疗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可显著改善此类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减少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无创呼吸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期 呼吸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临床路径对改善AECOPD患者睡眠质量的护理效果,旨在为今后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4年6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路径,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每组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及患者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总满意度、总有效率分别为92.50%、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77.50%(P<0.05);观察组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AECOPD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效果显著,且能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睡眠质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临床路径 AECOPD 睡眠质量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向障碍情绪智力状况以及与疾病的关系。方法对133名缓解期的双相障碍患者及127名健康人员作了情绪智力测评和对照,并对影响双相障碍患者情绪智力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1)双相障碍患者的情绪理解能力优于健康人群,而情绪运用能力低于健康人群(p<0.001),情绪智力总分两组无显著差异;(2)患者组的情绪智力与总病程、发病次数负相关(p<0.01),其中躁狂发作的次数与情绪的运用和情绪管理能力量表分负相关(p<0.01);抑郁发作次数与情绪的感知能力量表分负相关(p<0.01)。结论双相障碍患者情绪智力与一般人群存在差异,情绪智力与病程、发病次数和发病形式等因素有关。

  • 标签: 双相障碍 情绪智力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调查精神障碍者的入院方式。方法91例精神病患者,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其入院方式。结果91例患者中,自愿入院患者18例,占19.78%;医疗保护入院患者51例,占56.04%;强制入院患者22例,占24.18%。同时,≤55岁、未婚、高中及以下学历、家庭收入中低等收入患者所占比例较高(P〈0.05)。结论精神障碍者以非自愿入院方式为主,且以低收入、低学历、未婚、中青年患者为主。

  • 标签: 精神障碍 入院方式 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延续性护理对改善轻度认知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性。方法选取于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抽选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干预护理,实验组在干预护理基础上加延续性护理。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自觉关注病情程度对比,发现实验组自觉关注病情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比,实验组总满意率为100%,对照组总满意率为86.66%,P<0.05。结论通过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延续性护理,能够使得患者自觉改变生活不良习惯,能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延续性护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轻度认知障碍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实施康复护理对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从我院2013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脑出血术后吞咽障碍60例作为对象,按入院的顺序将其分成不同组对照组患者行临床基础化的护理、康复训练,研究组则于对照组基础上行早期的吞咽障碍康复护理,评定预后效果。结果研究组预后病症效果为93.3%,并发症率为3.3%,和对照组病症效果的70.0%、并发症率的23.3%相比,P<0.05,有区别。结论临床针对脑出血术后吞咽障碍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作用突出,可改善吞咽功能,预防并发症,值得借鉴。

  • 标签: 脑出血 吞咽障碍 康复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诱发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病症,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120例呼吸道感染诱发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治疗方式,努力提高其临床水平。结果伴有胸闷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8%、伴有喘息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64%、伴有咳嗽症状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伴有发热症状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42%。结论哮喘发病相关因素有病毒感染、肺炎衣原体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控制呼吸道感染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关键所在,积极预防,及时治疗对治愈支气管哮喘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呼吸道感染 诱发 支气管哮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急诊抢救的效果,为进一步推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100例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机械通气,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液PH、药物使用情况及患者哮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药物使用比例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哮喘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PH变化不大,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治疗能够提高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 急诊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本课题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并同时设立了康复组、针刺组,观察不同治疗方案对疾病的疗效。并总结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优势,以便于临床的推广应用。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康复组、针刺组,每组20例,进行临床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同时,治疗组采用金津穴、玉液穴点刺放血,针刺廉泉穴结合康复训练,康复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针刺组采用金津穴、玉液穴点刺放血,针刺廉泉穴,洼田饮水测试评估和吞咽困难量表作为观察指标,每组治疗前后的结果观察,并进行治疗后每组之间的疗效比较。采用SPSS17.0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结果将三组患者资料的性别、年龄、病程进行比较之后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前洼田饮水测试评级,吞咽困难分级量表得分比较后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康复组、针灸组治疗后每组洼田饮水测试评级,吞咽困难分级量表得分比较后较治疗前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疗效对比结果示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针刺组、康复组。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针刺疗法 康复训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临床资料1.1病例1男,53岁,因"上腹部胀痛伴呕血2h"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93次/min,呼吸14次/min,血压125/71mmHg。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全腹未触及包块,肝区、脾区及双肾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活跃,6~7次/min,未闻及气过水音。胃镜检查:残胃炎、吻合口炎。

  • 标签: 氨基酸注射液 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 呼吸困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维生素AD预防小儿呼吸道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出生70例正常健康新生儿,随即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予以维牛素AD滴剂(A1500u,D500u/粒)(胶丸)口服一年,对照组未服或少服维生素AD,一年后以调查问卷形式随访一年内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明显较未服用维生索AD减少,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出生后常规服用维生素AD可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 标签: 维生素AD 预防 呼吸道感染 免疫
  • 简介: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全麻)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80例全麻大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常规组,各40例。乌司他丁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滴注乌司他丁,手术过程中持续静脉泵入乌司他丁;常规组未给予乌司他丁。术前,术后1、3d检测外周静脉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术前,术后1、3、7d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测试患者神经精神功能;比较POCD发生情况。结果乌司他丁组和常规组CRP水平术后1d分别为(143.2±10.7)、(358.3±15.4)mg/L,术后3d分别为(58.1±9.6)、(107.4±11.5)mg/L,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评分术后1d分别为(26.5±1.0)、(23.5±1.3)分,术后3d分别为(27.2±0.9)、(26.6±1.2)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乌司他丁组术后1周内POCD发生率为10.0%,低于常规组的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有效降低了老年患者全麻术后1周内POCD发生率,可能与其抑制炎症进而减轻脑损伤有关。

  • 标签: 乌司他丁 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 老年患者
  • 简介:目的分析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予行为护理干预对康复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的选择来自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于本院收治90例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临床资料,按护理时不同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行常规护理,研究组50例在其基础上予行为护理,观察两组疗效、SAS及SDS评分、生活质量。结果对照组护理后1、3个月的Fust-Meyer评分均低于研究组,SAS及SDS评分均多于研究组,且生活质量评分低于研究组,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予行为护理对康复效果影响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运动功能障碍 脑梗死 行为护理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呼吸道阻塞性疾病的临床急救及护理对策。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6月~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患儿60例,30例小儿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患儿为一组。其中,一组患儿实施常规急救和护理(对照组),另一组在其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观察组)。回顾性分析患儿入院急救过程和护理过程,对比两组患儿出现不良症状情况。结果对照组的不良症状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在小儿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患儿的急救中,在明确发病原因后,快速采取急救措施,有利于患儿的生命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利于减少不良症状的发生。

  • 标签: